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棟 袁敬武( 山東淄博延強醫(yī)院; 山東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的滋養(yǎng)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yǎng),使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是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
隨著人們日益重視健康、重視養(yǎng)生,如何合理飲食、健康飲食成為人們越來越注重的內容。《素問·藏氣法時論》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凡毒藥都可用來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養(yǎng)五臟之氣,五果幫助五谷以營養(yǎng)人體,五畜用以補益五臟,五菜用以充養(yǎng)臟腑,氣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這句話非常明確地說明了我們對于食物的選擇,合理的補益原則就是: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五谷是進補的基礎,是我們的主食,也是最重要的飲食。五谷,指的是麥、黍、稷、稻、菽。
麥,就是小麥。小麥入心、脾、腎經(jīng),小麥的功用為除熱、止煩、潤燥、利小便、善補心氣。
黍,就是黏米,中醫(yī)認為,黍米味甘,性溫,入心和小腸經(jīng),能補益心、心包、小腸、三焦的氣血。非常適合心氣虛怯、嘔心瀝血、勞心過度的人。
稷,就是小米。小米為五谷之首,也是五谷中最有營養(yǎng)的。小米性溫,其最重要的作用是補益脾胃。經(jīng)常食用小米有助于補中益氣,益壽延年,尤其是脾胃不和、老年人及孕婦應經(jīng)常食用。
稻,就是水稻,也就是大米。中醫(yī)認為,大米性涼,味酸,入肺、大腸經(jīng)。能夠滋補肺、大腸,使人肺氣足、肺津生、皮毛潤澤、大便通暢。
菽,指的是豆類,黑豆、黃豆、紅豆、綠豆、豌豆等。如綠豆味甘性寒,歸心、胃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消暑的功效,可以治療暑熱煩渴、瘡毒癰腫等癥。黃豆味甘性平,歸脾、心、大腸經(jīng),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的功效,可以治療疳積瀉痢、腹脹鼠疫、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等。
五果指棗、李、杏、栗、桃。五果為助就是說可以借助水果,來幫助我們消化所食的五谷和五畜,以免身體產(chǎn)生壅滯。適當食用水果,也能幫助補充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但因為大部分水果都偏寒涼,并含有果糖,所以不可一次性吃太多,否則容易生濕氣和痰。現(xiàn)代五果泛指各種鮮果、干果和堅果類食物。
益是錦上添花的意思,但絕不可以取而代之,有了動物性食物,可以為身體營養(yǎng)補益,活得更鮮活。五畜一般認為是豬、羊、雞、犬、牛這五畜。《素問·五味》:“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
當然,現(xiàn)在來看,肉類也不僅僅只有這5 類,還有魚、鴨等肉類也都是我們日常食用的。
五菜,古代指的是葵、韭、藿、薤、蔥。《靈樞·五味》說:“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菜是從性味的角度列舉蔬菜的代表,泛指各種蔬菜。蔬菜主要給人體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多種礦物質,彌補五谷的營養(yǎng)不足。
古人云:“藥補不如食補。”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正確的飲食能夠扶正補虛、瀉實祛邪,從而達到防病益壽的目的。因此,我們要重視飲食養(yǎng)生,為我們的身體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