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華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教育集團秉承“發展個性,人文見長,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教育即服務”的管理理念和“適教適學適評,立本立新立人”的教育理念,著力追求“育成功學生,做幸福教師”的辦學境界,積極營造“讓精致成為常態,讓師生幸福成長”的高品質校園氛圍,引領全體教職工“捧著良心教書,踐行道德教育”。多年來,全校教師融辦學理念于日常教育教學之中,崇尚精致,致力向善,追求卓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學生,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是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育素養,是促進教師成長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探索實踐,學校已經形成了“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平臺展示;依托課題,成就名師”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
學校將各學科優秀教師組建成專家團隊,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生化、綜合等6 個學科中心組,負責指導規劃,統籌和引領各學科發展;負責常態課的督查和指導;負責各學科研討課的打磨和點評。中心組讓教師始終處于專家名師的指導下,始終處于教育教學理念滲透方法創新的引領下。全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由此得到動態更新和提高。
學校每學期都要根據教師發展狀況,適時安排資深教師擔任青年教師、新手教師的導師。為使這項工作真正有效落地,學校出臺了《實驗初中青藍工程管理辦法》,明確了師徒雙方的責任,并由校長親自督查聽課筆記以及相關過程性資料。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抓手,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依托課題,成就名師”是泰興市實驗初中教育集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技術支撐。學校注重為教師提供自我發展的“支點”,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構建合作與競爭的機制,營造“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環境,促進教師奮發有為,理直氣壯地鼓勵教師在各種業務活動中爭先。我們認為幫助教師走向成功也就是引領學校走向成功。學校管理層始終站在教師的立場上對待教師取得的成績,看重他們的勞動成果,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適度地加以贊賞和肯定,最大限度地賞師之長,彰顯他們的個人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管理的真諦在于開發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學校在以制度約束為主的理性管理和以情感溝通為主的柔性管理之間,不斷尋求最好的契合點,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幫助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從而使得學校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不斷增值。在學校管理的探索中,我們有意識地抓住四個轉變:一是變“行政管理”為“人本管理”。學校管理的起點和歸宿是人,學校管理的動力和核心也是人,學校管理的成功和失敗也取決于人。因此,學校管理必須以人為本,即教師以學生為本,管理者以教師為本。二是變“剛性管理”為“柔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學校使用更多的是非權力因素的柔性管理方法,管理過程由靜態轉為動態,由機械僵化轉為開放互動,寬嚴有致。特別是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堅持“態度、能力、績效”三維評價標準。我們堅信只要讓教師學用一致,讓教師展示才華,讓教師自我揚鞭,讓教師體驗到關懷,教師一定會不斷感受成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定會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三是變“壓力的環境”為“和諧的環境”。學校著力營造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團結和諧的氛圍和環境。四是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質量是在過程中產生的,并受教育教學過程諸要素制約。教育教學過程是由若干環節組成的首尾相接、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全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和諧流暢了,整個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和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就得到了保證。學校確立了“校本視導常態化”“教學指導常態化”“后勤管理常態化”等常態化制度,并提出“教科研課題管理動態化”。常態化制度強化了過程管理,讓學校的各項制度逐漸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形成讓學生、家長、社會稱道的“嚴謹、和諧、向善、求真”的校風。
新課標規定了學生在不同階段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編寫的指南和教學評價的依據,也是“用教材教”的重要基點,只有把握了課標和教材,才能為創設高效的課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點。為此,學校出臺了《實驗初中“三適三立”創意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教師準確把握課標和教材是高效課堂產生的前提。學校要求集體備課時開展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討論;開展對教材的學習,合理整合教學資源;要求結合新課標、新理念、新評價和新中考,系統學習踐行教育教學新常態。
教師應有自己的教學個性,我們主張教學方法的“百花齊放”。教學應有統一要求,不應有統一模式;應有統一規矩,不應有統一個性。我們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手段上別具匠心,各顯神通,要求教師每一課都得有“新招”,合理發揮教學主導作用;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營造積極、寬松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一直保持在“最近發展區”;放心放手讓學生體驗與實踐,讓學生親身探究知識的生成過程,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識的要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自創辦起就確定了“發展個性,人文見長,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學校立足于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為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尋找最適合的路徑。
學校成立了群星文學社、群星小記者團、田徑隊、女子排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英語俱樂部、合唱隊等興趣社團,每學期舉辦“英語口語風采大賽”“雙語歌詠比賽”“器樂比賽”“演講比賽”。學校的科技實踐活動實現了常態化開展。我們分別在泰興三館、楊根思烈士陵園、黃橋祁巷成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基地”,在新街農業科技園、橫巷農業示范園、市氣象局建立了科技實踐基地,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發展,關注生活中的科學。學校成立了朱東潤思想研討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大師生活過的復旦大學,追尋大師足跡。這些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助力學生的興趣發展,使他們積淀了文化,拓寬了視野,促進了特長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得到提高。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七年級新生進校首先要學習踐行《實驗初中學生守則》,明白“習慣是未來人生的主宰”。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學校實行的是動態管理,因人而異。學校每學期還聘請一些專家學者、名校校友來校講學,為學生樹立榜樣;組織學生學習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十大模范事跡,讓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滋養。
學校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成功,感悟成功。這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根本。發展個性、關注人文是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接受熏陶,是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感知成功的喜悅,是讓學生擁有初中生涯最美的記憶。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業。未來,我們將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引領下,讓教師不忘初心,深耕專業發展,腳踏實地地做好一個個大寫的教育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