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曉峰
對語文課堂而言,每節課的課堂生成雖“千奇百怪”,但整堂課的大環節及整體走向卻是“大差不差”。其中,“大環節”問題的設計及其之間的銜接,直接決定了這節課的“順暢”度與學生的“沉浸”度。因而,課堂大環節問題的設置尤為重要。其改進與改善,一是要依托課堂上的真實感受進行反思,二是回歸到課本本身打通文章“脈絡”,而后進行整合打磨,再度回到課堂,使學生受益。
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詞出自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最后一課《詩詞曲五首》,這一課在教學的側重上除“了解詩詞曲不同體裁的特點”“理解作品內涵,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等教學目標外,更對整個初中階段的詩詞曲學習起到了一定的總結作用。因而,這一課雖由五個單篇詩歌組成,卻不能每首獨立出來“泛泛而談”,在教學時既要結合每首詩詞的特點,更要串聯這五首,慢慢走進詩人內心,為后續的學習及高中詩詞學習作鋪墊。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詞結構清晰明了,由“三個問題”與“三個答案”組成。教學時,教學環節的設置可以直接由這三個主要問題組成:
1.詞人為什么發出“何處望神州”的感慨?
2.“悠悠”一語雙關,有哪兩層含義?
3.“天下英雄誰敵手?”涉及什么典故?它有什么作用?還有沒有其他典故?
在問題的處理過程中穿插一些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沒有涉及的知識最后再補充,這首詞的教學便可以基本結束。
但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我問學生“為什么北固樓能引起作者‘何處望神州的感慨”這一問題時,我自己卻愣在了原地。雖然用簡單一句“北固樓風光好”,或者“鎮江,在歷史上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北宋時期,此地是與金人對壘的防線”的答案可以解釋過去,但卻無法解決北固樓為何“滿眼風光”與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北固樓”這一地點去寫作兩個涉及詞作創作最本源的問題。
除此之外,如果直接開始預設的第二個、第三個課堂問題,會發現無法找到詞作第一個問答與后兩個問答之間的內在聯系,自然也無法順利引出作者的所思所想,只能干巴巴地“傳授”知識,而不是“順水推舟”,跟隨作者感情思路領悟體會。
更為緊要的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與同課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山坡羊·驪山懷古》形成呼應,這些篇目都屬于“懷古”的類型。解決一篇,“懷古”這一類詩都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在北固樓到底還有哪些英雄用武的歷史故事?這個地理防線究竟怎樣特殊?詞人自己有沒有一些與北固樓或者孫權相關的經歷?這些故事對我的教學又能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一個個問題引導我們展開了探究。
二
想要對課堂的問題結構、銜接進行改進與改善,必須回歸到課文本體,探尋作者在這首詞中情感的發端與變化。
(一)對首句問答句式的再重申
詞作開頭就以問句的姿態出現,這一問句,不僅有疑問,還有感嘆和怒吼。因為問句的特殊形式,使得詞人的情感在第一句便以噴薄的形式呈現,使得讀者在一開始就感受到辛棄疾那種沉郁的愛國之情和家園不在的尖銳疼痛。
在王力先生看來,這是一個倒裝句,即“滿眼風光北固樓,何處望神州”。作者將問句置于句首,一來是由于詞之格律的需要,二來倒裝的藝術感染力就充分體現出來——它與作者那種深深的惆悵和迷茫很好地得到統一。這就是優秀文學作品形神兼備的。這樣的問句在詞里并不少見,與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異曲同工,與岳飛“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互現。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文學創作中,作者的創作一般講求“起興”或“靈感”。在登高懷古詩中,也要先登高而后懷古。同樣,在辛棄疾“南鄉子”的最終呈現上,我們看到的雖是“何處望神州”放在了開頭,可在辛棄疾心中,是“滿眼風光”的北固樓首先激起了他無限的思緒與詩興。不然,辛棄疾在京口(鎮江)登臨北固樓時怎會寫下兩首風格相似的曠世杰作。
同一地點,同一作者,兩首作品,任何一首都不能孤立來看。聯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最終落腳在與腳下這片土地相關的“孫仲謀處”,落腳在“南朝宋武帝劉裕”等處。所以,辛棄疾“南鄉子”的“滿眼風光北固樓”又怎會簡簡單單停留在風景層面呢?
