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華 徐宇婷 范姣姣 鄧玉嬌 降佳俊
(1.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2.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北京 100191;3.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100009;4.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上海 200062)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把“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之一[1]。中國式體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體育篇章和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正通過自身發展及其外溢效應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獨特貢獻[2]。山西非遺鞭桿(以下簡稱“非遺鞭桿”)作為中國非遺體育的重要代表,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是晉陜“走西口”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體育文化。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下,鞭桿的分布范圍極廣[3]。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非遺鞭桿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基于此,該文通過梳理非遺鞭桿的歷史沿革和現代化價值,得出其與中國式現代化契合發展的三大困境,旨在利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契機和走中國式現代化體育之路的時代趨勢,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我國非遺鞭桿傳承與現代化發展的推進路徑。
山西鞭桿源于舊石器時期,以原始群人類狩獵殺獸所制作的棍棒、石器等簡單武器為雛形。秦漢時期,牧民在長期放牧過程中發現,短的鞭桿比長器械驅趕馬匹的效果要好[4],鞭桿由此產生,并開始在山西各地廣泛流傳。北宋時期,山西鞭桿技藝得到不斷的充實和創新,其功能用途也發生了變化,從簡單的生活用具逐漸演變成為戰斗的武器[5]。清朝以及民國年間,由于中原戰亂與饑荒,出現“走西口”現象,并使得鞭桿在山西各地區流行開來[6]。1994 年,陳盛甫利用山西大學體育系為“窗口”將古老的山西鞭桿推向了全國[7]。2018 年,鞭桿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育項目之一,為鞭桿新時代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見表1)。

表1 鞭桿發展的歷史演進
1.2.1 文化、歷史價值
非遺體育文化正在結合現代化發展要求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歷史價值[8]。非遺鞭桿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應用價值,它不僅承載著我國山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底蘊,也是追溯“走西口”文化的重要依據。各地鞭桿文化的交流融合,使群眾真正感受到了非遺鞭桿的文化魅力,提高了文化自信與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非遺鞭桿的推廣普及、內容的豐富以及技擊技術的提高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1.2.2 健身、養生價值
調查發現,非遺鞭桿種類豐富,動作表現雖有所差異,但在各地區均較易開展,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價值。如晉北地區的陀螺鞭,既可提高練習者呼吸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功能,在提高腦力和四肢的靈活性上也具有重要作用[9]。其次,尺鞭、掌棍特殊的長度,可活動人們的手指關節,預防關節疾病,對久居辦公室的人群具有重要價值。
1.2.3 觀賞、娛樂價值
傳承非遺體育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觀賞娛樂價值,是文化現代化的重要任務[10]。鞭桿集刀、槍等長短武術器械技擊招法于一體,招法形式多樣,演練時鞭如蛟龍纏身、眼如靈貓撲鼠、步像雄雞斗勇,給人以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觀賞感。如今,更有舞蹈愛好者自創鞭桿舞,讓人充分享受鞭桿帶來的樂趣。非遺鞭桿獨特的觀賞與娛樂價值,使非遺文化能在娛樂過程中得以廣泛傳播。
傳承場域的嬗變對非遺鞭桿的有效傳承有著極大影響[11]。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的涌出與農村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對非遺鞭桿的傳承場域產生了嚴峻影響,表現為許多農村土地被開發利用,非遺鞭桿所依存的環境發生改變,各地非遺古村古建被大量拆建,非遺鞭桿所依存的本土傳承環境變得所剩無幾。文化全球化中,西方發達體育文化往往支配著全球體育文化話語權,它通過文化同質、文化滲透等方式向我國輸入大量體育文化產品[12]。在此過程中,非遺鞭桿面臨著即將失去傳統文化生存場域和民族文化自信氛圍的巨大威脅。
