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瓊
(蘇州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內審部,蘇州 215100)
《“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圍繞國有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重點關注國有企業重大投資項目、資產處置以及風險防控等情況,促進企業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經營管理績效和國有資產(資本)保值增值。”基建工程項目的內部審計主要針對工程項目概預算、經營責任承包目標及執行情況、內控制度建立健全和執行情況、工程項目招投標程序、合同履行情況、工程款收付情況等進行審查,通過審計結果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整改要求,進一步加強基建工程項目管理,有效控制經營、財務、法律等風險,提升經營管理水平[1]。
A 公司是一家建筑施工企業下的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運營項目主要有景觀綠化施工、建筑修繕、綠化養護及擺花等項目。在冊員工12 人,其中有高級工程師4 人、綠化技師1 人、工程師2 人、助理工程師1 人。2014—2021 年共承建項目104 個,合同金額57 124.68 萬元,施工利潤8184.93 萬元,2021 年母公司合并報表后資產總額273 139.02 萬元,凈資產31 509.94 萬元,實現營業收入160 223.49 萬元,凈利潤4232.45 萬元。
第一,根據《審計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及總公司的年度內部審計計劃,2021 年度決定對A 公司進行基建工程項目專項審計,為了審計結果承現的真實性、客觀性,在專項審計前開展對A 公司的審前調查,總公司成立內部審計小組,通過查閱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經濟政策、法律法規、行業地區、背景材料對項目建立初步認識,對審計工作量和工作重點做出評估判斷,基于調查結果編寫“工程項目管理專項審計實施方案”。
第二,按照審計小組分工對A 公司分別進行審計:一是對工程一線人員座談,通過與他們進行溝通和討論,獲得現場人員對基建項目建設管理或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二是對項目負責人面談,確定項目風險點及控制狀況,以及合理配置審計資源、把握審計內容、防范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三是通過項目監理單位或供應商,了解A 公司項目建設管理是否合法合規,施工進度、施工方案及工程質量保證措施是否符合施工合同要求和國家政策性標準,工程是否存在重大質量安全事故隱患。
第一,根據“工程項目管理專項審計實施方案”,內審小組分工查閱A 公司的報表、賬冊、財務收支計劃、內部管理制度、“三重一大”決策事項、招投標程序、項目立項批復文件、施工合同,以及項目之前有關的審計檔案和統計資料,包括以前年度整改落實情況等,重點關注項目回款情況及施工利潤是否達標。
第二,通過對A 公司的項目材料整理和分析,為了有效地執行施工規范,降低項目成本,提升項目經濟效益,公司針對施工項目的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的內控管理制度,并實時進行了增補和修訂。
第三,工程項目管理與績效考核進行掛鉤,簽訂《經營承包責任書》,約定考核年度的目標產值和目標利潤,年末根據相應的考核辦法及薪酬管理方法兌現薪酬。審計了2014—2021 年度的考核完成及薪酬兌現情況,每年度施工利潤考核均達標。
第四,審計發現A 公司存在問題共16 條,其中包含項目早已完成竣工驗收卻未進行工程結算審計、項目早已完成審計尾款未及時收回、個別項目存在施工利潤率偏低不達標。經過與項目相關人員深入溝通:竣工驗收未審計或尾款未及時收回的項目大多是建設方資金短缺,故意拖延審計時間或無法支付尾款;施工利潤不達標是因施工過程中原材料價格浮動過大,施工成本增加,導致施工利潤降低。審計人員將發現的問題進行核實確認,及時編制工作底稿和審計取證單,作為審計報告的佐證材料[2]。
第一,審計取證結束后,出具審計報告,審計人員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整改要求,給出合理化建議:從內控管理方面著手加強對國家政策、市場行情及趨勢的研究,加強工程投標階段工程量計價測算,充分考慮市場經濟變化、原材料價格波動,在合同中約定市場聯動機制,合理規避經營風險;組織員工積極聯系建議方,加快審計進程,催收工程尾款,必要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在簽訂合同之前,詳細調查建設方背景資料,包括公司資金動態及資產規模,公司是否存在違規違紀行為,是否存在經濟糾紛涉案等情況。建立“審計發現問題整改銷號清單”臺賬,督促被審計單位及時整改,需要跨季度、年度整改到位的事項,定期進行整改動態數據更新,將整改落實情況作為后續開展審計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列。
第二,內審部指定整改事項落實追蹤的專門人員,定期回訪整改落實到位情況,進行難度分析,提出下一步整改計劃。通過審計整改事項后續跟蹤,督促整改落實,A公司收回工程尾款147.57 萬元,完成工程審計3 項,達到了降低財務風險、防范經營風險的目標,維護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
企業實施內部審計,往往因為內審機構不健全、審計人員不充足,只能與其他職能部門聯合審計:一是本企業內審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如財務部、法務部聯合審計;二是上級單位內審部門和其他監督部門或抽調其他單位內審人員,臨時組成內審小組進行內部審計。由于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成果認識度不高、重視度不夠,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權威性不高,實施內部審計工作時被審計單位配合度不高,提取審計資料困難,提出審計風險評估、風險提示被低估,達不到審計監督實效[3]。
審計報告和整改意見出具后,因涉及面廣、內容多,且沒能將整改問題責任到人,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整改事項不夠重視,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現象,問題無法徹底全面整改到位,或出現隨意性、機械式敷衍地整改落實反饋,使內部審計成為形式主義的審計模式,整改難度大,整改難到位。特別是基建工程項目的管理,工程工期長、資金流量大、程序煩瑣、涉及部門多、管理難度大,從工程招投標到工程審計清算,每個環節都是專人專項,審計時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貫穿整個工程建設管理,導致審計整改落實難度大,無法形成閉環。