從倒裝的問答反觀,“何處望神州”是登高之后的目之所及所感,登臨北固樓,秀麗的風光自然是激起詩興的原因之一。結合全詞內容與辛棄疾人生經歷,探究“滿眼風光”背后的意義,無論在自我理解還是在課堂講授中,都將大有裨益。
(二)北固樓“滿眼風光”解讀
北固樓令辛棄疾感慨萬千,究其原因,它不僅在地理上尤為重要;思接千古,與其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構成了北固樓“滿眼風光”的一部分。
首先看地理位置,唐代李延壽《南史·蕭正義傳》載:“初,京城之西有別嶺入江,高數十丈,三面臨水,號曰北固。蔡謨起樓其上,以置軍實。”可見,東晉北固樓本是用來“置軍實”的倉庫,屬軍用建筑。單純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登臨北固樓,三面環水,確實不失為一處美景。可在南宋后期,朝廷偏安一隅,北固樓成了抵御金人的第二道防線。
腳下是北固山美好的風景,但是遙望遠處,還有大片“神州”,那是比北固山更大、更美、更有歷史且原本屬于漢人的土地。辛棄疾此時是鎮江知府,原本北固樓可以發揮更大效用,但在此刻,北固樓卻成了一道防線,“滿眼風光”也鋪上了一層委屈、窩囊的色彩,怎能讓人不又氣又恨?這些激起了詞人第一層創作欲。
其次,看與鎮江、北固樓相關的歷史人物。辛棄疾在“永遇樂”與“南鄉子”中,多次用典提到了很多人物,但與北固樓相關的只有孫權和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吳國皇帝孫權,他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與多次征戰的軍事指揮才能與少年英姿(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寄奴),曾經住在鎮江。翻閱歷史,劉裕在東晉為官時,率軍北伐,直接取代東晉自己做了皇帝。歷史上梁武帝在位時也曾盛贊北固山:“作鎮作固,誠有其緒。然北望海口,實為壯觀。”他還和其兒子蕭綱分別做了題為《登北顧樓》與《奉和登北顧樓》的兩首詩。
三位帝王級人物都是雄姿英發而又慷慨激昂,他們都構成了北固樓“滿眼風光”“絢麗華美”的一部分。可當年這些人物,無論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還是孫權,抑或是沒有提到的梁武帝,統統都已不在。腳下站在與他們同樣的地方,現在一片斜陽籠罩,雜草叢生,都隨著滾滾長江一起遠去不再回來,如同自己激情熱血的四十三年眨眼一揮間。
此外,相傳劉備招親也在距離北固山不遠處的甘露寺舉行,經過后世演繹傳為一段佳話。歸宋之初,辛棄疾寓居鎮江,娶了愛國官吏范邦彥之女為妻。范邦彥本是金國蔡州新息縣令,在辛棄疾南歸前一年以全縣歸宋,家住鎮江。一點一滴,說是巧合,但又是冥冥之中。
“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登臨北固樓后秀美風景、與北固樓相關的一個個鮮活、風光的歷史人物,都構成了北固樓“滿眼風光”的一部分,也是辛棄疾“起興”的重要一環。千古興亡,追憶古昔,如果連“所懷之古”的內容都搞不清楚,又怎么去解讀文本?登臨與這些歷史上偉大人物相關聯的北固山,怎能沒有第二層的創作欲呢?
把這些搞清楚后,才更利于整堂課的問題設計。
(三)懷古與感今:孫權與辛棄疾
懷古是為了感今。詞人把萬千思緒從千古興亡回歸到現實生活和身世感慨上來。辛棄疾在“永遇樂”中有“四十三年”的感慨回顧,也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慷慨悲壯,難道在“南鄉子”中就沒有關于自己事情的回顧嗎?
