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淼 蔣紅艷
【摘 要】古詩詞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觀念和愛國情懷,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如何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增強愛國情感,樹立與國家榮辱與共的道德規范已經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文章從搭建多元教學平臺、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和強化教學成果轉化四個方面探析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愛國精神培養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愛國精神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9-44-0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充分說明高中語文課程不應僅僅以傳播知識為目標,更應成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1]古詩詞蘊含豐富的愛國元素,高中古詩詞教學是貫徹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家國觀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搭建多元教學平臺,豐富愛國精神培養路徑
隨著多媒體設施的全覆蓋和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廣泛地融入學校教學活動中,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輔助工具。課程標準設置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為高中語文教學從紙質媒介轉向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培養學生愛國精神搭建了新的平臺。
(一)創設翻轉課堂,突破愛國教學限制
翻轉課堂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和電子信息教育普及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又稱“反轉課堂”。翻轉課堂著重線上挖掘、線下延伸,強調師生的互動交流,將知識內容的學習放到課前,通過多種媒介由學生獨立完成。高中語文的詩詞選篇具有一定深度,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對于詩詞內容與情感的理解也會分為不同層次。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創設翻轉課堂,發布教學相關資料,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互動,全面突破教學的時空限制,擺脫單一思維,提高合作與思辨能力,從而拓寬愛國精神的培養路徑。例如教師在教學《書憤》時,首先通過翻轉課堂提前發布學習目標:了解陸游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體味陸游壯志未酬但卻立志報國的豪情。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學生在文本品讀中,感知陸游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愛國情感。其次教師提出問題:“作者‘憤的根源是什么?”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激烈討論,學生明確詩中表現了詩人因壯志難酬、時光飛度、難成功名而憤懣,“憤”的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對抗金救國的阻撓、對愛國力量的絞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陸游雖然厭惡官場但是卻渴望報國的矛盾心理及情感,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社會環境帶來的種種壓力,但只要保持堅定的愛國熱情與愛國理想,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
(二)運用短視頻平臺,拓寬愛國教育渠道
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各種短視頻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為新穎、獨特的學習渠道。短視頻以其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打破了以課堂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拓寬了教學時空,使學生可以利用空閑時間自主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介紹蘇軾生平背景可將大型紀錄片《蘇東坡》進行剪輯,選取其中重要的關鍵節點,如“烏臺詩案”制作成短視頻,幫助學生真切感受蘇軾的人生磨難,為理解整首詞做好情感鋪墊。另外,詞中所運用的“火燒赤壁”典故也可以利用短視頻進行延伸,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借歷史典故抒發的不畏強暴、勇往直前的愛國精神。運用短視頻平臺,不僅能使學生加強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且能拓寬愛國教育渠道,引導學生在感悟中增強愛國情感。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愛國熱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通過介紹作者、直接解讀詩詞含義或機械背誦的方式去完成教學活動,導致課堂缺少活力,學生也難以深刻理解古詩詞,從而對古詩詞缺少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難以達到陶冶情操、培養愛國精神的目的。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吟詠誦讀,豐富愛國情感
課程標準強調:“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誦讀包括齊讀、跟讀、范讀、賞讀等多種方式,這些誦讀方式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去讀,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及詩詞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而展開閱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誦讀能夠營造課堂氛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從而潛移默化地內化學生的愛國情感。
例如在教學《蜀道難》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誦讀法豐富學生愛國情感體驗。《蜀道難》充滿著綺麗的想象,描繪了蜀道的奇險雄偉、地勢崎嶇和難以攀越的磅礴之勢。全詩三次出現“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復詠嘆,形成旋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以名家范讀、學生跟讀的方式,讓學生細致感受三次感嘆的語調和情感的不同,在師生共同探討中體會作者內心情感的波動。第一次是感嘆山的高雄,在誦讀時要富有自信、鏗鏘有力,體味詩人英勇無畏的情感基調。第二次是感嘆蜀道的險峻,“我們需感受到李白的悲凄不是庭院式婉約輕柔的,而應帶著雄渾的氣勢,蘊含著豪邁的聲響,誦讀時需在驚愕和恐懼中讀出敬畏”[2]。此時的誦讀能使學生感受到詩人曠達奔放的豪邁情懷,進而學生的情感也能得到升華。第三次是感嘆戰爭險烈,與之前的感嘆形成對比,表現出社會的黑暗和丑惡,一個壯麗的圖畫悄然落幕,所以在誦讀時要轉為低沉,學生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回味無窮。通過反復誦讀,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而且體悟到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及迫切希望國泰民安的強烈情感。
(二)情境教學,陶冶愛國情操
“情境教學是從教學的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3]古詩詞作為傳統的文學體裁,相對而言晦澀難懂,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興趣不濃。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氛圍,進而體會作者情感,品味愛國意蘊。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時,不僅要注意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而且還需要通過語言、聲音、圖片、影像和想象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例如《無衣》是一首爽朗的戰歌,表現了抵御外敵、同仇敵愾的昂揚壯志。在教學時,可以選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武漢市協和醫院醫護工作者演唱的歌曲《和你在一起》來創設情境。這首歌的歌詞將《無衣》巧妙融入其中,致敬了當危難來臨時勇于沖鋒陷陣的“逆行者”。這種情境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營造了一種昂揚向上、勇敢奮發的學習氛圍,為進入古詩詞的學習積淀了堅定的情感基礎,有利于激發學生團結向上、無私奉獻的集體精神,以及對醫護人員的敬佩之情,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
