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休假時有多快樂,上班時就有多痛苦。一眨眼,中秋國慶聯假已經結束,幾乎沒有人能保持內心的平和。坐在工位上環顧四周,似乎每個同事都是假期綜合征的受害者,如坐針氈、心不在焉、眼神渙散是大家共同的標簽。怎么休完假肉體是回來上班了,靈魂似還在外游蕩?
事實上,放假后不想上班,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的一種正常心態。早在1955 年,美國的《精神分析評論》期刊(Psychoanalytic Review)中,就有作者提到了人們會在感恩節的前幾天到新年的后幾天出現許多不適的癥狀,他認為這種癥狀往往與長假后的復工密切相關。在日本,這種癥狀被稱為五月病,這是因為日本在四月底到五月初有長達十天的黃金周聯假。在假期結束后也會有很多人出現適應障礙或焦慮、抑郁之類的狀態。
可以看出,這種假期綜合征屬于全人類的共性問題。在每個長假結束后,打開社交媒體,總能看到或吐槽或訴說假期綜合征的帖子。具體癥狀包括起不來床、腦子一團糨糊、一工作就犯困、渾身無力、精神萎靡等等。
假期綜合征還被有才華的網友們細分出了很多小類,比如因為假期里喝了太多“快樂水”,不加節制地吃了各種高熱量食物,導致的“節后發胖煩躁征”;休息的日子中每天和萌寵黏在一起,突然恢復朝出夜歸導致的“萌寵分離障礙征”;節假日宅家痛快“吃瓜”,五分鐘刷一次熱搜,日夜顛倒導致的“八卦熱搜狂熱征……
其實,科學研究早就已經發現,放假所給人帶來的幸福感,主要在放假開始之前。這可能是因為期待假期的開始比假期本身更讓人覺得幸福。而一旦假期接近結束,對復工的恐懼、厭惡就會打敗幸福感,迅速占滿你的整個思緒。就像《小王子》里面講道:“如果你說下午四點來,那我三點開始就會感到快樂,但時間越逼近越坐立不安。”當翻開一本我們感興趣的小說時,內心一定十分快樂幸福,但即將翻到大結局時,就會出現不舍、難過的情緒。
那為什么假期過后,人們會感到對工作的力不從心,甚至倍感壓力呢?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飛輪效應”: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起來,一開始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地反復用力推。但達到某一臨界點時,飛輪的重力和離心力就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我們無需再費很大的力氣,就能使飛輪快速轉動。就像騎自行車,剛開始蹬車總是很累的,隨著蹬的圈數增多,不必過多用力,車子也能跑得飛快。從假期中返回職場,可以看作是一個重新開始蹬車的過程,有力不從心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所以說,假期綜合征并不可怕,重返工作崗位后適應一段時間,自然而然就會滿血復活啦!我看到有不少文章提出,在假期尾聲就可以開始做一些復工準備,以便開工后迅速恢復工作狀態,對此我不做評論。但休息的時間和上班的時間比起來本就短暫,何必把弦繃那么緊呢?適當松一松,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