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聰
(廣州市增城區派潭中學, 廣東 廣州 511385)
隨著認知理論的發展, 過于強調客觀主體的身心二元論受到了一定的質疑, 人們逐漸開始關注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 身體是認知和情感形成的基本核心, 也是人與環境溝通的基礎, 具身認知理論與體育教學有著深度契合, 為當代體育教學論提供了較為新穎的視角。 其所倡導的體驗式學習、 情境式學習及探究式分析, 在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研究者的關注, 能夠豐富和推動學科教育的發展。 體育教學從本質上是一種具身認知活動的過程, 是依賴于主體的身體及身體感覺運動系統產生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是認知與學習的根源[1]。 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 從內涵特征、 機理結構、 價值意蘊、 核心要素四個維度詮釋具身體育深度教學理念,建構遵循身體、 情境和生成認知路徑的具身體育深度教學課堂樣態, 旨為總結實踐經驗, 提升教學理論, 創建有“身體” 在場的具身體育深度教學新形態。
傳統的身心二元論將身體與心智相分離, 將學習當作是學生大腦中簡單的類似計算機一樣的信息加工, 這樣的理論隨著教育研究的發展逐漸成為過去式。 具身認知理論作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 強調的是身心一元論, 認為心智、身體及環境是和諧統一的, 思維認知在身體的肉體、 神經、運動和感受體驗等多維教育層面中交互產生, 強調的是心智的體驗性、 教學的情境性及認知的再生性。 體育活動以學生的身體活動為媒介, 旨在通過運動尋求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體育教學與具身認知理論之間有著深度的契合關系。因此, 在探究具身體育理論時, 首先應該了解具身認知理論, 然后再將其與體育教學聯系起來, 厘清具身體育深度教學的內涵特征。
在教育學的教學語境中, 具身認知的理論內涵往往可以概括情境性、 生成性、 具身性三個層面, 不同層面各有側重。 其中, 情境性要求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要能夠充分考慮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需要; 生成性更多的是關注師生在體育課堂中的互動交流; 具身性強調身體在體育活動中發揮的作用。 在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身體的認識論價值, 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 將具身認知理念引入到體育教學中, 運用具身認知的原理、 方法和手段, 有目的、 有計劃地創設教學情境、 激發學習熱情、 發揮身體學習潛能、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實現體育教學的身心復歸, 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以提升。 因此,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本質是一種具身認知活動過程, 是依賴于主體的身體及身體感覺運動系統產生的,以身體學習活動為基礎、 以提高參與度為手段、 以環境適應為結果、 以身體體驗為基本特征, 著重強調學生身體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形式[2]。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的認知理論桎梏,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深入挖掘其內涵意義, 探索身體、情境及其交互作用, 明確身體感受、 體驗與情境之間的關系, 能有效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幫助學生增強身體素質[3]。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活動, 需要深刻理解具身教育理念的內涵特征, 分析具身體育深度教學的機理結構。
首先,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 身體運動會改變人們的內心狀態, 現實生活中很多看似與生活毫無關聯的心理活動或情緒感受, 實際上都是由于身體活動的變化而產生的。其次, 傳統理念認為, 人的身體動作是由于大腦下達指令后產生的結果, 身體動作并未對某一核心概念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除了關注人身體的作用外, 也要重視身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 認知并不是單獨生成的, 而是需要在社會情境中與他人交流產生的, 在空間環境的融合之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在平時的體育教學活動中, 教師要有目的、 有計劃地創設教學情境, 讓學生置身于此情境中主動、 積極地參與體育學習。 最后, 認知不是對事物的單一機械反應, 在整個認知的生成過程中, 身體的神經、 經驗和生理等因素密切關聯, 對人的認知生成產生積極的作用。 因此,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 教師應充分抓住具身認知的生成性特點, 運用創新性的教學辦法, 逐漸改變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給整個體育學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教育研究方向和教學思路。 在此理念指引下, 讓身體從教學的 “邊緣” 走向了中心, 一直被忽略的身體要素再次引起教師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首先, 從教學角度來看, 體育教學是一項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活動, 需要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共同參與[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 具身教育理念的介入正為深度教學的雙邊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其次, 具身體育教育理念認為, 身體及所處的環境是人認知活動發展的前提, 開展認知活動, 需要身體、 心智和環境三者合力[5], 是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 著力強調了身體對人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以及學生適應環境過程的自我感知。
運動能力、 健康行為及體育品德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 同時也構成了具身體育深度教學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深入探討具身認知、 核心素養、 深度教學的內在邏輯及其內生建立的具身體育深度教學形態 (圖1)。

