獨正元 李彥華
【摘 要】 以2013—2022年滬深A股混改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實證分析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通過降低代理成本和緩解信息不對稱的路徑提升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異質性分析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在政府放權意愿高與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高的條件下更顯著。文章補充了供應鏈效率和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治理的文獻,并為科學制定和實施混改方案,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提供了理論支持和經驗證據。
【關鍵詞】 非國有董事治理; 混合所有制; 國有企業(yè); 供應鏈效率
【中圖分類號】 F234.3;F2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03-0154-08
一、引言
塑造富有效率的供應鏈對于中國應對當前社會經濟發(fā)展復雜局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黨中央著眼于形勢做出重大戰(zhàn)略部署: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其中,確立高質量的現(xiàn)代供應鏈體系是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的基礎。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要著力提升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而提高供應鏈效率則是保障供應鏈不中斷、不堵塞和不僵化的重要一環(huán)[ 2-3 ]。國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不僅要自己做強做優(yōu)做大,還有義務憑借其控制力和影響力充當供應鏈“鏈主”帶動供應鏈整體發(fā)展,因此,如何充分激發(fā)國企“鏈主”效能進而提升供應鏈效率尤為關鍵。
我國在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全面推進了以混合所有制為主要實踐的國企改革。國企在引入非國有資本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后,非國有股東既可以基于股權安排在股東大會產生影響力,又可以基于高層治理安排委派人員進入董事會行使股東權利。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4 ],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以下簡稱非國有董事)進入混改國企董事會并通過“用手投票”積極參與治理不僅是其行使職權的重要途徑,而且相較于股權安排更具治理效應[ 5 ]。遺憾的是,現(xiàn)有文獻對非國有股東在高層治理安排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委派董事比例、是否委派董事[ 6 ],鮮有文獻深入考察非國有董事就相關議案進行投票表決的實質決策過程的后果影響。因此,要論證非國有董事治理能否提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就需要從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并進行檢驗。
綜上,本文以2013—2022年滬深A股混改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實證分析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通過降低代理成本和緩解信息不對稱的路徑提升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異質性分析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在政府放權意愿高與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高的條件下更顯著。
本文研究貢獻在于:第一,實證檢驗了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及其路徑?,F(xiàn)有文獻考察了企業(yè)層面和制度環(huán)境層面等諸多因素對供應鏈效率的影響,但尚未有文獻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究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并且現(xiàn)有關于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治理后果影響的文獻多數(shù)僅就委派董事本身展開分析,鮮有文獻進一步探究董事投票行為,因此,本文從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考察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關系,豐富了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拓展了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治理的后果影響研究。第二,在政府放權意愿以及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的情境下進行了異質性分析。本文檢驗了當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處于利于發(fā)揮治理效應的內外部情境時,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是否更加顯著,不僅為本文研究假設提供了進一步證據,也為科學制定和實施混改方案,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有益啟示。
二、文獻回顧
(一)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
