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培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進一步為我們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優勢指明了方向。
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進而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展望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因此,黑龍江省要放眼產業基礎、創新優勢和市場需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化創新內生動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而企業自主創新則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關鍵一環。
一要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培養戰略性新興企業技術創新的濃厚氛圍,圍繞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為宗旨,掌握企業共性技術研發,對研發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打破基礎研究與轉化應用脫節的難題,一次性解決制約科技資源優勢向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優勢轉變的突出問題。二要堅持自主創新與數字賦能相結合。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的生產力,因此要立足“兩化融合”良好基礎,聚焦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引入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智慧產業,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攻關重點產品、關鍵技術和設備、先進工藝。三要提升綠色發展創新能力。全面落實黑龍江省《科技支撐引領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生物經濟科技攻關三年行動計劃》等,推動綠色發展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提升支撐綠色發展創新能力,推動石墨、鋁鎂合金、碳纖維、智能仿生材料等新材料產業綠色化、現代化發展。
二、實施人才興業戰略,以人才強實現科技強、產業強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決定因素,要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內因外因結合,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首先,要強化經費和相關資源保障。全面落實《新時代龍江創新發展60條》《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等政策,深化人才引育用留方式創新,將人才工作納入財政工作目標管理體系,做好人才引進培養工作的資金保障,落實領軍人才獎補、柔性引才補貼、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待遇等人才引進、創業優惠政策,加強人才政策落地督查督辦。其次,要大力實施“人才飛地”政策。圍繞黑龍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托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數字創意等產業在外建立“人才飛地”,發展“飛地”經濟,將“本地筑巢”模式轉變為“鄰鳳筑巢”,以“飛地”為紐帶更好地集聚各類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實現人才發展在都市、科技研發在飛地、成果轉化在黑龍江省,為研發企業提供“最強外腦”,克服“引才難、留才難”的困境。
三、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化重組創新生產要素
一是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高端裝備正成為黑龍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應盡快形成穩定的裝備制造業格局,以航空航天、船舶及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機器人等行業為重點,建設一條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協同聯動、集群發展的高端裝備產業帶。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等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行業組織和公共平臺在推動產業集群融合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鼓勵同一條產業鏈上的企業兼并重組或業務整合,打造縱向一體化大型企業或縱向非一體化的發包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有機協同,進而創建一批具有標桿意義的產業集群。三是構建產業集群梯度培育體系。加快構建區縣級—市級—省級集群梯次培育發展體系,完善市地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完善產業、創新、財政、金融、區域和公共服務等集群政策支持體系,促進集群交流與合作,推動集群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四是探索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間合作項目。聯合省內各地及周邊省市共同爭創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各地集群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團隊培育組建、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共享,實現協同融合發展。
四、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產業創新活力
當前,黑龍江省的很多大型企業都缺乏通過追蹤研究前沿技術、搭建新技術平臺、系統整合產業鏈相關技術創新資源的能力,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主導產業鏈創新較弱。科技型中小企業最具創新活力,卻面臨體制約束、市場準入難和融資難等瓶頸,創業風險和成本較高,創業環境仍需大力提升。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需要一個大中小企業共生的市場結構。一方面,要著力培育“大而強”的新興產業龍頭企業,發揮其導向作用,有效整合整個技術創新鏈的創新活動,支撐產業高端化和規模化發展,并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促進“小而精”的中小企業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性力量,創造產業生態活力。圍繞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制定出臺專項發展規劃,引導中小企業聚焦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進入現代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
五、以“一帶一路”倡議、對口合作等為契機,加強產業創新合作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持續擴大合作朋友圈。俄羅斯擁有強大的重工業,日本、韓國在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擁有優勢,要借助“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區域合作,構建以對俄合作為重點、區域合作為拓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開放合作體系,學習其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推動更多的新模式和新業態“流進來”,增強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二是以對口合作為半徑,做強做大經濟發展“同心圓”。依托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在各區域間的高效互通,加快“龍廣合作”步伐,學習廣東“敢為人先”,以創新促發展的精神。借助廣東在高新技術產業、石墨產業等的發展優勢,促進機器人、生物醫藥、石墨等新材料產業與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把以石墨為代表的碳基材料、以輕量化為代表的先進復合材料產業,打造成最具潛力和優勢的產業。此外,黑龍江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涵蓋的交通、能源、高端機械設備的產能,可以充分滿足我國西部地區和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應加強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增強競爭優勢。
六、完善產業創新支撐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一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推動企業聯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機構建立協作創新戰略聯盟,促進運營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提升知識和技術在各個不同部門之間能夠高效地轉移和分享,完善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二是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創新作用。結合企業所處行業、產業所處階段,加強金融機構大數據和全產業鏈分析,找準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著力點,通過開發金融產品、創新信用結構、降低融資成本等方式,更好地滿足企業發展需要。三是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重點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需求,布局建設多個共性技術平臺,以行業需求為牽引,組織開展共性技術攻關,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為解決日后的卡脖子問題奠定基礎。四是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營造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保護創新成果的法治環境,加強以鼓勵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文化環境建設,創建以“雙創”為主題的創新環境示范城市或眾創空間。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發展規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