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娟
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路徑探究
呂 娟
(山東省博興縣龐家鎮人民政府 山東濱州 256501)
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和基本方向,農業科技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引擎。結合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怎樣對目前的農業技術服務進行優化,促使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是我國農業供給面臨的關鍵問題。文章以農業科技服務企業為例,對現階段農業技術服務發展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從加強多方位政策支持、開展農技規模化服務先行試點、搭建農技服務平臺、強化多種支持手段之間的銜接等方面,提出了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的發展路徑,助力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技術服務;規模化;發展路徑;農業現代化
為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引領和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科技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1]。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可以作為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具體實施手段。基于此,通過對農業技術服務現存問題的深入探究,研究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的發展路徑具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價值。
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主要指的是在農業生產中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以實現對農業供應鏈及產業鏈的優化整合,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限于各類因素,農業發展模式尚未實現現代化、規模化,尤其在技術支持上,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因此急需發展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2]。
(1)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有利于彌補現行農業制度的不足。當前,國內農業發展正處在轉型階段,農業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與之相對應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卻沒有隨之出現適應性變化,當前農業制度體系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有必要推進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為我國農業模式的轉型與構建現代化農業制度體系提供必要的技術基礎,解決現行農業制度與農業發展要求不協調的問題。
(2)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有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的發展階段,科技已然成為農業的第一生產力,然而科技必須應用到農業實踐中,才能真正將技術動力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因此,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的重要目標在于推動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并以試驗以及示范等方式推動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在不同農業領域的普及應用,使不同規模的農戶均可以享受到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便利,全面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對農業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較大。科技人員數量、科技成果和研發投入等是農業科技型企業評定的關鍵指標,但部分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因初期經營的側重方向被認定為農業公司,享有的多是農業補助,并沒能享受到國家給予科技型企業的政策優惠。另外,由于對申請認定農業科技型企業的重視度不足,又缺少對國家相關政策的深入研究,如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3],部分農業科技服務企業未能抓住有利的國家政策機遇。
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在向小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的過程中,會在談判和服務階段出現較高的交易成本。由于小農戶的耕地面積較小,且地塊相對分散,技術人員只能挨家挨戶地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加上小農戶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在理解能力方面也有所差異,技術人員需要對同一問題進行多次解釋,工作效率始終難以提升,因此在談判、簽約及后續提供技術服務過程中消耗的時間成本較高。此外,農業技術托管服務一般采用先取后付的付款方式,由于小農戶不具備必要的信用擔保體系,導致服務費收取難度較大,甚至部分服務費無法收到,使農業技術服務經濟成本有所增加。
技術是農業科技服務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但企業的技術更新卻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與企業尚未形成深度合作關系。雖然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具備更強的科研能力,獲取的科技成果較多,但其更注重學術論文的發表,缺乏對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導致很多科技成果無法被企業真正應用。同時,由于高校及科研院所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研究人員動力不足,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表現出的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數會選擇進行自主研發,但自主研發的成本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是很多農業科技服務企業難以負擔的。由此,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在面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應用轉化不足以及自主研發高成本的雙重困境下,農業技術服務的技術更新必然受到局限[4]。
作物生長模型可以準確描述出農作物的生長動態,并根據搜集到的農作物生長信息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進行模擬與預測,還原出農業生長環境與農作物生長動態之間的關系。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對農作物生長數據的獲取,然而當前模式下,相關數據難以獲取,甚至部分數據屬于涉密數據,僅存在于企業或者部門內部,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面臨著非常嚴重的信息孤島問題,無法實現相關資源的共享。尤其對部分小微企業而言,更是難以獲取到精準且全面的農業生產信息數據,若采取自行收集整理模式,對于小微企業而言成本過高,難以達到預期成效。
