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師寧寧,崔 卓,李淑秀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抑郁癥已經成為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抑郁癥終身患病率較高,患者治療需求呈逐年上升趨勢,約有3.5億人有抑郁問題,抑郁患者可見于各個年齡段,嚴重者可能伴有自殺傾向[1]。因此,抑郁癥的治療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中醫并沒有抑郁癥的病名,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郁”的概念,東漢時期則有“臟躁”“梅核氣”等描述,明代則有“郁證”記載,均與該病相似。推拿具有調節臟腑功能、平衡氣血、調暢氣機、貫通經脈之功[2]。推拿治療抑郁癥的優勢在于無毒副作用,適用于所有人群,治療后患者不會產生依賴,在操作上更為簡單,患者接受度更高,且能聯合藥物增效[3]。抑郁癥患者普遍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因而推拿應當作為重要治療手段。近年來,國內外對于推拿治療精神類疾病有較多的研究和報道,對于推拿治療抑郁癥的療效已明確證實。
抑郁癥的發生與體內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和神經營養因子分泌密切相關。抑郁癥患者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受體數量及敏感性普遍低于正常人,這導致神經遞質傳遞受阻,進而誘發抑郁癥[4]。神經營養因子在神經元的生長中必不可少。大腦中神經營養因子水平低,阻礙神經元生長,導致抑郁癥的產生。抑郁癥患者大腦中神經營養因子顯著低于正常人,當使用抗抑郁藥物后神經營養因子增加,抑郁癥狀減輕[5]。杜津莉等[6]發現推拿可上調慢性應激大鼠海馬及前額葉皮質組織中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ERK)的磷酸化水平,激活ERK信號通路,促進效應蛋白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達,改善慢性應激大鼠的抑郁行為。
2.1 單純推拿治療 ZHANG J F等[7]將80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推拿治療,對照組每天口服黛力新,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2.5%,高于對照組的70.0%,治療組并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提示推拿治療抑郁癥效果明確且無不良反應。
2.2 腹部推拿聯合西藥治療 腹部位于人體中焦,包含人體大部分臟腑,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腹部推拿源于王雅儒的《臟腑圖點穴法》,是運用推拿在人體腹部相對應臟腑區域進行推拿手法操作,以“元神-五神-七情軸”穩定平衡人體的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8]。張靈虎[9]運用調神腹部推拿聯合口服鹽酸文拉法辛緩釋膠囊治療抑郁癥患者32例,與口服鹽酸文拉法辛緩釋膠囊比較,該法可降低患者17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中醫證候量表評分,升高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總有效率達96.67%,提示調神腹部推拿結合藥物治療抑郁癥有效,可改善患者抑郁狀況及睡眠質量。周帥[10]選取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口服舍曲林,每日1次,每次50 mg,治療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腹部推拿治療,推拿每日1次,每周6次,結果顯示,治療半個月及推拿結束4周后治療組密爾頓抑郁量表、中醫證候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均明顯改善,且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鄭碧琴等[11]發現,在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基礎上,應用穴位推拿治療抑郁癥患者,可明顯減輕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睡眠、飲食質量。
2.3 推拿配合團體正念減壓療法 團體正念減壓訓練是以正念為核心的心理療法,通過培訓患者專注力,使患者感受自身呼吸及細微變化,逐漸改變自身認知,及時感受到負面情緒,進而控制負面情緒[12]。研究發現,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可加強大腦前額葉腦區的活躍度,增加下丘腦灰質密度,加強大腦可塑性,減少負性情緒,在治療抑郁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3]。雷華為等[14]選取80例抑郁癥睡眠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對照組同時給予穴位推拿治療,選取廉泉、承漿、印堂、安眠、風池等穴位,選用點按法、推法、一指禪等手法,每個穴位按摩30 min,治療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團體正念減壓療法,并在治療前對治療組進行統一培訓,治療4周后,治療組睡眠障礙、抑郁癥狀改善,療效優于對照組,但長期療效還有待觀察。
2.4 推拿聯合微電流刺激 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是一種無創電刺激治療技術,主要通過低強度微電流來刺激主管心理活動的相應腦區,增強腦電波效應,誘發大腦產生具有調節情緒作用的神經遞質,從而達到調節心理活動的目的[15-16]。楊燕等[17]選取92例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藥物丙戊酸鈉和喹硫平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微電流刺激技術聯合穴位推拿治療,微電流刺激技術采用安思定微電流刺激儀,治療時選用患者耳垂內側上方前后對應穴位,刺激電流為10~100 μA,每次60 min,每日1次,共治療6周,治療后,治療組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微電流刺激技術聯合穴位推拿,可以提高療效,有效緩解抑郁癥狀。本治療方法報道較少,較常規方法較為特殊,患者接受性較低,在臨床上較難大范圍開展。
