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是內蒙古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關鍵舉措。本文立足內蒙古能源資源優勢和已經形成的產業基礎,突出問題導向,圍繞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資源,推動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全產業鏈發展新能源,建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高地;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強化新型能源體系支撐和保障;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 "新型能源體系
黨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這是我國能源發展的新提法和新論斷。根據新型能源體系的內涵、特點,立足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發展實際,著力構筑多能互補、多業并進、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能源產業格局,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對于內蒙古增強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保供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基礎條件
能源產業是碳排放的“大戶”,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根本,以此為基本背景,我們認為新型能源體系是以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為主、以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為輔、以促進能源發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為核心要義,以新型電力系統、現代儲能產業為重要支撐,有效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助力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有效兼顧各方利益的新一代能源體系。相比現代能源體系,新型能源體系具有能源結構新、系統形態新、產業體系新、治理體系新等“四新”特點。近年來,內蒙古聚焦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努力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方面具備良好基礎。
(一)能源供應保障進一步增強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能源生產總量約占全國的1/6,外輸能源占全國跨區能源輸送總量的1/3,在保障全國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23年全區煤炭產量12.2億噸,居全國第2位;完成國家電煤中長期合同任務9.45億噸,占全國任務總量的36%,居全國第1位,保障了29個省份的煤炭供應。全區發電量7566億千瓦時,其中外送電量3065千瓦時,連續19年領跑全國。
(二)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持續推進
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加強煤電“三改聯動”,煤電標準煤耗降低到306克/千瓦時。提升煤炭轉化增值水平,建成全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已建成投產煤制油、煤制氣項目的省區。2023年,年轉化煤炭超1億噸,全區煤制油產量110萬噸,煤制氣產量28億立方米,煤制氣產能達到42.6億立方米/年,挖煤賣煤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正在改變。
(三)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
緊抓快干新能源項目,大力推進沙戈荒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裝機已達到1.3億千瓦,提前一年實現超過火電裝機規模的目標,是全國首個新能源裝機突破1億千瓦的省區。新能源成為內蒙古能源結構調整的主力軍,內蒙古也成為全國最大新能源生產基地和消納利用地區,為內蒙古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奠定了基礎。
(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
內蒙古已建成蒙西電網“三橫四縱”、蒙東電網“六橫一縱”500千伏主干網架,對外形成特高壓、500千伏“點對網”、500千伏“網對網”外送通道協同發展格局,電力外送能力達到7200萬千瓦。在電源側加快推進電網智能化建設,推廣運用虛擬電廠技術;在負荷側改造提升負荷柔性,推動負荷適應大規模應用新能源的新特點,增強電網的靈活調節能力。
(五)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不斷壯大
堅持用新理念打造新能源全產業鏈,力爭在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推進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重點打造了4條風光氫儲產業鏈,建設了呼包鄂通4大裝備制造業基地。促進裝備配套發展,推動新能源開發企業與裝備制造業加強合作,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已經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聚焦新型儲能、氫能等前沿領域開展技術攻堅,推動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創新高地。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還存在一定困難
新能源存量項目和在建項目以保障性并網為主,對全網負荷增長和電網調節能力依賴較重。促進電網調峰、消納的實時電價、容量電價和輔助服務價格等機制尚未形成,鼓勵靈活調節能力建設和綠色電力消納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蒙西電網調度系統還是傳統的“源隨荷動”,電網智能化調度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加快建立“荷隨源動或源荷互動”的電力調度運行體系。儲能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對新能源消納支撐不足。
(二)現代煤化工鏈條短,綜合效益低
現代煤化工產業鏈延伸不足,以甲醇、合成氨、 煤制烯烴等上游大宗基礎化工產品為主,下游精細化、差異化、專用化的產品開發推進較慢,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產業布局分散,協同發展能力不足,企業之間各自為戰,聯動不夠,互補性不強,尚未形成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圈,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
(三)“風光氫儲車”產業鏈發展水平低,缺少高附加值的核心環節
產業鏈主要配套環節尚未完備,電池片、光伏玻璃、電解槽隔膜、逆變器、鋰電池模組等風光儲重要環節產能短缺。氫能產業尚未成鏈,斷點、短點問題突出。裝備制造企業多布局在低端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尚無企業落地,氫能和儲能裝備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上下游配套能力弱、本地化水平較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區內配套率不足20%,鋰電池、氫燃料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部件全部外購,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四)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較弱
