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薇
(中共余慶縣委黨校,遵義 564499)
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推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出了戰略部署[1]。時至今日,新國發2 號文件更是為余慶推動鄉村旅游經濟,對接市場旅游消費群體的“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指明了方向。
余慶縣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南端,貴陽市、遵義市、銅仁市、黔東南州在此毗鄰交會,高速交通十分便利,距最近的黃平機場僅需20 分鐘車程。在余慶縣政府加快旅游產業化發展步伐,著力打造“全國民宿旅游知名縣”的基礎上,以余慶縣“余慶坊·河濱”為例:“山清水秀渠常流,綠樹紅果滿枝頭。庭院干凈環境美,民居好似別墅樓。”錯落有致的房舍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滿山的紅果綠樹裝點著山鄉村寨,好一幅江南農家氣息的精美畫卷。諸如此類的還有“余慶坊·紅渡”“余慶坊·玉河”等以“特色人文旅居”休閑度假為特點的優勢資源。
依托“四在農家”建設美麗鄉村的優勢基礎,融合新產業成為對接市場旅游消費群體的關鍵,這也是從根本上促進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而鄉村民宿恰恰就架起了這座橋梁,其不僅可以成為當地文化輸出的特色產業,更可以成為外來游客鄉村旅游度假的新商機。鄉村民宿的集中連片打造,形成田園式居住和先進的智能化配套設施,在不改變現有田園居住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城鎮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配套,在鄉村生態升級,實現生態宜居的同時,游客在此可學習、可體驗、可休閑、可共情、可消費,真正實現“五養鄉村、記憶鄉愁”的余慶“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生活。
對于目前現有的“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設施設備與旅居資源,地方政府已進行了整體提升,但目前資源與產業、市場之間的渠道并未完全打開,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這就需要余慶縣域的鄉村旅游經濟從“資源主導型”的被動模式轉變為“旅游導向型”的主動模式。根據最新的余慶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余慶縣2020 年接待游客394.34 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6.61 億元,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231 070 萬元,其中住宿業收入6041 萬元,餐飲業15 358 萬元。由此可見,余慶“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收益性,為振興鄉村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
2009 年,余慶縣發布的《以“四在農家”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余黨發〔2009〕4 號)與2022 年余慶縣發布的《余慶縣旅游產業化(民宿產業發展)營銷幫扶統計方案(試行)》(余旅產專辦發〔2022〕1 號),為全縣域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產業發展新模式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目前,全縣已開發出以“余慶坊·河濱”為代表的28 家特色民宿群[3]。
“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首先是以“旅居農家”為基礎,即“旅游綜合服務+城鎮公共服務”的雙圈體系循環下的再次升級。基于對休閑經濟時代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人們越來越多地推崇田園生活、從游中學、懷舊農耕的精神需求。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認知與余慶“建設大交通、構建大旅游、實現大發展”的戰略思路相結合,探索出余慶特有的鄉村經濟發展新路徑,為游客提供紅色文化、旅游產品、優質服務、生活體驗、休閑共情等,在感受到山清水秀、氣凈物美的同時,讓游客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余慶“紅色文化”氛圍濃厚,如突破烏江紀念園記載著中央紅軍當年迴龍場戰斗的英勇事跡,使每一個游客都能感受到強烈的紅色文化氣息。“三游四閑企融合”還涵蓋了山水自然生態、人文民宿風情、鄉村農家田園旅游,農業融合旅游、農村融合文化、農民融合科技、農莊融合地產、農居融合衛生、農田融合藝術、農品融合商業等。以余慶縣全域核心資源特征為創意淵源,“紅色文化學習、特色民俗文化渲染、全方位設施配置、聚合式村落布局、酒店式統一管理”為發展模式,以環境、住宅、農田的有機結合為空間理念,塑造“四在農家·全景余慶·全域旅游”的余慶名片,最終推動余慶“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走出“民居客旅、主客共享”的特色之路。
