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杰
隨著當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學理念以及側重點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更加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被納入語文教學,意在實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文化涵養等,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
(一)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
就當前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教師雖然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但卻往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相對靠后的位置,反而更加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被忽視的情況較為突出。
(二)教學方法枯燥、乏味
結合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古詩文內容相對較多,而且字詞晦澀難懂,教師多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字詞、句子的解釋方面,學生學習的主要步驟也是翻譯文章內容,然后背誦古詩文,難以實現對知識的有效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相對枯燥、乏味,不僅會降低課堂趣味性,而且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教學質量,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滲透。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困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差距較大,而且時間久遠,語言文字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對于學生而言,實際學習難度較大,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一定不足,難以實現對古詩文知識、內容的有效解讀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和有效傳播,使得學生難以理解教材內容。相較于現代課文的閱讀和學習而言,古詩文的學習難度明顯更高,這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四)文化教育脫離教材
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教材之間的關聯性不足,將難以實現文化教育與古詩文教學之間的有效融合,無法起到深化推動古詩文教學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學生既要學習古詩文內容、背誦古詩文,又需要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情況,不僅占用了課堂時間,增加了學習壓力,也無法保障教育效果。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歸因分析
(一)應試教育影響突出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主要原因在于應試教育影響仍然十分明顯,雖然我國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應試教育背景仍然對實際教學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考試作為評價教學質量效果的重要標準,導致大部分教學活動圍繞考試內容展開,甚至使教師和學生陷入唯分數論的困境當中。
(二)教師文化探索不足
教學方法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但受當前教學環境、個人因素的影響,教師自身文化素養水平有待提高,而且對教材內容的認知也有待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相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三)學生文化基礎薄弱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情況和效果并不樂觀,實際課堂參與度不高,而且對傳統文化學習往往缺乏興趣,實際學習難度較大,教學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在于,高中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尤其是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無法準確理解古詩文的意思,翻譯過程中詞不達意、句式錯誤等情況比比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并使其逐漸喪失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四)文化資源利用不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蘊含著多種多樣的文化知識和資源,并且與日常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教材脫離的情況,主要原因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和挖掘,難以實現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學生無法感受到二者間的關聯,甚至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嚴重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以《離騷》教學為例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
(一)探索《離騷》的文化價值
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會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進而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但隨著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逐漸被消磨殆盡,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重點在于知識方面,主要目的也是應對考試,文化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基于此,在實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化加強對文化價值的探索。
《離騷》作為高三語文統編教材當中的篇目,始終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是其他古詩文所無法取代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先明確《離騷》本身的文化價值,才能夠合理地將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離騷》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個人追求,對實現個人價值有著引導作用;第二,能夠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愛國熱情,豐富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和精神追求。《離騷》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有著積極意義,對于高中生思想教育有著極大影響,是落實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為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多種教學可能。基于此,在實際教學時,要想達到良好的滲透效果,高中教師就需要具備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古詩文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拓寬知識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教學目標和內容,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
《離騷》整篇文章的內容相對較多、篇幅較長,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若單純地從字詞句翻譯、背誦等角度入手,學習難度相對較高,而且學習過程也會十分枯燥乏味,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離騷》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應結合高中生特點以及文章特色,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離騷》本身具有較長的篇幅,實際閱讀難度相對較大,對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三層級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層層遞進,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可適當融入相關文化知識,既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又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
首先,教師應以問題為抓手,解釋關鍵詞句,幫助學生讀懂文章內容,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實際問題的設計應具備基礎性、綱領性,能夠引導學生實現對文本的理解和整體感知。其次,應引導學生展開通讀,通過文章結構、表現手法、語言智慧的解析,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斷領悟文章內容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知識、精神內核,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引入文章情境當中,進行沉浸式閱讀。例如,可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分析“獨”的含義,并將其與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實現文化知識的有效拓展,同時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最后,借助問題驅動學生讀透文章,在此環節,可從評鑒的角度入手,幫助學生展開深度思考,或者將文章思想情感等延伸到其他古詩文或者生活實踐當中,展開審視和反思,這既能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又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學法指導,著重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如采用問題式指導法,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引導學生在閱讀《離騷》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生活經驗,或者已有的儒家思想等傳統文化知識,提出問題并展開討論,解答相應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會逐漸了解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并在已知和未知知識間建立邏輯體系,進而形成知識結構。同時,教師也可以進行結構式指導,運用思維導圖等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結構關系等,促使學生更好地建立知識結構體系,逐漸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三)聯系生活降低學習的難度
針對實際教學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困難這一問題,教師應充分結合古詩文的內容和特點,將其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討論和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了解;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提升其思維能力。例如,在《離騷》的學習過程中,可針對家國情懷這一話題展開探討,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聯想關于家國情懷的現代典故,可以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也可以是現代人物,如航天英雄,甚至是外交部發言人等,此類人物作為當代英雄,頻頻登上網絡熱搜,與高中生之間的距離較近,也是高中生所熟知的愛國人物代表,但他們身上所承載和延續的愛國精神和情懷是始終不變的。通過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有機連接,能夠極大降低學習難度,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深挖古詩文中的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滲透,需要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循序漸進地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當中,以免增加學生學習壓力,無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加強對古詩文中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探索。
《離騷》所蘊含的文化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離騷》體現了屈原的人生追求,描繪了屈原的出生、家世以及父親對屈原的期望,還描繪了屈原從小到大的努力奮斗經驗,以及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在此過程中,雖然經歷失敗,但屈原并未放棄,反而在失敗中不斷反思、求索,最后選擇以死殉國;第二,體現了屈原的精神,主要表現為不懈追求和憂國憂民,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以及他人的詆毀時,屈原并不擔心個人的生死,而是憂心國家安危,他將有限的生命都奉獻給國家;第三,《離騷》體現了儒家思想,以自我修養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充分突出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講求內外兼修,并將自己的理想、責任與國家興亡聯系在了一起。這些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傳播,目的不僅僅在于應對語文考試,更重要的是將其中的精神內涵傳遞給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和探索《離騷》的歷史背景、故事和相關知識,這樣既能夠豐富課程,又有助于擴大學生知識范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被動教育轉變為主動學習,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同時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需要充分結合文化特色以及學生特點展開,針對實際教育問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實現文化的滲透融合。本文以《離騷》教學為例,提出了具體教學策略,目的在于培養高中生的個人素養,豐富精神文化內涵,引領學生逐步感受文章內涵以及歷史文化,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實現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相信隨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融合,高中古詩文教學質量和效果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