創新投入不足,2023年,內蒙古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0.93%,與2.65%的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市場主體創新動力不強,資源型產業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技術創新活動,企業普遍認為自主創新投資高、風險大、周期長、收益小,導致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產業鏈與創新鏈緊密融合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技創新供給與需求“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亟待取得突破。
三、思路和舉措
(一)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資源,推動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積極構建煤炭清潔利用產業鏈,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優勢,推進煤炭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逐步優化煤炭使用結構,弱化煤炭燃料屬性,強化原料屬性,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一是全面提升火電清潔用煤水平,繼續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試點開展煤電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改造,建設清潔煤電基地。二是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鼓勵煤焦化工上下游企業整合重組,打造“煤—焦—化”“煤—焦—鋼/鐵”一體化競爭新優勢,推動煤炭與新能源、生物質能、綠氫等耦合,大力發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加快布局二氧化碳制甲醇、合成綠氨等示范項目,構建多能互補的低碳發展方式。三是推進現代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發展,建設現代煤化工近零碳排放項目,開發煤基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煤化工向下游高附加值化學品及新材料方向發展,實現從基礎原料煤到清潔燃料、再到煤基精細化學品及高端新材料于一體的產品梯次升級。
(二)全產業鏈發展新能源,建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高地
繼續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推動大型風光基地等場景項目建設,推動新能源倍增行動取得實質性進展,擴大新能源裝機規模。聚焦提高新能源發電量、用電量,推進新能源與其他產業耦合發展,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確保綠電“發得出、用得了”。一是大力發展綠氫、綠醇產業,實施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促進新能源、氫能與算力、化工、冶金等行業有機融合,建設綠色大數據中心,推動資源型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二是建設“零碳”園區,實施低碳工業園示范項目,通過自建分布式、新能源專線供電、綠色電力交易等方式,實現工業園區新增用電需求主要由新能源滿足。發展壯大新能源裝備產業,堅持建基地、育集群、延鏈條,促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集聚集約發展;培育鏈主企業,強化龍頭帶動,引進配套企業,打造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能源裝備制造全產業鏈。
(三)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強化新型能源體系的支撐和保障
新型電力系統以新能源為主體,貫通清潔能源供需各個環節,是增強能源體系靈活性、韌性與協調性的主要依托。目前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已經超過火電,亟待加快建成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智能友好、開放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一是實施堅強智能靈活電網建設行動,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不斷加強大電網與源網荷儲一體化、增量配電網、綠色微電網的互聯接入和雙向互動。加快建設蒙西電網內部主干網架,加強新能源配套電網工程建設,推動蒙西電網與華北主網網架異步聯網。二是實施電力綠色消費升級行動,優化整合電源、電網和負荷等資源要素,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用電模式。開展工業園區低碳、零碳園區試點,合理配置新能源,提高園區綠電比例。三是實施新型儲能推廣應用行動,實現儲能與新能源電源的深度融合。在調峰調頻困難或電壓調節能力不足的關鍵電網節點,優化布局新型儲能,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在供電能力不足的電網末端和偏遠地區,加快布局建設新型儲能,支撐分布式新能源開發利用;在工業、通信、金融、互聯網等供電可靠性要求高的用戶側,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提升用戶電力自平衡能力。
(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聚焦新型儲能等關鍵領域,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用科技手段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研發高精尖新材料,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加強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牢牢把握國家完善區域科技創新布局、強化央地協同聯動、支持內蒙古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的重大機遇,積極爭取在能源領域建設一批新的國家級平臺,力爭更多能源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落地內蒙古。二是著力突破新型能源體系關鍵技術,緊密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實施能源領域重大科技專項,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氫能、新型儲能、智能電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虛擬電廠等關鍵技術攻關和工程示范,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科技支撐體系。三是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完善能源科技研發和轉化應用機制,加快政策、資金、人才、平臺、項目等創新要素向“蒙科聚”等重大平臺集聚,促成科學家與企業家“握手”,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鄭丹.新戰略,交上油氣新答卷[J].中國石油石化,2024,(7):21-27.
[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實施意見[R].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
[3]康麗娜.追“新”逐“綠” 匯聚澎湃動能[N].內蒙古日報(漢),2024-10-07.
[4]徐青貴,王海利,高政南,王萌,吳明波,侯利永.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探索與展望[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3,(5):68-70.
[5]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10-17.
[6]于文龍,石濤,于水.“多能”融合 轉型蝶變 促能源保供韌性更“強”[N].中國改革報,2024-12-29 .
[7]呂建中.以綠色低碳為支撐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J].經濟導刊,2024,(1):68-70.
[8]吉莉,許曉嵐,康麗娜,高慧.“追風逐日”聚新能[N].內蒙古日報(漢),2024-12-07.
[9]吳浩,余健.多能互補強引擎[N].經濟日報,2024-11-18.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