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震

摘 要:成本管理在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水平,挖掘單位管理潛力方面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借助科學的成本管理,能夠實現對于單位內部資源的合理分配,降低成本消耗。新時期,預算績效管理政策的實施,對于單位成本管理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一直以來,都存在有過度依賴財政撥款的情況,關注行政業績而忽視成本管理,導致成本管理無法發揮出應用的作用。文章從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單位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績效評價的角度,對單位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進行了討論,僅供參考。
關鍵詞:績效評價;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在實施業務活動,履行自身公共職能的過程中,所需的資金重要是通過財政撥款獲得,不計盈虧,這也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于成本管理不夠重視,在資產配置等環節,單純地考慮需求而無視成本,引發了資源閑置浪費的問題。新常態下,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持續深化以及績效管理的實施,要求單位必須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對成本核算進行細化,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優化公共財政資源配置。
一、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成本管理是緩解單位財政壓力的要求。近年來,地方財政整體呈現出低迷的態勢,財政壓力巨大,為了對地方財政壓力進行有效緩解,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6月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各級單位應該對自身的支付結構進行優化,在進行資金分配時,做到有保有壓,避免因為形象工程而產生的資金浪費問題。面對新的經濟環境和財政狀況,單位應該對資源消耗的主要環節進行梳理,建立起科學的成本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對無效開支和低效開支進行削減,節約公共資源,緩解財政壓力。其次,成本管理是單位實施財政績效評價的要求。從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成本意識,增強財政支出績效理念的角度,財政部陸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辦法,對于財政績效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依照相關要求,單位必須切實做好財政支出范圍及標準的控制,保障住處的合規性及合法性,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成本管理工作。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有效的成本管理,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的準確性,為績效評價提供更有價值的成本信息,為財政績效評價工作的實施提供助力。然后,成本管理是單位履行自身相關職能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行政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國民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單位想要履行好自身職能,完成相應的公共管理任務,需要消耗一定的公共資源,持續投入資金。財政支出情況直接關系著公共服務的質量,也影響了單位的履行能力。單位需要通過有效的成本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
二、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成本管理意識薄弱
成本管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要求全員參與和全面控制,想要保障其實施的效果,需要單位全體員工形成對于成本管理的合理認知,樹立起成本管理意識,主動參與到成本管理活動中。但是,行政事業單位本身并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沒有資金方面的壓力,管理層欠缺成本管理意識,為了追求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實施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著不計成本的情況,這樣的環境下,員工的成本管理意識自然無法得到強化。
(二)績效目標欠缺合理
現階段,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在實施預算編制時存在著約束性不夠的情況,除去“三公經費”的要求只減不增之外,其余預算支出多是在往年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新常態下,相關規范要求單位在進行預算編制的過程中,需要確定好明確的績效目標,但是因為單位業務人員認識不到位,加上財務人員不熟悉具體業務,在針對績效目標進行設定的過程中,存在著照搬其他單位做法的情況,又或者直接從財政部門頒布的各種常規性績效目標中,選擇較為接近的,沒有能夠真正以目標任務為導向進行預算以及績效目標的編制工作,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問題,這樣編制出的績效目標欠缺合理性和針對性。
(三)業務財務長期分離
業務與財務的長期分離不僅影響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也阻礙了全員成本管理的順利實現。一方面,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的過程中,缺乏財務部門的參與,等到需要進行資金調度時才想到財務,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推動單位決策的貫徹實施,財務可能出現挪用專項資金、忽視成本投入以提高業績等不良操作。另一方面,業務人員在工作中,關注的核心在于業務活動的實施情況,在需要對商品和服務進行采購時,除去一些具備明確采購渠道的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從自身的便利性進行考慮,采購相對混亂,單次采購金額少,單位在同一家供應商處采購的額度沒有達到相應的招標標準,也無法享受批量采購的優惠,引發了采購成本偏高的情況。在欠缺全員參與的情況下,單位無法對各個部門的資金進行統籌管理,形成了有錢隨便花、沒錢找財務的惡性循環。
(四)資源使用效率不高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在缺少相應的資產時,通常都是直接進行采購,這樣確實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履行社會服務職能,加速預算執行,但是也會導致單位中存在一些利用率不高且容易被轉移的資產。實際上,具備這些特征的資產可以通過租賃或者共享的方式獲得,如大型測量設備、科研儀器等。同時,對于單位內部各部門都需要用到的共性資產,如復印機等,如果盲目地在所有部門都進行配置,也容易引發資源浪費的問題。
(五)成本管理監督不當
當前,不少行政事業單位都存在成本管理監督不當的情況,單位對成本管理不夠重視,監督管理自然無從談起,對各地區審計部門公開的審計結果進行分析,其多數都集中在財務收支審計、預算執行審計以及專項資金審計方面,很少有對單位成本管理進行審計的情況。成本管理工作在欠缺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相關規范和措施無法得到貫徹落實,引發了財政資金浪費的問題。
三、基于績效評價的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策略
(一)強化成本管理意識
