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琳
(江蘇省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徐州 221000)
2020 年8 月31 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主要強調根據“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加強學校體育工作[1],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2020 年10 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聚焦深化教學改革;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著重強化“教會、勤練、常賽”,鼓勵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2]。以上政策性文件不僅為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提出“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據,必將帶動體育教學改革,也將助力實現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奮斗目標。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理應秉承“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構建“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進一步創新優化課堂教學,深度構建教學單元,實現課內課外聯動,完善體育課程體系。
為了解當前職業院校體育課程開展現狀,借助本團隊進行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五年制高職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練賽評”一體化改革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契機,編制了有關職業院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的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2023 年3 月,通過問卷星對14名一線體育教師和2 627 名五年制高職學生進行問卷調研,主要圍繞學生對當前體育課的態度,學生對現階段開展的體育課程意見,教師對現階段開展的體育課程意見以及“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等展開。
根據調研發現,目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五年制高職體育課程內容主要以運動技能學習(如田徑、三大球、操類等)、身體素質練習(如利用天天跳繩軟件跳繩打卡、利用Keep軟件戶外跑等)為主,運動技能學習類占38.1%,傳統體育項目類占33.65%,與職業體能相關的課程內容僅占1.11%。從問卷可以發現,學生更期待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內容。
在對“學生是否愿意上體育課”的調研中可以發現,學生表示愿意上體育課的占71.64%,有23.07%的學生保持中立態度,有5.29%的學生表示不愿意接觸體育課。學生的體育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根據調研發現,學生對體育課程意見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課堂組織形式、課程評價、課內外比賽等方面(見表1)。有37.42%的學生認為目前教學內容簡單重復,缺乏創新,學生更期待新穎有趣或與職業體能相關的項目內容。有32.09%的學生認為課堂組織形式不具吸引力,學生更期待活力滿滿的體育課堂。30.57%的學生認為體育課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片面,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個人運動能力和健康水平。有23.68%的學生認為每周課上課下練習、比賽次數少于1次,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團隊協作和競爭力的培養。有59.77%的學生向往參與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活動。有30.19%的學生認為當前體育課程不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表1 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意見統計表(n=2 627)
根據調研發現,一線體育老師認為現體育課程內容過于單一,與學生職業契合度不高;學生體質過差,應進行針對性的體能練習;不能充分利用學校已有場地(場館)進行教學實施;教學目標落地與學生體質水平有差異;第二課堂建設不夠;學校體育課一周一節課(90 min,2 個課時),課堂時間緊,運動技能得不到強化,應加強課內、課外的聯動;體育健康課程內容相對較少等。
綜上,可以將當前體育課現狀進行歸納為如下幾點。第一,體育課堂重教輕學。當前體育課堂仍存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教學內容簡單,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教學評價片面。教師側重對運動技能的施教,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二,課內、課外缺乏聯動。當前體育教學過于注重課內施教,忽略了課外活動、體育訓練、課余競賽等重要環節。課外活動、課余競賽對課堂內容沒有支撐作用。第三,體育賽事相對較少。當前學生參賽意識薄弱,學生缺乏賽事經歷。
通過學生問卷發現,有超過61.48%的學生對“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持期待及非常期待的態度(見表2)。通過教師問卷發現,有75%的教師了解過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且有75%的一線體育教師同意構建“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有83.34%的一線體育教師認為學校已經具備開展“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場地條件、實施設備。75%的一線體育教師認為“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對學生掌握技能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表2 學生對“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態度(n=2 627)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和社會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提出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職業院校體育教育改革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從對5位體育專家和學校分管領導的訪談中得出,學校將從課程改革、師資培訓、場地設施、器材補充等方面為這一新型體育教學模式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以往學者對“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質內涵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了多方論述。羅秋蘭等人[3]提到,“學練賽評”是運動技能形成的4 個必經階段。張文蒙[4]認為“學練賽評”一體化分課堂教學和學校體育兩個層面,課堂教學層面對應課堂中單一的身體練習、組合練習、游戲或比賽及評價;學校體育層面對應體育課堂改革、大課間改革、校內競賽及評價改革。王子一[5]認為“學練賽評”教學模式指在體育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將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競賽、教學評價四個環節整合為橫向一致、縱向銜接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綜上,“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是課內外一體化的最新提法,是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具體實施形式[6],可以理解成將體育課堂與體育活動、體育鍛煉、體育競賽緊密聯合,促進學生“樂學、多練、能賽、會評”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形成。
