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民事權利與義務”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第一單元的內容,依據民法典,闡述了公民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強調權利與義務相統一。2023年是江蘇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三新”元年,隨著高考落下帷幕,我們要認真分析全國各地的真題試卷,研究它們如何考查“民事權利與義務”,為今后的教學和備考做好準備。
一、擔當使命,培根鑄魂
作為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工作的指導文件,《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結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我們可以思考為什么考“民事權利與義務”這個問題。
(一)立德樹人
黨的二十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更強,教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培養能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民事權利與義務”貼近日常生活,聚焦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介紹了公民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物權和知識產權等,同時指出行使這些權利是有界限的,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通過本模塊的考查,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民法典,加強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運用,在民事活動中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依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堅持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服務選才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在于人才競爭。新時代,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必須服務于國家發展需要,不斷推進內容改革,堅持“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民事權利與義務”涉及民法典相關規定,高考命題反對死記硬背法律知識,而是具有應用性、探究性,通過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思考,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小區居民因噪聲而引起的矛盾糾紛,這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學生在解決此類糾紛的過程中可以學會處理相鄰關系。
(三)引導教學
考試與教學是不能割裂開的,兩者相互聯系、同頻共振。高考是一場全民關注的大考,依據課程標準,考試內容經過命題組審慎思考、反復推敲,具有專業、權威的特點,能夠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引導高中教學活動有序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反映時代發展變化,“民事權利與義務”中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則等不易理解,教師也要從頭學起。由于對課程標準理解不夠、對教材內容記憶不清、對高考命題了解不多,教師不知道教到什么程度,備課、上課都很頭疼。高考指引我們不能簡單停留在法律知識的教學上,把思想政治課變成法學課,而應該把價值引領作為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實施活動型課程,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研究真題,把握考情
2023年高考已經結束,“考什么”“怎么考”似乎成了過去式,但是對一線教師來說,這是總結反思、調整教學的開始。“民事權利與義務”相關內容在高考中考查的頻率較高,既有選擇題,又有非選擇題,體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等特點。
(一)緊扣教材,體現“基礎性”
1月浙江卷第26題,列舉小白所碰到的麻煩事,涉及相鄰權、肖像權、隱私權,考查這些權利是否受到侵犯,以及解決糾紛的途徑。第33題,以出資開設公司為情境,考查了用益物權,還涉及合同訂立條件、民法基本原則等內容。湖北卷第10題,甲、乙毗鄰而居,因安裝空調外機引發矛盾,考查相鄰權和民法基本原則;第11題,通過梵高創作的畫,考查了著作權的相關知識。山東卷第15題,甲公司從乙公司購入一批配件,生產的產品造成傷人事故,考查侵權責任的類型、專利權;第19題,以“當好善解矛盾糾紛的行家里手”為主題,設置“民聲”“走訪”兩個環節,介紹了村民與村民、村民與村委會之間的糾紛,“釋法”設問要求分析各自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及法律依據,考查合同的履行、侵權責任及其承擔方式;“化解”設問要求明晰化解矛盾時調解員和各方當事人應堅持的原則,考查人民調解、民法基本原則、相鄰關系。
(二)融會貫通,體現“綜合性”
一方面,把“民事權利與義務”同“法律與生活”中的其他單元結合起來考查。考到侵權責任時,會考社會爭議解決,包括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救濟途徑,以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新課標Ⅱ卷第41題,“假如你是人民調解員,請運用‘法律與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分析小張做法和說法的不當之處,并給當事人提出兩條解決糾紛的建議。”在父子借款糾紛中,融合訂約履約、贍養義務、人民調解等知識,不僅考查了“民事權利與義務”,還考查了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的內容。另一方面,建立“民事權利與義務”同必修模塊的聯系。山東卷第16題,“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法律與生活知識,就如何處理好政務信息公開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說明你的觀點,并闡明理由”。這道題考查了“民事權利與義務”中的個人信息保護與隱私權,同時考查了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法治政府的內涵,即公開公正的政府。政府部門應當正確處理政務信息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既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又要保護好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實現兩者的平衡。
(三)學以致用,體現“應用性”
湖南卷第19題,“結合材料,運用‘法律與生活知識,判斷甲媒體訴乙公司侵權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這道題引用法律規定,考查著作權。著作權是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利,屬于知識產權,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然而,現實生活中,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案件時有發生,本題甲媒體認為乙公司構成侵權,起訴至人民法院,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遼寧卷第18題,“結合材料,運用‘法律與生活知識,分析A劇本殺店涉嫌哪些違法行為;若小明訴至法院請求損害賠償,可提出哪些理由”。這道題考查了人身權利,特別是民法典中的“英烈條款”。英烈為了保衛祖國和人民奮不顧身、英勇犧牲,永遠值得我們尊崇,但是網絡上卻出現了侮辱英烈的言論,傷害民族情感,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捍衛英烈的名譽、榮譽,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四)解放思想,體現“創新性”
