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篇承載表達主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文體素材”。學生學習語法的目的是在語境中運用語法知識理解和表達意義以及進行描述、敘述和說明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教材及語篇補充材料為教學內容,將語法知識、語篇和語用知識緊密相連,以初中英語語法的概念與應用為教學核心,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使之充分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重視學生課堂反應,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調整課后學習資源,使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與理解,體悟語法的具體運用方法。
一、現階段初中英語語法教育情況
現階段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模式在不斷更新,有的教師有意識地加入了語篇理解與語境創建的要素,逐步形成基于語篇語境的初中英語語法教育模式。然而,新模式的構建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語篇理解機械,缺乏語境設計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授課形式相對死板,也缺乏同類知識的外延應用舉例,難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示范,不利于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也難以使其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二)語境設計欠妥,缺乏關聯性
在語法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設計的語境相對較為獨立,較為松散,缺乏以課本教材為基礎以及跨教材的整體性語境思想,一節課內設計有多個語境,常常是一個知識點一個語境,缺乏連貫性與流暢性,課程重點也不夠突出,學生難以明確教學目標。
二、基于語篇語境展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實踐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的開展總是依賴一定的教學情境。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語法學習相對比較枯燥、困難,學生難以進入學習狀態,而真實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在語法課開始前,為了緩解學生對學習英語語法的畏難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級英語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Section A 3a”時,教師通過播放與本堂課所講語篇相關的音樂《采茶歌》,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放松心情,同時形成學習期待,為本堂課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二)語篇語境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框架
基于語篇語境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框架由“引入—深入—應用”三個部分組成,以人教版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Section A 3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以及牛津上海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 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為例進行簡單闡述。
引入:在進行語法學習前,教師先根據教材語篇做整體知識架構的引入,主要是讓學生對本堂課將要學習的語法知識點產生整體感知,領會語篇中含有的語法意義,包括了解所學語法點的基本構成形式、使用場景及在語段中的作用等。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Do you like drinking tea?Do you know about tea?”引出話題,基于話題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在此過程中為學生留出較多時間交流關于“茶的發明”知識,之后進行閱讀語篇的環節。教師帶領學生以先通讀全文完成mind-map(見圖1)再精讀的形式,使學生對語篇知識有個整體理解,逐步領會語篇中不同語法知識點的意義。
深入:語篇分析是整個語法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已經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關語法知識的構成形式和使用規則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環節教師以學生為主,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理解語法的基本意義,內化語法知識,系統掌握語法知識的基本用法。在本節語法課中,教師將語篇分析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求學生根據剛才所講的語法內容,找出語篇中的被動語態并用紅筆標出文中被動語態的謂語部分,如was invented,was? drunk,is said,并進行交流。這一環節有助于學生掌握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強化他們對語法形式的識別能力。其次,組織學生互動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等形式,幫助他們厘清被動語態的表達形式、意義和使用方法。最后,利用牛津上海版八年級下冊 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P39 Grammar這篇跨教材語篇深入對比學習。語篇如下:
Once a year,a new cormorant is brought up by Damin. First,the cormorant eggs is checked. Then the best one? is taken and given to a chicken. After 26 days, the baby cormorant breaks out of the egg. Then it is looked after by Damin himself. For ten days,it is given food every hour. The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to keep the baby cormorant warm. The baby cormorant grows stronger. After two months,it can join the other cormo-rants on the boat.這個關于一般現在時被動語態的語篇,為學生創設富有趣味的語法學習語篇語境,使學生對課內外語篇有一定的感悟,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再次互動交流思考、分析,并歸納出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謂語部分的區別,要求學生將文中的語法知識串聯起來作對比,系統地對語法規則進行探索,總結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結構:I /We/You/They/He/She/It +was / were(not)+past partici-ple(by sb.)。
應用:除了關注學生能否理解被動語態的形成結構、語法意義和使用方法,在衡量學生的語法掌握情況時,教師更應關注學生在真實的語篇語境中對所學語法的靈活應用能力。因此,在語法學習后,教師應設計應用環節,為學生創造語篇輸出的環境,使學生有機會鞏固自己剛剛學會的語法知識,提升語用能力,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包含同類語法知識的課后延伸素材,為學生的積極自主探索提供條件。如利用牛津上海版八年級下冊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 關于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語篇進行練習。語篇如下:
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 verbs from the box in the past passive form.