單位成立之初,組織結構不完善,并沒有獨立設置內審部門,因后期業務發展需要,安排財務人員或紀檢督查人員兼任內審人員,嚴重影響了內審人員獨立判斷經濟業務活動,違背了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無法客觀履行審計職責的工作,無法出具真實有效的審計報告,同時違背了《內部審計管理暫行辦法》。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相應的專職工作人員,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工作規章制度,有效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和風險控制。
第一,推動權力規范化運行,發揮審計監督“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在實施內部審計的過程中強化監督,對內審發現的虛假整改的問題、審計問題采取糾正措施,列入審查和評價的后續審計計劃。
第二,增強協同效應,提升內部審計成效,真正將審計結果轉化為優化經濟決策、提高內部管理,加強風險防控的治理效能,進一步壓實審計整改主體責任,運用好審計及整改結果,加大對履行整改主體責任不到位問題的追責問責力度,實施審計整改問題閉環管理,將審計整改銷號列入KPI 績效考核體系中,將內部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作為單位考核、任免、獎懲干部和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實施的重要性,增強內審監督合力[4]。
第三,健全內部審計組織,建立內部審計制度,認真把好審計關,杜絕違法亂紀行業,減少企業財務及經營風險,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創造內審價值,促進企業領導對內部審計的重視度,保障內部審計權威性。
第一,加強內審機構資源整合,實行“統一領導、集中辦公、分級負責、綜合協調”的管理模式,培養數字智能化復合型審計人才,通過業務培訓、交流研討、以審代訓等方式,加強高素質專業化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推進內部審計規范化建設,突出內部審計重點,提升內部審計質量。
第二,充分了解被審計企業業務工作流程,充分利用審前調查、其他監督管理部門、企業業務等相關資料,結合外部審計部門出具的審計報告和與企業相關的重大事項,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影響的調查,撰寫審計實施方案,按審計內容、步驟、方法和時間要求開展工作。
第三,出具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深入淺出,如實地報告審計結果,審計結論要有充分的審計證據來支持,審計意見應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在撰寫審計征求意見稿前,要與被審計對象進行充分溝通,深入了解審計查出的問題是否真實有效,通過咨詢溝通判斷表象或可引發的潛在風險。
第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大數據業務平臺,夯實實施內部審計管理和審計結果的基礎,促進內審機構與單位紀檢督查部門、組織人事部門等其他監督機構的協調貫通,完善企業內部資源共享的工作機制。
第二,改進審計方法,研究審計對策,對被審計單位的投資預算、投資目標、投資規模、活動控制、財務收支、風險與收益能否滿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能否有效防范生產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各項風險,能否完成企業發展戰略和生產經營計劃等情況進行全面的匯總和分析。例如,建設工程項目從設計、招標、施工及工程量變更、進度款的支付是審計、監督的重點工作,內審人員應進入施工現場查看工程進度,與現場施工人員及監理進行深入溝通,掌握工程的總體進展情況,重點做好隱蔽工程和工程量變更的審計工作。查看工程進度表,檢查工程量結算工程款是否在合同約定范圍內,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實施全過程審計與監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審計機會要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擴大審計全覆蓋,審計監督無死角是必然之舉。
1.審計項目全覆蓋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及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內審部門應根據上級單位的審計計劃及考核內容,確立本單位或下屬公司的審計項目。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求,以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為主,以工程項目管理審計、經濟效益審計、內部控制評價、合同管理審計、資產管理審計等為輔,著力推進研究型內部審計,推進內部審計項目全覆蓋。
2.審計內容全覆蓋
目前,內部審計的內容無論是財務收支審計還是經濟責任審計項目仍然著眼于財務的角度,以財務收支為主線,對收入、成本、利潤進行監督評價,審計監督依然通過資金管理的角度發現問題,能夠體現出經濟活動的真實性,但不能全面地體現出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因此,新興的環境審計、大數據審計等內容的出現,能夠以現金流量為導向,多渠道、多維度地開展審計工作,跳出原始審計的局限性,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審計內容全覆蓋[5]。
3.審計過程全覆蓋
審計計劃階段作為審計工作實施的起始環節,對實現審計全覆蓋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實施審計過程全覆蓋,建立全過程跟蹤審計,從大局著眼,根據企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通過“三重一大”決算程序、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單位長遠健康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性意見;從細微著手,客觀揭示企業經營管理中面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不局限于查看財務數據和各類臺賬,拒絕“紙上談兵”,深入實地考察,進行審計比對,尋求審計真理,做到實事求是。
企業發展任重道遠,有效開展企業內審工作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通過內審環境優化,內審難題破解,把握內審發展趨勢,實現內審轉型發展,強化內審成果的應用和轉化,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可持續、高質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