從“點—線—面”三位一體的結構上分析:目前余慶縣全域內村寨大小規模不同,因此可以按照“大、中、小”三個規模體系來分類。通常可分為“旅游村莊、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三種類型。通過縣鄉村各級道路和設計鏈接,將這三大類有效串聯起來,配置信息服務、標志服務、環衛服務、政策服務、智能服務等全方位、全覆蓋的服務體系。從“宅—院—園”三層空間效果上分析:對“四在農家”進行改造升級的住宅,通過完善內部設施,實現民宿賓館化配置改造,滿足游客體驗民居的住宿需求。庭院以現有的農田為基底,通過農家景觀、農家植被、農家休閑設施等配置,打造田園人家的景觀意境。農園以現有的閑置農田為依托,實施規模連片農田景觀,每戶一田園,打造鄉村體驗產品,從而在整體上形成“宅前院、院前園、園中宅”的田園獨家空間感,充分將“閑置房屋、閑置農田、閑置勞力”三閑價值再度利用。同時,將閑置民房實施民宿化改造,服務游客;將閑置農田連片集中規劃,形成農耕養殖體驗區(如“開心農場”項目);將有意愿向旅游服務轉型和目前有剩余勞動力、剩余勞動時間的農戶提升為旅游服務者。其最大限度地挖掘鄉村閑置資源,以旅促農,振興鄉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打造“同學、同耕、同住、同食”的主客共享格局。
還是以“余慶坊·河濱”案例示范,它涉及了住宅類、居住類、旅游類、養老養生類、生態類、“四在農家”標準等,包括《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2011)、《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建筑氣候區劃標準》(GB 50178—9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 17775—2003)、《鄉村旅游度假評價標準》、《旅游度假區等級評定強制性指標》、《“四在農家”黔西北民居建設通用圖集標準》、《以“四在農家”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余黨發〔2009〕4 號)、《生態工學標準》等[4]。結合余慶縣的優勢資源,擬定出“基本要求+建設標準+工作標準”等標準體系,從整體條件、硬件設施、軟件服務三方面,全面界定“特色人文旅居”的指導內容。首先,要滿足旅居規模層次劃分的基本要求。例如:位于離縣城中心較近的,通常設置為普通中型旅游景區旅居民宿模式;位于離縣城中心較遠的,可設置為小微型旅游村莊旅居民宿模式。因地制宜,依據客流等合理配置旅居民宿數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民宿資源。其次,要從住宅、庭院、田園、休閑設施等四方面建筑標準著手,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特色人文旅居”包含了信息管理、引導標識、推廣宣傳、培訓評選、環衛服務、醫療服務、完全救護、人文教育等八大方面,在建設中需要同步推進。
以提升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品質和滿足外來游客休閑度假需求的“旅居”,更要凸顯“特色人文”這一理念。滿足這三重標準首先要對住宅、庭院、田園進行改造、規劃、提升,打造出“十全十美”的規劃方案。“十全”包括全類型自愿、全空間體驗、全季節氣候、全交通覆蓋、全城鎮鄉村、全健康修復、全生態環境、全景觀意境、全慢行生活、安全全秩序;“十美”包括山美、水美、人美、土美、食美、梯田美、花美、植物美、動物美、風情美。其次對“綜合配套設施”,包括服務綜合體、商業綜合體、健康綜合體、文化綜合體等提出全面改造提升的規劃方案。
“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是余慶縣在全面建設新農村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升的亮點工程。結合縣情縣況,把握好“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有效建設的推進原則。
首先是由政府引導、農民主導的原則。“特色人文旅居”是余慶縣“四在農家”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展示窗口。目前,全縣已經形成“政府投入為主導+招商引資為途徑+農戶自籌投入為主體”的投入結構模式,擁有優越的群眾基礎、公眾資源和價值成本,從而讓政府有了能夠持續有效拉動鄉村旅游經濟的“三駕馬車”。“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的全面升級和打造牽動全縣眾多農業人口的生活方式轉型、農業與綜合產業的聯動發展以及全景余慶的全面建設,這不是某個單一行業、單一產品的打造和推廣,而是在推進過程中充分利用縣域文化產業特色資源,遵循“結合實際、分期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根據人文特色、民生發展、經濟基礎、融資情況、人力資源等要素,科學合理地制定實施原則。