2.5 推拿聯合艾灸 艾灸作為我國傳統療法,通過點燃由艾葉制成的艾炷或艾堆產生熱量,對所選取的穴位或患處進行溫熱刺激,激發經氣,達到調節機體的作用[18]。在治療抑郁癥方面,艾灸可通過調節內分泌紊亂及神經遞質,改善神經可塑性和認知功能等發揮治療作用[19]。研究發現,艾灸可以調節5-羥色胺受體的結合能力,減少大腦中病理蛋白的聚集,發揮治療抑郁癥的作用[20]。張晨等[21]選取108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4例,對照組給予藥物黛力新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艾灸聯合穴位推拿治療。艾灸選取足三里、脾俞、肝俞、內關,選用常規艾灸盒艾灸,每穴灸20~30 min,每日1次,以局部溫熱無灼痛感為宜;推拿選取期門、日月、陽陵泉、行間、太沖,以拇指指尖點按陽陵泉,以中指或拇指指腹點按期門、日月、行間各20下,每次3~5 min,早晚各1次。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5.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提示艾灸聯合穴位推拿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調節患者心理狀態,且全程無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2.6 推拿聯合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即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宣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積極的心理治療可引導患者釋放消極情緒,建立強大的意志,改變偏激狀態,糾正錯誤想法,重新樹立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2]。張希妹[23]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在心理咨詢的幫助下能夠重新建立新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方式,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有效地保持積極的心態去處理問題。顧剛[24]選取104例產后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心理咨詢方式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心理咨詢基礎上,配合穴位推拿,選取百會、三陰交、太沖、陽陵泉進行推拿治療,每日1次,每次40 min,治療兩個月,結果表明中醫推拿結合心理咨詢能夠有效治療產后抑郁,降低患病率,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該方法能夠被患者廣泛接受,值得推廣。
2.7 推拿聯合針刺 針刺可雙向調節神經系統,從而達到治療的作用[25]。研究發現,神經遞質的含量與情緒有很大的關聯,針刺可以提高體內神經遞質受體的表達[26]。腦腸肽可同時影響大腦和胃腸功能,針刺可引起體內腦腸肽的濃度發生變化,進而調節腦-腸軸,達到治療效果[27-28]。針刺能夠改善免疫炎性反應,通過調節神經遞質及其受體分泌,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29-30]。蘇寶地[31]選取60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針刺治療,治療組運用針刺(取穴三陰交、百會、四神聰、神門、印堂,留針30 min,每日1次)配合推拿(腹部和頭部,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療,每周5次,共治療4周,治療后兩組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和中醫證候量表評分均得到改善,治療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癥狀,且患者接受度普遍較高,臨床療效顯著。蔣劍文等[32]選取9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推拿治療,推拿選用一指禪手法對心俞、督俞、肝俞等穴位進行點按推拿,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針刺治療,選取百會、印堂、天樞等穴位常規針刺,針刺后配合呼吸療法,每周兩次,共治療12周,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愈顯率達82.98%,高于對照組的59.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推拿配合針刺在對患者抑郁癥狀的改善上有顯著作用。
抑郁癥屬于心理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研究發現,抑郁癥自殺行為具有多基因遺傳特點,應激因素是引發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33]。目前,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能夠抑制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的分泌,但藥物治療毒副作用較大,長期服用容易產生依賴性,甚至超過抑郁癥本身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中醫認為,抑郁癥的發生與臟腑陰陽失調、情志失常相關,病位在肝,主要病機為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故疏肝解郁是抑郁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34]。推拿屬于中醫學的一部分,能夠調節臟腑、經絡功能,恢復機體正常氣血運行,有效緩解疲勞,鎮靜安神,提高免疫功能,促進機體康復[35]。推拿作用于人體體表,從表到里,逐步滲入,基本途徑有調整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單純推拿手法具有鎮靜安神、疏經通絡、調理臟腑等作用,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不產生依賴,可作為長期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在推拿治療期間,醫者與患者屬于相互合作的關系,需要醫者與患者之間直接接觸,相互配合,這樣更容易在醫患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有利于醫者更加明確地掌握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綜上所述,推拿治療抑郁癥關鍵在于醫者的手法操作,以及具體按摩穴位的選取,但推拿手法的具體操作及療效判定缺乏統一的標準,今后應當著力于制定標準的操作流程和療效評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