隨著時代的發展,鞭桿的大部分原始功能消退,競技性的衰減使其逐漸演變成表演套路,與當前人群的時代需求嚴重不符。前人研究顯示[13],與日益普及的數碼產品相比,非遺鞭桿很難吸引年輕人的興趣。此外,對中年群體而言,他們往往無法花時間來了解與發展運動愛好,致使非遺鞭桿參與者多集中于老年人,甚至出現傳承人斷層、后繼無人的現象。某些地區的政府機構持續將農村的工作重心放在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上,在傳承發展傳統非遺體育文化上重視程度低。例如,五臺山許多村寨中鞭桿文化廣為流傳,但鞭桿未受到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導致鞭桿被“冷落”[14]。當然,近年隨著國家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各地政府在當地非遺保護經費的投入較以前有所增加,但遠遠不足[15]。
非遺體育文化的現代化是非遺體育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16],也是滿足時代需求和創新發展機制的傳承過程。目前,非遺鞭桿的傳承機制主要為傳統傳承,表現為“師門傳承、藝術表演”等形式,這種機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非遺鞭桿的發展,但顯然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無法推動非遺鞭桿實現現代化。相對應地,現代化傳承基于現代社會的思想與需求,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習慣,有利于最終實現非遺體育文化現代化。其次,從技術風格來看,非遺鞭桿的套路風格簡單傳統,不追求速度力量,但普通大眾往往對高難美表現和新奇性的技術更有興趣[17]。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非遺體育傳承需樹立強大的戰略思維。一方面,學術界需深入非遺鞭桿與非遺體育傳承的理論研究,以期挖掘出非遺鞭桿所蘊含的優秀文化、代表精神與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必須推動非遺鞭桿走向世界文化舞臺,借“一帶一路”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平臺與世界武術文化交流互鑒[18],積極塑造以非遺體育為底色的鞭桿品牌文化。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非遺鞭桿傳承必須從生態現代化出發。當前的迫切任務應是保護非遺鞭桿所擁有的原始傳承環境與合理內容,同時減少對傳承場域的破壞,保證非遺所依存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文化空間的延續。
對于非遺鞭桿中即將失傳的技術動作和珍貴的文化資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國家“非遺體育文化”政策為依托,建設傳承主體培養體系,加大相關政府機構對非遺鞭桿的保護開發與政策支持力度。2021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頒布了《開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展)品征集工作的通知》,征集社會中的傳統非遺體育藏品,包括相關的資料、器械、套路、動作,以及活動所需的場地器材、圖片、音像、數碼資源等[19]。非遺鞭桿保護需把握此種實踐邏輯,利用時代契機,建設相應傳承人培養體系。首先,通過成立高校鞭桿俱樂部或邀請鞭桿發源地傳承人等形式,以體育院校學生與練習鞭桿套路的習武人士作為領導者來源。其次,在培養主體方面,建議在寒暑假時期設立專門的培訓班,招收城市或鄉村中的中小學學生前往特色小鎮參加夏令營或冬令營,學習鞭桿動作套路及文化。最后,各地政府制定“非遺鞭桿”保護發展體制,加大對非遺鞭桿的財政支持與政策引導,積極開展以“鞭桿”為特色的民族運動會,給非遺鞭桿提供一個良好的傳承平臺。
現代化進程中,信息化逐漸演變為非遺體育有效傳承與現代化發展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核心要點,非遺鞭桿要聯合多媒體做好宣傳傳播工作,積極構建“非遺體育互聯網+”與“體旅融合”協調發展格局,促進非遺鞭桿的生態傳承。《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的頒布[20],標志著我國以體育為特色的休閑小鎮建設正式啟動。《“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成為健康中國大背景下建設休閑體育小鎮的契機[21]。調查發現,目前山西省建成的特色小鎮共有12 個,大多為人文歷史類,以“非遺體育”為特色的體育休閑小鎮幾乎沒有。因此,應把握此機會,建設具有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非遺鞭桿休閑小鎮,并建立廣覆蓋、強效用的現代化宣傳體系。其次,建議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投放推廣,對目標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營銷[22]。
為有效傳承與發揚富有特色的“非遺鞭桿”,研究以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為地理依托,提出非遺鞭桿“嵌入式建設”和“落地式發展”雙管齊下的建設模式。如圖1所示,嵌入式發展包括女性防身、體育考試、健身養生、兒童培訓、旅游周邊5 個建設模塊。落地式發展包括育人、康養、娛樂、種植加工、鞭桿周邊5 個建設模塊。嵌入式建設具有投入小、成本低、可操作性強、風險較低的優點,落地式發展可持續性強、帶動性強、資源利用性好、可復制到各地,對推動中國式體育現代化進程具有獨特價值。

圖1 鞭桿現代化傳承路徑
非遺體育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式體育現代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非遺體育的繼承發展與能否成功實現中國式體育現代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未來除了文中所述的非遺鞭桿外,更要加強其他非遺在非遺體育現代化中的核心要素的挖掘,結合地方特點來傳承與發展先輩留下的體育文化與寶貴財富,為推進非遺體育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