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正標
綠色電力市場的建設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可再生能源綠色環境價值的重要載體。作為可再生能源企業出售綠電的綠色環境價值、電力用戶獲得可再生能源消費憑證的交易場所,我國的綠色電力市場由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證”)和綠色電力交易(以下簡稱“綠電交易”)兩個市場組成。自從2017年起我國啟動綠證核發和自愿認購、2021年9月啟動綠電交易試點以來,綠色電力市場協同促進、互相補充,不僅促進了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也形成了雙市場消納的新格局。從綠色電力雙市場的實施歷程來看,仍面臨市場活躍、供需錯配、機制缺乏、區域壁壘等層面的問題,走出困境仍需綜合施措。
一、我國綠色電力市場建設進展
(一)綠證交易市場:顯著提升,擴寬覆蓋
綠證是國家對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量頒發的電子憑證,是綠色環境價值的唯一憑證。在適應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不斷完善綠證交易制度的過程之中,我國綠證交易市場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其功能由減輕財政補貼壓力向體現綠電的環境價值轉變,其數量和交易規模顯著提升,綠證覆蓋品種逐漸擴寬。
第一階段:啟動綠證核發和自愿認購,減輕財政補貼壓力。自“十三五”以來,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持續擴大,補貼資金難以及時撥付。
第二階段:風電光伏平價上網,綠證與補貼“脫鉤”。2019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文件,提出“鼓勵平價上網項目和低價上網項目通過綠證交易獲得合理收益補償”的政策措施。
第三階段:綠色電力需求大幅提升,綠證市場發揮效能。2020年,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可再生能源成為主力軍,綠色電力的環境價值凸顯。政府主管部門不斷強調推行綠證交易,將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認定的基本憑證,將認購綠證作為完成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補充方式。
第四階段:綠證逐步擴寬品種覆蓋。2023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發布文件,推動綠色電力證書覆蓋全部可再生能源,將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憑證,明確用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核算、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認證。我國綠色電力市場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綠電交易市場:規模攀升,溢價漸顯
綠電交易是指電力用戶與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電力交易協議,并同步獲得綠證的交易形式。綠電交易市場發展于綠證交易基礎之上,自2021年9月啟動交易試點以來,綠電交易后來居上,獲得全社會廣泛關注,交易規模持續提升,市場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產品溢價逐漸顯現。
一是交易體系日趨完善。各省份的綠電交易市場在周期、空間范疇等方面皆有完善。初期,各省大多以綠電專場形式在省域內不定期組織交易。而后,交易頻次不斷提升,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逐步實現月度常態化綠電交易,交易周期也由年度、月度向月內延伸。此外,北京、廣州兩大電力交易中心也不定期組織了數次區域內跨省綠電交易。綠電交易初步形成多周期、多層次的市場交易體系。
二是交易規模迅速攀升。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2021年全國綠電交易量為6.6億千瓦時,2022年則躍升至227.8億千瓦時,增長三十幾倍。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僅2022年10月交易量就達到 61.5億千瓦時,交易規模迅速擴張,呈指數級攀升。
三是綠色環境溢價逐漸顯現。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所轄區域綠電成交價相比燃煤基準價平均溢價0.08元/千瓦時。部分省份也呈現相應特征:江蘇省2023年年度電力中長期交易中綠電成交均價約為0.469元/千瓦時,高出煤電基準價0.078分/千瓦時;廣東省2023年度綠電成交均價約為0.55元/千瓦時,高出煤電基準價0.088分/千瓦時。整體而言,綠色環境溢價與消退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經之路,仍需政策激勵、科技進步、投融資綠色化等共同推動。
二、我國綠色電力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交易規模較小,市場活躍不足
綠電交易占比較小,交易規模有待增強。綠電交易仍處于建設初期,在電力市場所占比例仍然較小,以省內交易為主,未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尚不足以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常態化交易。根據統計,2022年全國綠電交易量達到227.8億千瓦時,占全年市場交易電量的比例不足0.6%。
綠證交易掛牌率、交易率不足,市場活躍度有待提升。無補貼綠證上市以來,交易規模雖有提升,但總體認購意愿仍然不高,成交量較低。截至2023年5月18日,無補貼風電綠證累計核發1431.3萬張,掛牌率僅33.0%,交易量266.2萬張,占掛牌量的56.4%;無補貼光伏綠證核發1923.4萬張,掛牌率32.4%,交易量309萬張,占掛牌量的49.6%。
(二)核發范圍受限,供需分布錯配