現(xiàn)有關于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圍繞企業(yè)層面和制度環(huán)境層面展開。就企業(yè)層面而言,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 7 ]、鏈主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 8 ]、供應鏈參與方行為[ 9 ]可以提高供應鏈效率。就制度環(huán)境層面而言,產業(yè)集聚[ 2 ]、貿易便利化[ 10 ]、數(shù)字技術[ 11 ]、增值稅稅率改革[ 12 ]能夠提升供應鏈效率,而市場分割則會降低供應鏈效率[ 3 ]。
(二)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治理的后果研究
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參與混改國企治理提升了并購績效[ 13 ]、創(chuàng)新績效[ 14 ]、治理水平[ 15 ]等,降低了過度負債[ 16 ]、腐敗操縱[ 6 ]等。進一步,部分學者基于董事會決策視角深入考察委派董事能夠發(fā)揮治理作用的制度基礎,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通過“用手投票”參與混改國企治理能夠緩解并購商譽泡沫[ 5 ],提高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水平[ 17 ]。
(三)文獻評述
其一,關于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因素,現(xiàn)有文獻考察了企業(yè)層面和制度環(huán)境層面的諸多因素,尚未有文獻探究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其二,關于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治理的后果,現(xiàn)有文獻圍繞持股和委派董事進行研究,并且多數(shù)文獻僅就委派董事本身開展分析,只有部分學者考察了非國有董事投票行為的后果影響?;诖耍疚膹姆菄泄蓶|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刻畫非國有董事治理,實證分析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關系。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現(xiàn)有文獻認為,決策偏差和信息不對稱是限制國企供應鏈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9 ],具體來講:其一,供應鏈效率的提高有賴于科學精準的供需匹配[ 11 ],因此,國企能否作出有效聯(lián)結供需兩端的經營決策是影響國企供應鏈效率的一大因素。然而,國企高管會受到晉升因素、經濟因素等產生的私人收益激勵,疊加內部人控制現(xiàn)象的存在,此時缺乏制衡的國企內部人具備操縱選擇供應商和客戶的動機及能力。與此同時,基于政府與國企之間存在的顯性和隱性的諸多聯(lián)系,國企的經營決策并非單一經濟目標,而是包含經濟等因素的多元目標,這會繼續(xù)降低國企經濟決策的經濟理性,不利于形成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高水平供需匹配關系,限制了國企供應鏈效率。其二,供應鏈效率的提高離不開企業(yè)內外部信息的質量和傳遞[ 12 ],因此,國企能否保持較高水平的信息透明度是影響國企供應鏈效率的又一因素。但是,考慮到所面臨的所有者缺位實際,國企不僅欠缺“到位”的股東來對信息的生成進行監(jiān)督,也缺少對供應商與客戶之間、企業(yè)與市場之間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而國企的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又繼續(xù)加深了其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導致供應商與客戶兩端以及企業(yè)與市場雙向信息成本提升,限制了國企供應鏈效率。
非國有董事治理有助于降低混改國企的代理成本、提高其決策有效性。董事會是公司治理和經營決策的核心[ 4 ],決策有效性包含決策過程有效性和決策結果有效性兩方面。一方面,對于決策過程有效性,在國企董事會中存在的實際控制人超額委派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董事會決策過程有效性,而國企引入非國有資本后,非國有股東基于高層治理安排委派人員進入混改國企董事會,既有助于打破國有董事在決策過程中的一家獨大現(xiàn)象,降低混改國企的代理成本,同時非國有董事也可以通過“用手投票”發(fā)出專業(yè)化、差異化和市場化的聲音,增強國企經濟決策的經濟理性[ 5 ],提升供需匹配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另一方面,對于決策結果有效性,“用手投票”機制是董事行使職權的重要途徑[ 18 ],基于逐利動機和理性原則,如果所討論或者表決的董事會議案中包含了國企內部人操縱選擇供應商和客戶的事項,或者偏離市場化規(guī)律,非國有董事便能夠通過投非贊成票的方式引導優(yōu)化議案抑或直接否決議案,從而大大降低了國企內部人取得私人收益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了混改國企的代理成本,從而增強了國企經營決策有效性,實現(xiàn)對國企經營活動的充分監(jiān)督和優(yōu)化,最終提升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
非國有董事治理有助于緩解混改國企的信息不對稱,增強其信息透明度。長期以來國企是以“市場和行政”的復合實體而存在,這種特征不利于信息在企業(yè)內部的有效生成以及在企業(yè)外部的充分傳遞[ 15 ],而在混合所有制下,“到位”的非國有股東基于高層治理安排委派人員進入混改國企董事會能夠產生信息治理效應。一方面,對于信息的生成,非國有董事能夠在董事會經由“用手投票”實現(xiàn)對國企高管的充分制衡,大大限制了內部人操縱選擇供應商和客戶及盈余管理活動[ 18 ],從而有效監(jiān)督了混改國企的信息生成,提升了信息的質量,有力支撐了供應鏈管理。另一方面,對于信息的傳遞,在混改國企董事會決策過程中,非國有董事就董事會議案的“用手投票”行為本身即內含有相當程度的信息含量,可以向市場和與混改國企利益相關的各主體發(fā)出信號,拓寬了供應商和客戶的信息渠道。與此同時,非國有董事身后是真實的股東,這對國企能夠在供應鏈管理中起到信息橋梁作用,助力供應商與客戶之間、企業(yè)與市場之間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從而降低供應商與客戶兩端以及企業(yè)與市場雙向的信息成本,進一步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了混改國企信息透明度,最終提升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