The film company wanted to make a programme about cormorant fishing,so we came from the UK to China. Many cormorant fishermen (1)____. In the end, Damin(2)____?because he is the best fisherman in his village. Then the cameras and lights(3)?____ to Damins village.Damin(4)?____by the cameraman. A boat(5)____ to film on the river.
程曉堂教授在《新視角英語語法》“為什么要學習語法”一節中,明確指出語法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組織思維,生成思想,創造并表達意義,而有效地使用語法能夠使我們更有效、更準確、更有創造性地表達。語篇材料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和探究,豐富文化知識。
通過跨教材補充與教材語法相近的語篇語境,拓展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語法,同時語法也幫助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三、基于語篇語境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對策
(一)利用語篇語境提升語法教學的靈動性
與語文知識類似,英語教學中也存在豐富的同音詞、同義詞,以及同樣的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含義,教師可以緊密結合教材語篇,引導學生進行句子的語義分析,同時引入課外同類知識做延伸,使學生了解到不同情況下相同知識的不同應用,也使其了解到該語法知識在生活中的使用情況,提升學習效果。
如牛津上海版八年級下冊 Unit 4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在60和61頁都出現了make 一詞,通過兩個語境學生不難理解,第一個make 在語境“We make it.”中是“獲得成功”的意思,而第二個make 出現在“Hanna and Barbera made 114 Tom and Jerry car-toons.”句中是“制造”的意思。
(二)結合語篇引導學生進行語法的實踐應用
教師要注重學生對語法的實際應用,聯系語篇上下文對學生進行語法的教學啟發,鼓勵其自行探索,理解語法的含義及使用方式。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9的語法has / have been to和has / have gone to區別時,可借助譯林版教材八下Unit 2 A2這個語篇語境。語篇如下: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rrecf forms of the verbs in brackets.
Daniel:I havent seen Mr Wu for days. Where (1)____he____(go)?
Millie:He(2)____(go)to Tianjin to attend a m-eeting.
Daniel:(3)____? you____? (be)anywhere re-cently?
Millie:Yes,I(4)____? (be)to Hainan with my parents.
Daniel:Oh,thats great!(5)?____you?____? ?(be) to Sanya?
Millie:Sure,we(6)____(be)to the beach there.Look at these photos.
Daniel:The beach is beautiful.I see Andy playing on the sand too.
Millie:Yes.We went there with his family.
Daniel:I see.By the way,shall we invite Andy to go for a picnic tomorrow?
Millie:Andy isnt here this weekend.He and his parents(7)____(go)to the countryside.Theyll be back tomorrow afternoon.
要求學生聯系上下文以小組合作探究出這兩個語法結構的區別和功能: have been to表示去過某個地方已經回來;have gone to表示去了還沒回來,可能在去的途中或已經到了目的地。這兩者后面都是接地點,時間狀語可加可不加。第三人稱時可以采用has been to和has gone to,have gone to一般不用第一與第二人稱當主語。
比起枯燥機械的概念講解,這種語境優美的語法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促進知識的吸收,更對學生有所啟發。
(三)文化導入,深化語法學習內涵
英語語法的表達背后蘊含著不同于我國的西方文化色彩,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為突破,在語法的學習中導入西方文化,調動學生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厚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如,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過去時的被動語態時,可以結合牛津上海版八年級下冊 Unit 4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More practice 的語篇Tom and Jerry(《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對跨教材語篇語境下的過去時的被動結構作簡要介紹。通過這段簡短的趣味故事,教師首先可以結合語境為學生講解其中的生詞,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其次對was shown,were made所在的句子進行解釋,并鼓勵學生與同學問答練習。如,When was the first Tom and Jerry cartoon shown in cinema? How many Tom and Jerry cartoons were made in total?以實踐的形式加深知識點的記憶。最后進行知識總結,如was /were + past par-ticiple,讓學生再次明確語篇語境下的語法重點。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初中英語已經逐步克服了傳統的“啞巴英語”的弊端,現階段的初中英語教育更強調英語的工具屬性。基于此,教師有必要優化教學模式,基于跨教材語篇語境為學生創設可理解性的學習環境,運用更多的例子與文章使學生了解英語語法的概念性知識,并能逐步模仿運用,在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一項實際生活技能,增強其英語語法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最終實現英語語法知識的內化。
編輯:陳鮮艷
作者簡介:鄒迎華(1978—),女,瑤族,湖南郴州人,本科,初中英語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