行政事業單位在實施成本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對成本管理意識進行強化,明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引導全員樹立起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意識。實施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標,是減少成本支出,杜絕浪費,優化資源配置。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需要做好日常活動及項目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找出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將單位劃分為不同的成本管理部門,建立起具有針對性的成本控制標準,推動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單位在實施成本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求全員共同參與進來,可以對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進行宣傳,定期開展成本管理知識的培訓,強化管理層和基層員工的成本管理意識,確保其能夠在自身工作中主動去縮減開支。可以在不同單位之間,召開相應的交流會議,對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交流,邀請專業人員提供面對面解答服務,幫助財務人員對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以此來實現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做好績效目標編制
行政事業單位應該認識到,績效目標是預算編制的基礎,預算編制應該圍繞績效目標進行,如果績效目標不合理,預算編制工作自然無法到達預期成效。同時,預算的執行同樣會受到績效目標的約束,不能出現與績效目標偏離的問題。單位方面需要立足自身的發展戰略定位,確定好具體的工作任務,依照工作任務完成績效目標編制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績效目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另外,在進行成本預算進行編制時,應該從績效評價的角度,將成本和績效緊密聯系起來,落實項目競爭性評選,在保障項目可行性的前提下,考慮績效問題和成本支出情況。對于一些績效目標類似的項目,應該優先實施資源消耗相對較小的項目,以減少資源的消耗;對于績效目標不同的項目,考慮到資金和資源相對有限,應該依照項目實際成本消耗和績效目標,劃定好實施的順序,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三)貫徹落實業財融合
從行政事業單位的角度,在對發展規劃進行制定的過程中,財務部門需要積極參與進來,提供完善可靠的財務數據,為管理層決策的制定提供良好支撐,以充足的資金來保障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戰略目標的實現。通過戰略目標和業務發展的緊密結合,以及財務部門參與戰略目標制定的方式,能夠幫助財務人員更好地理解業務活動,為業務部門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單位應該對財務輪崗的范圍進行拓展,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確保財務部門能夠輪崗到業務部門實習,熟悉單位業務活動的運作流程。這樣當其回到財務部門后,在對業務部門報送的預算目標和績效目標進行審核時,會更加嚴謹,能夠避免出現預算、績效目標和業務脫節的情況,同時也可以幫助業務部門更好地進行成本控制。在業財融合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強相應的宣傳工作,落實好財務知識培訓,確保業務人員能夠了解更多財務知識,在進行業務處理時運用會計思維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單位可以將財務與業務結合,制作相應的業務報銷手冊,為業務人員的查閱和執行提供便利。
(四)加強資源管理工作
一是應該建立起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為單位資產管理和資源共享提供政策及平臺支持。例如,國務院頒布實施的《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738號),鼓勵國有資產共享,同時提出可以對資產提供方一定補償。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將自身擁有的限制資產納入平臺中,提供給其他單位注解和使用,也可以從平臺上租賃自身需要但是沒有的資產,相比較購買而言,租賃的成本要低很多,能夠顯著降低成本。二是應該建立內部資產共享機制,對于一些共性資產,可以進行集中存放并安排專人進行管理,例如,如果單位對于文印需求量較大,可以對文印設備進行集中存放,由專人負責排版、打印等工作。在對通用型辦公用品進行采購時,可以要求各部門對自身的需求進行匯報,有財務部門整理后交給采購部門集中采購,這樣能夠提升議價能力,降低成本費用。
(五)落實成本監督審計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在實施成本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切實做好成本監督審計工作,將成本管理納入審計工作的范疇中,通過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互結合的方式來保障成本管理的效果。具體來講,一是應該完善單位成本管理制度,看單位成本核算的范圍和對象是否準確,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的歸集是否科學等,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二是應該推動成本管理和績效評價的相互結合,在確保現有績效目標順利實現的情況下,對成本消耗情況進行評價,判斷其是否合理。可以通過審計的方式,落實好對于成本管理工作的監督,推動績效目標的順利實現,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和質量。三是應該將成本管理與經濟責任審計結合起來,確保成本管理能夠被納入管理人員考核以及經濟責任審計中,形成相應的工作閉環,督促管理人員主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六)關注成本績效考核
一是應該對績效管理體系進行完善,確保考核體系不單單可以包含相應的產出指標、效益指標等,也能夠包含成本下降率等指標,借助成本指標實施情況的分析,對單位各部門的運行效率進行評價,促進績效評價結果準確性的提高。二是考慮行政事業單位的性質相對特殊,績效考核量化難度大,可以引入群眾滿意度調查等考核指標,就單位的投產效率實施考核。三是應該將成本管理的效果和員工個人考核捆綁在一起,確保部門的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分擔到員工個人,配合有效的獎懲措施,調動員工對于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引導其強化自身的成本管理意識。
結束語
新的發展環境下,行政事業單位面臨著許多新的情況,需要借助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單位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對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將成本管理和績效評價工作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從根本上做好成本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將單位所具備的社會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王金平.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大眾投資指南,2022(16):164-166.
[2]田漾帆.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問題研究[J].大眾投資指南,2022(08):176-178.
[3]蔡蒙引.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問題研究[J].商訊,2021(33):131-133.
[4]高瑾.關于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問題的思考[J].納稅,2021(3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