關于“民事權利與義務”,創新之處不僅在于選擇新鮮的素材,考查綜合知識,還在于變換問題角度,包括說明類、建議類、意義類、評析類等,答案也不唯一,學生可以發散思維,提出不同的見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遼寧卷第13題,將考查財產權融入成立合作社的背景中,要求區分所有權和他物權,同時有助于學生思考拓寬村民收入的渠道,助力鄉村振興。北京卷第17題,“結合材料,運用‘法律與生活中的知識,談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法律規定著作權并對其加以限制的意義”,立足本土特色,以“北京扎燕風箏”為話題,將著作權的保護與限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融合起來,從意義角度進行考查,試題比較新穎,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思維,探尋兩者間的內在聯系。湖北卷第21題,“運用‘法律與生活‘政治與法治中的知識,評析甲、乙、丙的說法”,以電梯內勸阻吸煙而引發的矛盾沖突為情境,知識范圍涉及兩本教材,設問角度是評析題,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對甲、乙、丙三人的說法進行比較、分析、鑒別,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勸阻吸煙,維護公序良俗。
三、遵循規律,科學備考
面對新情況,“做什么”“怎么做”成為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依據課程標準,結合高考命題特點,備考“民事權利與義務”,要從掌握主干知識、融合必修模塊、關注社會生活、開展探究活動等方面著手。
(一)掌握主干知識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學生頭腦里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那么即使知道考點也無法準確作答。“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教學,必須用理論武裝頭腦,幫助學生掌握主干知識,深入研讀課程標準,了解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明確教學重點。針對重點和難點,做到講練結合,選擇恰當的案例,加強記憶、理解和運用。這是從“點”上把握,而要做好主觀題,還需要學生樹立整體觀念,梳理教材,構建知識體系。“法律與生活”共有四個單元,學生可以根據教材目錄熟悉各單元名稱以及課題名稱,弄清楚各部分的具體內容,這樣運用相關知識回答問題時,范圍不會出錯,要點不會遺漏。“民事權利與義務”是對民法典部分規定的闡述和解釋,教材內容比較寬泛,有些法律常識并未提及,學生碰到題目會感到困難。例如,教材第14頁“探究與分享”第二個案例,涉及“善意取得”,而教材沒有相關介紹。對此,我們要加強民法典的學習,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
(二)融合必修模塊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由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構成的,其中,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納入高考命題范圍。必修課程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四個模塊,選擇性必修課程包括“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邏輯與思維”三個模塊。根據課程標準,選擇性必修課程是對必修課程的延展,兩者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教學要與必修模塊有機融合,產生協同效應。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有效保護財產權”與“經濟與社會”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等密切相關;在“政治與法治”中,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建設法治社會、推進全民守法;“民法基本原則”凸顯了“哲學與文化”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三)關注社會生活
民法典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對公民人身利益、財產安全、交易活動等方面的權利予以保護,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課程標準所給的“教學提示”“結合自己或家人的生活經驗”“探究小區業主”“談論鄰居之間”“組織或者模擬商業行為”“搜集有關校園安全的糾紛”等,都強調與生活的融合。“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教學,要密切關注社會生活,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有效情境。例如,近些年來,高空拋物致人傷害的案件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侵權責任承擔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高空拋物的經典案例,布置相關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弄清楚侵權人確定和難以確定的情況下,責任分別由誰承擔,承擔方式有哪些。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不僅能獲得書本知識,還能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拒絕高空拋物,做守法公民。此外,未成年人網絡打賞能否退還、因見義勇為而受傷由誰承擔民事責任、能否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等話題,都可以組織學生探討。
(四)開展探究活動
把法治精神變成學生內心的擁護和信仰,不能單靠理論灌輸,關鍵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成長。“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教學必須運用多種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環節,問題較為簡單,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加以解決。課程標準提出,“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作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有效載體,議題融合了生活情境、學科內容、具體任務、核心素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式,引入恰當的議題,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勇于表達觀點,培養其創新精神。例如,以“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難與易”為議題,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新聞報道,課堂上交流匯報;展示正反兩種觀點,引導學生在辯論中形成正確的認識。教師要幫助學生“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通過分小組走訪調查老舊小區居民等方式了解具體情況,并運用相鄰關系提出解決方案。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