三、優化教學內容,樹立強國之志
教學內容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搜集資料、環節設計、布置作業都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古詩詞的學習不僅是詩詞知識的掌握,而且是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從古詩詞的意象和主題意蘊入手,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情感,樹立強國之志。
(一)鑒賞深邃意象,增進家國情感認同
所謂意象,是指客觀事物經過思維加工而具備主觀情感的形象。所有客觀事物,如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都可以作為意象。意象承載著詩人的情感。在詩歌中,詩人一般會借助豐富的意象來抒發自身在特定時空的處境和心情。例如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詩人借助“枯藤”“老樹”等各種意象,表達了天涯游子的漂泊之苦。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深邃的意象,增進家國情感認同。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風急”表面寫的是秋風凜冽,但詩人的心境和陣陣寒風一樣凄冷。“天高”寫的是天地之大,相對比自己卻如此渺小,心生悲涼。“猿嘯哀”這個意象在許多詩中都出現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等,都是運用猿猴的叫聲來營造悲涼的氣氛。通過多個意象的分析,不僅能讓學生體會詩詞悲涼的意境,而且能借鑒賞意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品味詩人心中對抱負未展和時光流逝的哀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樹立報國志向。
(二)探求豐富意蘊,強化民族氣節
古詩詞不僅僅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更是一種精神和思想的傳承,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縮影。在欣賞古詩詞時,除了被其優美的語言和藝術形式所吸引,更讓人著迷的是其中深刻的意蘊。高中古詩詞意蘊豐富,有對祖國河山的贊頌,也有對百姓民生疾苦的關心。通過古詩詞意蘊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感受古代詩人的思想與情感,同時也能夠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審美修養。因此,探求古詩詞中的意蘊,對于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古詩詞通過對祖國河山的贊頌以及對家鄉的眷戀,表達了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迫切愿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感。例如在教學柳永的《望海潮》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其意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該詞分為上下兩片,上片用柳樹、橋梁、簾子、帳幕、樓閣等自然與社會景物來表現杭州都市的繁華和風景的綺麗,贊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圖景;下片主要描寫西湖之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著眼于時間與空間的變換,表現出杭州西湖四季變化的美景,生動謳歌了國泰民安的生活。學生在具體分析中,通過探求豐富意蘊,能夠領會對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的贊美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4]處于動蕩時代的詩人,面對外敵的入侵、官場的失意、統治者的昏庸和民眾生活的疾苦,使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情感付諸筆端。杜甫是憂國憂民詩人的代表,身處安史之亂的他,看遍了百姓的流離失所,看破了社會的黑暗腐朽。在教學《登岳陽樓》時,通過意蘊分析,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氣節。在師生共同梳理詩詞大意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頷聯和尾聯的內在聯系是什么?作者為何哭泣?”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頷聯寫浩瀚無邊的洞庭湖,尾聯寫作者漂泊無依的身世。作者不為個人身世而哭,為的是無休止的戰爭與身處戰火、無家可歸的百姓。無邊無際的江景蘊含著詩人心憂百姓、情牽社稷的博大情懷。多種復雜的情感讓詩人本來應該高興的心緒變得沉悶,此時憂國憂民的情感也到達頂峰。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時空的變換和氣勢雄偉的岳陽樓景觀呈現出來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自身雖然年歲已高但是卻憂心百姓的寬闊胸襟,以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強化教學成果轉化,實踐報國之行
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生動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民族精神,增強愛國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教學成果,讓學生深受啟發,實踐報國之行。
(一)結合課后練筆,將熱愛付諸筆端
古詩詞教學與寫作練習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每個教學環節之間都是相互連結、相互作用的,如果將各個教學環節獨立開來,勢必會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發展,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在古詩詞學習之后布置練筆作業。古詩詞作品是詩人思想和情感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瑰寶,學生的寫作也是如此,一篇作文承載著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狀態、思維方式等多個方面,古詩詞的分析鑒賞也會大幅度地提升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及寫作水平,同時還會將學生在詩詞中感受到的強烈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
例如在體會《望海潮》對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的贊美與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篇寫作,讓學生從《望海潮》的語言、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角度,寫一寫家鄉的生活樣貌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等,不限字數,只求真實的情感表達。愛國精神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寫作也不應該受到限制,可以表達對生活環境的贊美,可以抒發建設祖國的夢想,也可以展現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此樹立學生家國和諧統一的價值觀。
(二)舉辦演講比賽,將豪情宣之于口
學校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學生培養品行、接受德育的重要陣地。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使學生將獲得的知識、情操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適當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幫助學生緩解學業壓力的同時將愛國情感內化于心。
例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后,可以“可愛的中國”為主題進行演講比賽,學生通過演講的形式或贊頌名士周瑜、或歌頌祖國河山、或抒發愛國理想。教師在活動準備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鼓勵學生勇敢表達,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比賽機會。這種活動不僅能夠滋養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表達能力。
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愛國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需要形成意識、化為意志并付之以行動。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更為多樣的學習平臺、手段及更加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和幫助,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追求。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黨建,2018(10):5.
[2]周家翠.《蜀道難》誦讀指導[J].語文教學之友,2015(7):35.
[3]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5.
[4]尹賢.古人論詩創作[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