圖1 具身認知、 核心素養、 深度教學的內在邏輯
首先, 運動能力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能力, 是個體具備的形態、 技能及素質等因素在體育活動中的綜合表現, 學生運動能力的生成發展和提升是一個長期且漸進的過程, 有較為明顯的具身性特征[6]。 其次, 健康行為能夠強化學生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6], 學生的行為能在主體意識積極引領中主動且自覺產生。 在體育課堂中, 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科學的教學方法, 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感受體育運動, 促使學生的具身認知水平有效提升, 從而產生更加積極的運動意識。 最后,體育品德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6], 體育精神及品格滲透就是這一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 是學生以身體為主體形成的高級認知。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 將具身認知理念引用到學校體育教學中, 運用具身認知的原理、 方法和手段, 有目的、 有計劃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發揮身體學習潛能、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實現體育教學的身心復歸, 從而提高學生體育素質的一種新型體育教學方式[7]。 它遵循身體、 情境和生成認知路徑,重視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形成優良的體育品格和體育道德。
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 遵循身體、 情境和生成認知路徑, 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習階段的需要, 靈活地運用相應的教與學方法安排教學, 如: “情境式” “體驗式” “合作式” “探究式” “拓展式” 等。 整個教學過程, 始終貫穿以下教與學流程 (見圖2)。
為檢驗具身體育深度教學的學生認同度及教學效果,選取廣州市PT 中學高一年級在校學生399 人 (男生141 人,女生258 人) 為樣本, 進行準實驗研究的教學實踐。 1 學期教學實踐后, 對樣本學生進行運動素質測試和滿意度調查(學生參與率、 回收率均100%), 收集樣本學生的心理、 生理、 社會適應、 學習意向、 評價、 效果等測試數據。 數據運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教學實踐后, 從學生學習興趣與態度影響的滿意度調查可知 (圖3 ), 學生認為提高了 (包括基本滿意和非常滿意) 學習興趣的有79.90%; 認真程度的有75.66%; 課堂效果的有74.03%。 說明具身體育深度教學順應了新課程標準理念, 學生牢牢掌握了學習的自主權, 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果。

圖3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態度表現
教學實踐后, 根據學生心理影響 “五特量表” 調查可知 (圖4 ), 學生認為增強了 (包括較強和很強) 自信、 自尊心的有82.29%; 合作意識、 行為的有83.88%; 心理承受能力的有81.23%; 調控情緒的有84.46%; 與別人交往的有82.88%; 與別人合作的有84.65%; 體育品德、 責任感的有84.15%。 可見, 學生普遍認為,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能更有效激發自我意識; 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尊重, 平等交往, 愿意接受同學的不同見解, 領悟欣賞、 容忍, 接受挫折等優良的品質; 能夠在合作和互動學習中掌握溝通技巧, 增強體育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最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6]。

圖4 對學生的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影響
從表1 數據可知, 采用具身體育深度教學后, 學生的運動素質都有發展性變化趨勢。 其中引體向上 (男) 和仰臥起坐 (女) 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P<0.01), 握力、 臺階指數、 一分鐘立臥撐、 立定跳遠、 50 米跑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明以 “身體” 為主體的具身性教學, 遵循了身體、 情境和生成認知路徑, 激發了學生主體參與和學習積極性, 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

表1 實驗前、 后學生的運動素質對比
4.1.1 改善高中體育課堂樣態
將具身認知理念引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 運用具身認知的原理、 方法和手段, 有目的、 有計劃地創設教學情境,改善課堂氣氛, 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技巧, 形成良好的體育品格和體育道德。
4.1.2 促進交往與激發學習興趣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遵循身體、 情境和生成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重視學生具身學習過程的情感交往, 能有效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 激發學習熱情, 發揮身體學習潛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順應體育教育發展的趨勢。
4.1.3 改善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具身認知活動過程,是依賴于主體的身體及身體感覺運動系統產生的。 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是認知與學習的根源, 是學生在身體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和身體適應環境的活動結果, 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合作意識、 情緒調控、 人際交往、 心理承受能力、 社會責任等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實現體育教學的身心復歸, 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需要。
4.1.4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 有目的、 有計劃地創設積極身體生成的具身性教學情境, 激發學習熱情, 發揮身體學習潛能,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實踐中反映學生運動素養的握力、 臺階指數、 立臥撐、 跳遠、 50 米跑、 仰臥起坐、 引體向上等指標, 都具統計意義的發展性變化趨勢。 由此認為: 具身體育深度教學不但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管理, 還有利于學生學習技術、 掌握技能, 增強運動素質,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2.1 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
在體育堂教學中, 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重視具身體育理念中關于情境內涵的認知, 通過創設相應的課堂教學情境, 將多元化的情境有機整合在一起, 營造和諧、 寬松的學習氛圍, 讓學生置身于教師創設的相應情境, 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項教學活動。 在體育運動項目中, 創設情境的方式應遵循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情的變化, 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 創設問題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或游戲性情境,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讓學生在愉悅的體育學習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4.2.2 組織合作式體育競賽
合作探究式的體育活動可讓班級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體育運動項目中。 為了發展學生的運動潛能, 在實踐課堂中可以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 先將班級的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 而后在一些團體類體育項目中,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在體育對抗競賽中促使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提升。
4.2.3 專注多媒體技術輔助
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對實現具身體育深度教學活動, 優化學生身體素質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性[9]。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 為了踐行具身體育教學理念, 教師應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開展教學, 引領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運動項目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前將相應的體育賽事進行視頻剪輯或整合,在課堂中播放不同的視頻片段, 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教師再給學生進行相關體育技能的講解, 讓學生在動作觀察和分析過程中掌握體育動作技術, 豐富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 促使學生體育素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