綠證核發范圍目前只包括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項目,尚未深入覆蓋至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水電、生物質能等,尚需開展多層面綠電綠證交易品種的覆蓋與認證。同時,綠電資源與電力消費中心的供需存在錯配,呈逆向分布特征。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大型水電基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和西南地區,而70%以上的電力需求集中在東中部地區。浙江、江蘇、廣東等東部較發達省份綠電需求量大,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相對較低,且早期帶補貼風電光伏項目要參與綠電交易則需退出國家補貼。在目前綠電交易體系核發范圍受限、供需分布錯配等現狀下,東中部省份有意愿參與綠電交易的平價新能源裝機規模較小,綠電供應相對不足,供需難以通過跨省跨區域進行調配。
(三)激勵政策不足,銜接機制缺乏
雖然我國設定了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但責任主要由省級電網公司承擔,并未分解給電力用戶,既未設置使用綠電的激勵政策,也未規范電力用戶的綠電消費比例配置。在當前綠證和綠電交易皆屬于自愿交易的環境之下,購買綠電和綠證的政策激勵與應用途徑不足,難以激發電力用戶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能耗雙控和碳市場缺乏銜接。受目前碳排放核算方法限制,企業外購電的碳排放量依據全區域統一的碳排放因子計算,無法將買來的綠色電力從企業電力消費總量中剔除。綠電消費的考核、激勵與監管機制尚未形成,綠電消費觀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不足以促進企業普遍形成高比例綠電采購需求。
(四)省間交易掣肘,區域壁壘待破
我國長期以省為實體實行電力平衡,各省電力市場發展差異較大,阻礙了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可再生能源供需錯配,但跨省跨區綠電交易需求旺盛。目前,跨省跨區購買綠電主要通過“網對網”“點對網”的方式展開,且“點對點”交易方式尚未普遍放開,不能由購買方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由此,跨省綠電交易流程復雜、通道成本較高,且部分省份為完成消納責任權重對外出售綠電意愿不強、企業參與積極性較低,省間交易流程阻礙重重。一些省份雖不定期組織跨省綠電交易,但交易規模有限,缺乏常態化交易基礎。
三、完善綠色電力市場建設的有關政策建議
(一)全面覆蓋,延伸多層面綠電綠證交易品種
一是按照應發盡發的原則,推動綠證核發范圍擴展至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等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確保全面覆蓋并推動綠電綠證交易品種的多樣化;二是完善帶補貼項目參與綠電交易的政策機制,建議享受財政補貼和保障性收購的可再生能源電站由電網企業代理,統一參與綠電、綠證市場,進一步推動市場的公平性和活躍度;三是探索分布式風電、光伏參與綠電和綠證交易,鼓勵電網企業、綜合能源服務企業等作為聚合商推動項目以聚合方式參與綠電綠證交易,探索直接售電給就近電力用戶、委托電網售電等模式,實現隔墻售電,推動增量配網高比例消納可再生能源,提高效率和穩定性。
(二)政策激勵,優化綠電綠證各主體消費配比
進一步加強政策激勵,引導用戶主動采購綠色電力。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保障機制,逐步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分配給電力用戶、自備電廠等;設置高耗能企業綠電消費最低權重,鼓勵高耗能企業與可再生能源企業簽訂長期購電協議,鎖定綠電資源;對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提出綠電消納權重要求;通過考核評價、納入園區升級標準等手段推動產業園區提高綠電消費比例,開展園區整體綠電采購;引導龍頭企業、跨國公司自身消費并帶動產業鏈消費綠色電力。
(三)區域聯動,完善各層級綠電交易制度體系
完善跨省跨區綠電交易機制,破解跨省綠電交易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矛盾問題,探索省間綠電“點對點”直接交易,充分挖掘省間通道富余容量,提高跨省電力交易中綠電比例,推動省間綠電交易常態化,促進綠電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適應可再生能源發電特性,推動電力市場運營機構實現多層次的綠電交易連續運營。提供充足的交易頻次,覆蓋年、季度、月、月內(旬、周)直至日前的交易體系,為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靈活豐富的交易工具。由此通過提供充足的交易頻次、構建靈活的交易體系、探索多尺度跨區域交易等方式,完善各層級綠電交易制度體系。
(四)上下協同,推動綠電綠證交易多制度銜接
完善綠電—綠證—碳市場之間的協同與銜接政策,強化綠證作為綠電消費量認定的基本憑證和作為碳排放、能耗總量核算的標準依據。以此確保電力用戶購買的綠電和綠證交易量不納入能耗總量控制;推動企業碳排放核查時全額扣減因購買綠電和綠證帶來的碳減排量。企業碳排放核查時推動全額扣減購買綠電和綠證帶來的碳減排量,有助于鼓勵企業更多地消費綠色電力并降低碳排放。以此可推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綠色電力消費,促進綠色電力的發展。
(五)接軌國際,提升我國綠證體系國際認可度
建立全國統一綠證體系,完善綠證核發、交易和監管體系。加強與RE100(100% Renewable Electricity)組織、SBTi(科學碳目標倡議)等國際可再生能源組織,以及I-REC、TIGR等國際綠證核發機構的銜接,借鑒國際綠證管理經驗,提升國內綠證在國際上特別是美國、歐盟等主要出口地的認可度;避免可再生能源項目重復申領和交易及在國內外不同機構核發綠證;加強信息共享和協調溝通,確保國內外綠證核發機構之間的信息透明度和一致性;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規范,鼓勵國內外綠證核發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互認,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市場效率。
(六)統一體系,構建綠電消費認證全流程機制
構建全國統一的綠色電力認證體系,明確綠證作為體現綠電環境權益以及權屬轉移的唯一憑證。具體需加快綠電溯源核證平臺和信息系統建設,建立第三方認證制度,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綠電交易和采購的標準體系。由此,建立統一的綠電消費標識機制,構建綠電消費認證全流程機制,常態化發布綠電消費憑證、綠電消費報告等評價結果,有助于市場參與者更好地了解綠色電力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情況,為相應決策提供輔助。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