針對企業未抓住政策機遇的問題,首先應適當加大對農技服務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重點關注農業科技型企業的認定問題,使一些發展較好的企業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政策,從而在創新資源、創新政策、創新服務等多個方面為其提供相應的支持。當地政府還可以集中組織有關創新政策的宣講活動,以幫助企業落實各項鼓勵政策。其次,加大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緊密結合農業技術服務的規模化發展做出有益實踐,并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出臺的政策重點應集中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當地政府出資對曬場、倉庫等公共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并面向農業技術服務規模化主體提供租用服務,同時應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托管成片地塊建設,解決土地碎片化的問題。最后,農業科技服務企業自身還需要順應經濟發展的需求,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在產業導向基礎上,通過規范化的經營發展,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術實力,根據市場實際需求,開發業務,完善客戶服務。
為解決提供農業技術服務成本較高的問題,可以在當地開展農技規模化服務的先行試點。可以由當地政府牽頭,由村集體與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在惠農政策支持下,開展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試點工作。積極引入優良品種,選擇科學化種植方案,借助現代化機械,對農業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等過程進行優化,繼而在示范效應下建立具有推廣價值的經營模式。可以先通過對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的宣傳與引導,借由試點示范,充分彰顯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的功效,引導農戶明確規模化是農業技術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還可以對小農戶進行組織,由當地政府和村集體牽頭,利用“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員”“科技超市”等農業技術服務力量,全面整合與農業經濟發展有關的人才、成果、技術與信息等要素,匯集至“科技超市”平臺,使惠民的農業科技服務成果成為農戶看得見的商品,全面提升農戶對農業生產中科技服務應用的認可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激發出小農戶對農業技術服務的需求積極性,使越來越多的小農戶可以主動獲取農業技術服務,并懂得利用農業技術服務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切實提升農戶的經濟收益。
針對農業技術更新受限的問題,可以通過搭建農技服務平臺來促進農業技術更新。首先,合理布局服務站點。農技服務平臺應根據地域特點和農業生產的需求,合理布局,提高服務覆蓋面。結合發展需求,農技服務站點可設立技術咨詢室、示范田、試驗基地等功能部門,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和實踐操作機會。同時,也可以借助現代物流技術,將新品種、新設備等資源更快地傳遞到農民手中。其次,基于農技服務平臺,積極鼓勵企業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交流與溝通,并鼓勵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將已經獲得的科研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面向基層需求,由企業主導,協作開展技術創新。在充分發揮農技服務平臺在資源整合方面作用的同時,更好地解決技術更新受限的問題。最后,應加強對企業提供平臺服務的監督工作,確保服務平臺的公正性和中立性,避免出現市場壟斷、提價或高額抽成等損害用戶權益的情況,保證服務平臺內的公平競爭,確保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有效解決農業技術服務規模化發展中存在的資源共享難題,應加強多種支持手段之間的銜接。第一,可適當增加對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和農民的金融服務支持力度,針對農業產業提供金融服務便利,適當放寬融資條件,允許農民聯合貸款,鼓勵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5-6]。此外,可以增加有關農業生產的保險服務,例如“收成險”等,從而使農業生產可能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第二,考慮到農業生產會受到暴雨、地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生產氣象服務的研究力度。對于很多農戶而言,獲取農業生產氣象服務的渠道有限,因此需要建立氣象服務網絡,省級部門在獲取到相關氣象服務結果后,第一時間向下一級部門進行發布,各級村委會以大喇叭、農村農業服務線上交流群等方式將相關結果告知給農戶。第三,依托開放的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加強農民與市場的聯系。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需要考慮市場需求,農技服務平臺應定期更新市場變化信息,讓農民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和銷售渠道,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產計劃,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如何促進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是現階段農業生產領域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應根據我國農業領域發展實際情況,對農業技術規模化服務發展中暴露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開展農技規模化服務先行試點、搭建農技服務平臺促進技術更新、強化多種支持手段之間的有效銜接幾個方面,幫助農技服務企業抓住政策機遇,實現對現有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此推動當地農業技術服務水平的提升,為廣大農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科技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等.科技部 農業農村部教育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銀保監會 供銷總社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2020-07-08)[2023-06-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7651.htm?ivk_sa=1024320u.
[2]朱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中的政府作用探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3(1):18-20.
[3]王金鳳.農民對農業技術服務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7):49-50,53.
[4]王延翠.淺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與創新發展[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7):133-135.
[5]楊鳳玲.優化基層農業技術服務助力鄉村產業振興[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5):77-78.
[6]張景東.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9(3):35-36.
F323.3
A
2095-1205(2023)11-71-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22
呂娟(1978—),女,漢族,山東博興人,農藝師(中級),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