綜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設:
H1:非國有董事治理程度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shù)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3—2022年滬深A股混改國有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依據CSMAR數(shù)據庫識別出混改國有上市公司初始樣本,然后去除數(shù)據異常與缺失樣本,去除ST樣本,去除金融樣本,去除無非國有董事樣本,最終得到公司—年度樣本1 260個,此外,為控制極端值影響將連續(xù)指標進行1%縮尾處理。研究零點選為2013年是考慮到該年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被明確提出,非國有董事治理現(xiàn)象自此愈加深入。非國有董事投票行為數(shù)據從巨潮資訊網和公司官網收集整理,其余數(shù)據均源自CSMAR數(shù)據庫。
(二)主要變量定義
1.供應鏈效率的衡量
參考已有文獻[ 12 ],本文以營運資金周轉率來測度供應鏈效率(SCE),SCE數(shù)值越大,表明供應鏈效率越高。此外,在穩(wěn)健性檢驗中,本文以存貨周轉期取自然對數(shù)來測度供應鏈效率(SCE_IN)。
2.非國有董事治理的衡量
參考已有文獻[ 5 ],本文從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具體來講,以非國有董事規(guī)模與董事會總規(guī)模之比(Non_del)來測度委派董事;以啞變量(Non_vote)來測度投票行為,即非國有董事在年度中存在投非贊成票行為取值為1,否則為0。此外,本文還設置了非國有董事治理連續(xù)變量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即非國有董事投非贊成票議案數(shù)與董事會總議案數(shù)之比(Non)。
3.控制變量
參考已有文獻[ 11 ],如表1所示,本文控制了其他影響供應鏈效率的因素以及年度和行業(yè)效應。
(三)研究方法與模型設計
為了驗證H1,本文構建了模型(1)檢驗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影響。
模型(1)中,被解釋變量為供應鏈效率(SCE),解釋變量為非國有董事治理(Non_del和Non_vote),控制變量含義見表1。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
由表2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可知,供應鏈效率(SCE)的均值、中位數(shù)以及方差分別是4.407、3.103、4.224,說明研究樣本的供應鏈效率不均衡,這可能是由于不同樣本的非國有董事治理不同導致的。Non_del的均值、中位數(shù)以及方差分別是0.263、0.200、0.137,表明樣本的非國有董事委派人員比例平均是26.3%;Non_vote的均值、中位數(shù)以及方差分別是0.097、0、0.296,表明樣本的非國有董事投非贊成票現(xiàn)象占比為9.7%,這說明經過上一階段的國企混改,非國有董事治理已進入相當程度,但樣本企業(yè)中委派董事比例與其“用手投票”比例不相符合,需要進一步深化國企混改,使混改后國企真正實現(xiàn)“改機制”。其余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與以往研究無顯著差異,表明數(shù)據獲取和處理的可靠性較好。
(二)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影響
針對H1,本文從非國有董事委派人員和投票行為兩方面運用模型(1)檢驗非國有董事治理對供應鏈效率的影響。由表3列(1)和列(2)可知,在只控制年度和行業(yè)固定效應時,Non_del和Non_vote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即非國有董事治理提升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驗證了H1;由表3列(3)和列(4)可知,在控制全部控制變量時,Non_del和Non_vote的系數(shù)依舊顯著為正,仍然驗證了H1。另外,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和以往文獻基本一致。
(三)穩(wěn)健性分析
1.兩階段回歸
考慮到非國有董事治理與供應鏈效率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借鑒現(xiàn)有成果[ 5 ],本文以滯后一期的非國有董事治理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兩階段回歸。由表4列(2)和列(4)所示的第二階段結果可知,Non_del和Non_vote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繼續(xù)支持了H1。
2.安慰劑檢驗
參考已有文獻[ 17 ],本文進行安慰劑檢驗來進一步緩解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通過打亂Non_del和Non_vote分別與SCE的對應關系而生成兩個新的隨機變量,將隨機變量Non_del和Non_vote通過模型(1)重復回歸1 000次,提取每次回歸系數(shù)的t值繪制圖1,如圖可知Non_del和Non_vote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和負的比例均較小,說明非國有董事治理與供應鏈效率的顯著正相關關系是穩(wěn)健的。
3.替代測度檢驗
同前文所述,以存貨周轉期取自然對數(shù)測度供應鏈效率(SCE_IN),以非國有董事投非贊成票議案數(shù)與董事會總議案數(shù)之比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Non)。結果如表4列(5)—列(7)所示,Non_del、Non_vote和Non的系數(shù)均顯著為正,繼續(xù)支持H1。