聯系“典故”的用法及作用,所謂用典,是為了“據事以類義也”,委婉表達作者自己的情感、經歷與志向。如果單單是為了仰慕孫權、暗諷求和派,抑或是感慨興衰,那詞人“自己”在哪里呢?
回到辛棄疾“永遇樂”與“南鄉子”,“永遇樂”中的孫權“有著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南鄉子”中的孫權“年輕時就占據東南一方,統率千軍萬馬,指揮士兵作戰”。辛棄疾在歸宋之前與耿京一起抗金,抓住叛逃的義端并且領五十人橫沖金軍五萬人大營抓住了張安國。這是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可以匹敵孫權,并不難理解。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占據一方,雄圖大略,抵御外辱,保衛國家”,辛棄疾并不比孫權差。
在莫礪鋒教授的《英雄詞人辛棄疾》一文中,對辛棄疾與南宋朝廷就“東南一方”這個問題探討、爭論的歷史有較詳細的論述:辛棄疾并不是簡單地主戰,他是經過了理論論證與深思熟慮,并且結合了自己的軍事經驗的。如果說孫權與辛棄疾在這一事件上有什么區別,大概是孫權可以實施這些“雄圖大略”,而辛棄疾,只能在如此環境下“小心實施”,甚至“無法實施”。在內心深處,他是佩服、崇拜、仰慕孫權,但更多的,未嘗不是羨慕?不是“雖然我與孫權有如此一樣的想法,但仍完不成”的懊悔、無奈與悲憤?
站在北固樓上,孫權有一統中原的宏圖大略,辛棄疾亦有之。不過,他只能發出“何處望神州?”的感嘆,只能看看“滿眼風光”的北固樓,終究永遠無法與孫權一樣。
“英雄”在此刻,既是孫權,也是辛棄疾筆下、心中那個無法達到的、想象的自己。
“滿眼風光”的北固樓所指的不止是風景,還是眾多閃閃發光的歷史人物,是詞人自己不曾放棄的壯志難酬,是那個只能輕輕觸碰的“孫權夢”。與北固樓有關的點點滴滴,讓他思接千古,為辛棄疾慷慨悲壯的創作做了“起興”。
三
深度解讀完這一切后,我將整堂課的結構由“三問三答”串接改為由“北固亭”這一與作者內心深處極為“契合”的地點或意象串接:
1.如何解讀這首詞的題目?
2.京口北固亭這個地點有何特殊?
3.站在北固亭上,他此刻有怎樣的感想?
4.辛棄疾還想到了哪些歷史人物與事件?用了哪些典故?
5.思接千古,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哪些事?
這樣設計后,與之前的設計相比問題數量增多,問題之間的銜接變得更加順暢。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所有的問題都與“北固亭”這一地點密不可分:題目之中有北固亭、這個地點引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思、思考過程中又想到了一些人和事,最后,回到現實中又產生一些感想。無形之中,“北固亭”成了一個線索,也成了串聯起辛棄疾所有感情的一個連接物,成了課堂中那根“斷不掉”的線。
同時,這樣的設計更好地將“北固樓”這一地點與辛棄疾“所懷之感”“所感之情”聯系得更加緊密。課后,學生會明白“懷古詩基本由作者因一事一物而聯想產生與自己相關的感情”這樣一個道理,后續學習懷古詩也基本不是難事。
第二次,當我再度向學生問起“為什么北固樓能引起作者‘何處望神州的感慨”這一問題時,我心中早已有了諸多預設。
上完這節課后,我從容且自信地走出課堂。
高效課堂的構建,不在一朝一夕,追求第一遍課堂就十全十美也并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事。在第一節課后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反思,繼而回到課文中研讀,才能設計出相互之間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從而使得課堂更順暢。
編輯:曾彥慧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指向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深度備課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LZD/2021/1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