其次是分期實施原則。具體實施步驟如下。一是前期準備階段做好動員工作,對有意愿進行“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建設的參與者選優擬定啟動一至兩例“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示范點,通過示范點建設產生實際效益,激發更多的社會群體與鄉村主體參與其中,同時通過評選機制的建設,使每一個旅居點爭先創優,提升服務品質。二是深入推廣階段,做出樣板工程,打造出“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示范點,實現質變到量變的飛躍。加大網絡宣傳力度,利用好貴州大數據示范省的優勢,從線上(開設公眾微信號、微博、短視頻、網站、電臺、電視臺)線下(制作宣傳冊,參加展銷會、營銷幫扶計劃)等多種媒體渠道宣傳余慶“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三是全面實施階段。完善“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標準及政府扶持政策,完成民宿建設工程。對省內成功的案例進行前期實地走訪、調研,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力求優質高效地實現全景余慶的預期目標[5]。
具體實施方式及運營策略:公司+基地+農戶、市場+農戶、合作社、中介組織+企業+農戶、BOT 等五種方式,遵循從“招商引資”走向“招商引智”。對于余慶縣加快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步伐,極為關鍵的就是投資拉動與人才智庫的引進,“招商引智”成為產業運營的重要保障,在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產業項目支撐和驅動,招商引資顯得尤為關鍵。在產業邁入快速軌道后,則需要投資拉動逐步轉向人才拉動。鄉村現有經濟的發展與崛起,始終離不開產業經濟、旅游管理、人文教育、專業技術等領域的人才智力保障,所以“引智”是余慶縣鄉村旅游經濟走向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6]。
“特色人文旅居”是余慶“四在農家”建設美麗鄉村凝聚力的集中提升表現,是余慶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也是彰顯整個余慶縣內涵與個性特有的生活方式。利用好當下契機,大力推進“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體系的營銷鏈,從而打造全景余慶品牌的形成。
首先,帶動當地更多品牌農業。隨著余慶“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品牌產能效應的提升,與“小葉苦丁茶”“余慶剔骨鴨”“糟辣椒”“霉豆腐”等四大明星農產品相互依存,帶動當地更多的農產品快速消費,從而催生出更多的明星農產品,全方位提升縣域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整體經濟水平。
其次,推動當地紅色旅游與品牌旅游業。當鄉村民宿與突破烏江紀念園、紅渡村、土司文化、飛龍湖、飛龍寨、構皮灘大壩、花山苗鄉風情體驗基地等經典文化旅游基地相結合,更能體現出余慶紅色文化發展與鄉村旅游在區域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傳播弘揚余慶文化,講述余慶故事。弘揚余慶文化,感受鄉土人情,如被列為市縣級文化遺產的五福橋、田壩王摩崖石刻、招隱山摩崖石刻等,戲劇文化如《富學樂美四朵花》《構皮灘》等反應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以特色人文的方式融入旅居中。節日慶典如龍燈、花燈、賽龍舟、踩高蹺等,讓游客全感官地融入當地特色人文氛圍中。王洪范、李睦和等一批地方代表的名人光輝事跡就是余慶的歷史,通過軟文化輸出,將余慶故事長期傳承下去。
“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作為余慶縣社會經濟發展創新模式的探索,歷經“四在農家”的實踐、“旅居農家”的創意,“特色人文產品”的創新、“旅居經濟”“旅居鄉鎮”的創立的五重內涵。“四在農家”是基礎,是全面改變鄉村面貌、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的歷史創舉;“旅居農家”是核心,是以旅游業驅動農民生存生活方式轉變的核心抓手;“特色人文產品”是引擎,是構建余慶縣鄉村旅游產業核心吸引力、支撐“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發展的動力所在;“旅居經濟”是靈魂,是以鄉村旅游為引領,全面推動綜合經濟轉型升級的手段;“旅居鄉鎮”是歸宿,實業旅游引領城鄉統籌,實現城鄉一體化共融發展的新型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四在農家”特色人文旅居作為鄉村旅游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創意,一定會成為游客未來向往的旅游產品,成為余慶縣的“四在農家·全景余慶·全域旅游”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