(四)進一步討論:影響路徑分析
前文分析結果顯示非國有董事治理提高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并且在理論分析中,本文認為非國有董事治理能夠降低代理成本和緩解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借鑒溫忠麟等[ 19 ]的思路,本文以模型(1)為基礎,構建模型(2)和模型(3)來展開驗證:
AE/STR=?茁0+?茁1Non+?茁Controls+?著? (2)
SCE=?茁0+?茁1Non+?茁2AE/STR+?茁Controls+?著 (3)
其中,本文以管理費用率(AE)來衡量代理成本,以年度股票周轉率(STR)衡量信息不對稱程度。
1.降低代理成本路徑
由表5列(1)和列(3)可知,Non_del、Non_vote與AE的系數(shù)顯著為負。進一步地,由表5列(2)和列(4)可知,AE與SCE的系數(shù)顯著為負,同時Non_del、Non_vote與SCE的系數(shù)仍舊正顯著,且通過了Sobel檢驗,這說明管理費用率的中介效應顯著,即非國有董事治理能夠通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
2.緩解信息不對稱路徑
由表5列(5)和列(7)可知,Non_del、Non_vote與STR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進一步地,由表5列(6)和列(8)可知,STR與SCE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同時Non_del、Non_vote與SCE的系數(shù)仍舊正顯著,且通過了Sobel檢驗,這說明信息不對稱的中介效應顯著,即非國有董事治理能夠通過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
(五)進一步討論:異質性分析
本文進一步在政府放權意愿以及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的情境下進行異質性分析,考察當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處于利于發(fā)揮治理效應的內外部情境時,其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是否更加顯著,從而為研究假設提供進一步證據。
1.政府放權意愿的異質性分析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國企之間具有顯性和隱性的諸多聯(lián)系,國企普遍受到政府的影響[ 15 ],基于經濟與非經濟考核目標,政府官員可以經由人事、土地及信貸等方式影響經營決策。所以,如果政府放權意愿較低時,國企作為市場主體的市場化屬性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僅與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的逐利動機相沖突,而且限制了其發(fā)揮治理作用的平臺和機會,從而其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不顯著。反之,如果政府放權意愿較高時,國企的市場化屬性得到強化,成為真正自主負責、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從而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會更明顯。基于此,本文從地區(qū)市場化、政府支出、地區(qū)失業(yè)率及財政盈余等方面,以主成分分析法構造指標衡量政府放權意愿(GOV),基于模型(1)分組回歸。由表6列(1)—列(4)可知,Non_del和Non_vote的系數(shù)在政府放權意愿高組顯著為正,而在政府放權意愿低組為負或為正但不顯著,且通過了組間系數(shù)差異檢驗,顯示了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在政府放權意愿高時更加顯著。
2.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的異質性分析
委派董事的治理行為受到其所屬股東的股權和控制權狀況的影響,股權表明股東對企業(yè)的責任,控制權則表明股東對企業(yè)的權力,且控制權一般直接表現(xiàn)為董事會構成。一般情況下,股東基于股權比例能獲得相應控制權,但在混改國企中,非國有股東的控制權往往無法與其股權比例相匹配[ 20 ],如此非對等現(xiàn)象除限制非國有董事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外,也產生了明顯的權責差異性,不利于非國有董事就混改國企高質量發(fā)展盡勤勉義務,從而其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不顯著。反之,如果對等度較高時,非國有股東不僅權責趨于一致,其委派董事也更具意愿和能力積極履行勤勉義務,從而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會更明顯。基于此,本文以非國有股東委派人員比例與非國有股東持股比例之比衡量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EQ),基于模型(1)分組回歸。由表6列(5)—列(8)可知,Non_del和Non_vote的系數(shù)在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高組顯著為正,而在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低組為負或為正但不顯著,且通過了組間系數(shù)差異檢驗,顯示了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在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高時更加顯著。
六、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3—2022年滬深A股混改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及其投票行為兩方面測度非國有董事治理,實證分析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與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通過降低代理成本和緩解信息不對稱的路徑提升了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異質性分析發(fā)現(xiàn),非國有董事治理對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效應在政府放權意愿高與非國有股東股權和控制權對等度高的條件下更顯著。本文研究補充了供應鏈效率和非國有股東及其委派董事治理的文獻,并為科學制定和實施混改方案,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提供了理論支持和經驗證據。