“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契合了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和教學發展的規律。就一項運動技能而言,學是構架某項運動技術和技能的基石,以學為綱,以析定學促使學生真正掌握某項運動技術和技能;練是加工,以練為主,組織形式多樣的練習,巧妙化解“體育一看就會,一練就廢”的尷尬現象;賽是運用,以賽為勵,借助賽事檢驗學、練的效果;評是進階,以評為補,學生能夠客觀評價學、練、賽過程的層次和水平。“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實則是螺旋上升的進階模式。學是基礎,練是提高,賽是延伸,評是升華。“學”即技術與技能的學習,有針對性地掌握1~2項運動技能;“練”即落實陽光體育一小時,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體能和職業體能;“賽”即依托各級各類競賽體系,建立訓練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并取得成績;“評”即掌握運動項目競賽規則,能夠評價學、練、賽全過程。
2018 年9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適配的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整合并且優化多元實施路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讓學生感悟體育魅力,享受運動樂趣,真正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實現技能與體能雙翼發展,促進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核心素養的養成。“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終極目標就是充分發揮體育的“育體和育人”價值,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傳統體育教學目標過于偏重體育的育體功能,課堂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定學,不論是教材內容的呈現,還是教學組織實施,更側重對運動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的發展。“三無體育課”(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比比皆是。職業院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要進行教學目標設置,聚焦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科核心素養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的位置上,創新優化課堂教學,以學為綱,夯實基礎;以練為主,實踐運用;以賽為勵,升華技能;以評為補,加深記憶,真正營造有價值和有活力的體育課堂。
傳統體育教學往往是以單個知識點或單個技術為主要內容,長此以來,體育課總是陷入“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低級重復”或“體育課學不會、學不好”的學科困局中,體育課呈現“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低級重復、半途而廢”的不良循環。職業院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要進行教學設計轉變,提倡大單元教學設計。大單元教學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7]。教學內容不僅包括知識與技能,還要包括技戰術運用、職業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與裁判、觀賞與評價等,通過技術單元的學、體能單元的練、運用單元的賽和單元測評的評深度構建教學單元,讓學生真正深入某項體育運動,形成體育興趣,養成運動習慣。
傳統體育課程僅僅只關注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幾乎占據了體育教師全部的精力,對于課后體育活動、體育訓練、體育競賽等置若罔聞。學校課堂教學、課后體育活動、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分塊為之,缺乏整體性,不能產生同頻共振效應。職業院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要進行課程體系重置,建立四位一體閉環銜接的課程體系。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體育賽事、教學評價4個環節緊密聯合、環環相扣、相互促進,在教學內容上保持一致,在教學組織上形式多樣,在課程結構上完整統一,做到課內課外聯動,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的技術和技能充分應用到課外活動和賽事中去,真正實現“樂學、多練、能賽、會評”。
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五年制高職學生為例,實現“一二年級必修+三四年級選項教學”課程模式。五年制高職三四年級學生率先打破了行政班級的界限,同一年級進行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啦啦操)、跆拳道、花樣跳繩、健身與健美等多種項目的選項教學。體育選項教學是保障“教會、勤練、常賽”的正確教學模式[8]。體育選項教學打破了原來的行政班級授課制,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運動項目來進行相對較長時間的專項化體育學習。從初級班晉升到提高班,整個學年從事自己熱愛的體育運動項目,真正做到用興趣成就專業,由淺入深地掌握1~2 項運動技能,形成運動興趣,養成健康行為,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五年制高職學生為例,成立課外體育社團和課外體育俱樂部聯動機制。該校在體育選項模塊的基礎上,對應成立了匯英籃球社、湖畔·慕足俱樂部、排球俱樂部、領翔羽毛球社、花兒跳繩俱樂部和Sunny girls 啦啦操社團、我型我show 等,每天下午16:00—18:00,學生活動中心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各個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均由對應項目的體育教師進行專項指導和訓練,這使得課內、課外教學一致性得到最大限度延伸和發展。課外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的有序、健康開展,不僅有利于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高和鞏固,發展學生運動能力,更有利于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和個性的培養。
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五年制高職學生為例,完善校內和校外體育賽事體系階梯模式。賽是學生學、練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技術和技能水平的最好檢驗方式。學生只有在比賽中才能最大限度調動積極性,磨煉體育意志,塑造體育人格。該校校內、校外體育賽事體系階梯模式分別對應系部、校級和校際及以上賽事。每個項目至少組織三級賽事,以系部為單位的個人、團體賽事,以校級為單位的校園體育節、職教周體育賽事、運動會等,以校際及以上為單位的市級聯賽、聯院賽事、省級職業院校賽事等。目前,該校以三級賽事為抓手,不斷組織學生參與各級各類體育賽事,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評,真正讓學生在各級各類體育賽事中得到歷練和晉升。
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為例,健全科學多維評價結構體系。“評價沒變,一切沒改”,就評價主體而言,體育課從原來的教師單方評價轉變為教師、學生及平臺三方綜合評價。教師完成體育課堂、課后活動、體育賽事等過程性的評價,學生完成成長性的評價,平臺完成作業、考勤、課程運用等質量性的評價。就評價內容而言,由原來的唯單項運動技術或技能完成的“一元化”轉變為教學目標達成的“多元化”科學評價。學業能力評價涉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等多個維度量化評價方式和方法,均衡評價每個學生;就評價方式而言,由原來的期末成績“一刀切”轉變為平時表現、作業表現、課堂參與、技能表現等“多維度”全面評價。體育成績認定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運動軟件、課程平臺軟件等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新時代背景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已是必然趨勢,“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既是現代體育課程實施的新方向,更是落實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新方法。當下,職業院校應順應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的新趨勢,充分認識構建“學練賽評”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全方位建立教學、活動、訓練、競賽體系,進一步普及落實“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一師一專、一生一長、一項多隊、一校多品”的體育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