本文的啟示在于:第一,堅持國企混改方向,提高混改國企供應鏈效率。國企混改能夠實現(xiàn)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優(yōu)勢結合,通過非國有董事參與混改國企治理降低代理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最終提高供應鏈效率,因此,深化國企改革應堅持混改方向,通過完善國企混改的頂層設計,打造以混改國企為核心企業(yè)的現(xiàn)代供應鏈體系。第二,科學制定和實施混改方案,讓非國有董事深度參與混改國企治理。當前國企混改已進入深水區(qū),從高層治理結構看還存在一些問題,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缺乏發(fā)出差異化、市場化聲音,不能有效參與決策,因此,在下一階段國企混改過程中,在增加非國有董事席位的同時,也要通過制度設計切實發(fā)揮非國有股東委派董事的治理作用,引導和支持其通過“用手投票”積極參與混改國企治理。
【參考文獻】
[1]?陶鋒,王欣然,徐揚,等.數(shù)字化轉型、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與企業(yè)生產率[J].中國工業(yè)經濟,2023(5):118-136.
[2]?段文奇,景光正.貿易便利化、全球價值鏈嵌入與供應鏈效率:基于出口企業(yè)庫存的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21(2):117-135.
[3]?張晨霞,俞萍萍.國內市場分割與供應鏈效率:基于企業(yè)庫存視角[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2(3):123-139.
[4]?BALDENIUS?T,MELUMAD?N,MENG?X.Board?composition?and?CEO?power?[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4,112(1):53-68.
[5]?獨正元,吳秋生.非國有董事治理積極性能抑制國企并購商譽泡沫嗎:來自董事會投票的經驗證據[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3(1):60-69.
[6]?張任之.非國有股東治理能夠抑制國有企業(yè)高管腐敗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8):129-144.
[7]?IVANOV?D,DAS?A,CHOI?T?M.New?flexibility?drivers?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and?service?opera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8,56(10):3359-3368.
[8]?王景敏,崔利剛,許茂增.鏈主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對供應鏈效率的影響:來自港口—腹地供應鏈的調查證據[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8):16-28.
[9]?SUSANAWATI?L,AKHMADI?H,F(xiàn)AUZAN?M.Supply?;chain?efficiency?of?red?chili?based?on?the?performance?measurement?system?in?Yogyakarta,Indonesia[J].Open?Agriculture,2021(1):202-211.
[10]?DRUCKER?J,F(xiàn)ESER?E.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and?agglomeration?economies:an?analysis?of?productivity?in three?manufacturing?industries[J].Regional?Science?&?Urban?Economics,2015,42(1):1-14.
[11]?張任之.數(shù)字技術與供應鏈效率:理論機制與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43(5):60-76.
[12]?李穎,張玉鳳.增值稅稅率改革與企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供應鏈體系構建視角的分析[J].財務研究,2021(6):48-59.
[13]?馬勇,王滿,馬影.非國有股東參與治理能提升國企并購績效嗎?[J].管理評論,2022,34(7):57-70.
[14]?熊愛華,張質彬,張涵.國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6):73-83.
[15]?蔡貴龍,柳建華,馬新嘯.非國有股東治理與國企高管薪酬激勵[J].管理世界,2018(5):137-149.
[16]?吳秋生,獨正元.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政府隱性擔保與國企過度負債[J].經濟管理,2019,41(8):162-177.
[17]?吳秋生,獨正元.非國有董事治理積極性與國企資產保值增值:來自董事會投票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22,25(3):129-140,181.
[18]?祝繼高,葉康濤,陸正飛.誰是更積極的監(jiān)督者:非控股股東董事還是獨立董事?[J].經濟研究,2015(9):170-184.
[19]?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
[20]?劉漢民,齊宇,解曉晴.股權和控制權配置:從對等到非對等的邏輯——基于央屬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8(5):17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