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雨苗 胡瀟洋
1.海南大學黨委宣傳部,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相對于教育部及其他一些部委所屬的行業性高校而言,地方性高校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主辦,地方財政供養,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而設立的高等學校。從教育形式上而言,既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職(專科)學校;從辦學類型上而言,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多科性、單科性大學。地方性大學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和文化積淀,也形成一大批可以與部屬高校比肩的高水平大學,發揮了促進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先行者與排頭兵的重要作用,如蘇州大學、上海大學、深圳大學等。根據教育部2022 年3 月發布的《2021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共有高等院校3012 所,其中地方性大學占95%以上,是高等教育的主力軍。
辦學定位直接關系到地方性大學的生存發展的大局。地方性大學具有鮮明的區域和地方屬性的特征,基本形成以區域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區域地方的城市發展水平來決定著地方性大學的辦學類別、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全面、科學、合理、精準的辦學定位有助于引導學校準確規劃發展目標、把握學科發展方向、提升現代化辦學水平,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加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項任務[1]。地方性大學的辦學定位應圍繞著辦學類型、辦學層次、辦學特色三個方面靶向發力,不僅解決生存問題,更是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遵循。因此地方性大學在服務面向的定位上,應始終強調如何為促進地方區域經濟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把本地區、本省作為首選服務對象,努力成為地方人才培養聚集中心、科技創新示范中心、文化輻射發展中心、信息交流傳播中心[2]。
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規格是劃分我國高等院校辦學類型的重要理論基礎。鑒于此,可以將我國的高等院校劃分為以下的四種類型: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專(單)科性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大多數的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其學科建設較為系統全面,因此在辦學類型上可以將其界定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只有少數的地方性高校根據本校實際建設情況逐漸向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發展。而地方性大學雖然學科門類相對較為全面,但相比于部屬高校,其辦學條件、學生規模、科研實力等在整體上仍存在較大差距。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預算經費公布的50強高校中僅有兩所是地方性大學,即排在41 名的深圳大學(56.39 億元)和排在49 名廣州大學(49.33 億元),而超百億的部屬高校就有20 所。顯然,部屬高校及各地區間教育經費支出均存在著顯著差距,尤其是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其本身的優質教育資源相較于東部地區就較為匱乏,其依托于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的地方性高校在所能獲得的如重點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支持以及各類重點實驗室建設等的優質資源領域相較于部屬高校就更為缺乏。
根據辦學層次的不同可將我國的高校教育劃分為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專科教育三種類型。從辦學層次的這個維度來進行細分,有學者認為可將其分為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等五類大學。目前,我國尖端科研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研究型或教學研究型大學,因為在此類型的大學中,高度重視其本身學科建設發展以及研究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地方綜合性高水平大學,要主動對標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教學型大學的標準建設。但由于我國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相關因素影響,導致目前仍有一些省份沒有一所大學能夠達到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教學型大學的標準條件,其地方性高校在辦學層次設計上仍考慮以本科教育或本、專科教育為主體,結合學校原有特色進行辦學層次定位,高校的科研研究作用發揮不足。
高等院校辦學特色是一所大學鮮明個性以及優勢的具體化體現,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競爭其實是高校特色學科的建設。學科建設要找準方向,要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重點突出“地方性”和“應用性”,然而多數地方院校在學科建設問題上習慣于沿襲老牌高校的傳統學科模式,忽略獨創性,忽略自身在地方中的區位政策優勢。地方性大學可以辦出怎樣的特色?應該發展怎樣的特色?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必須將地方綜合性高校所在地的區域優勢和發展定位作為第一考慮要素。在充分論證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專業的基礎上建構符合自身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學科和專業,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實現特色人才的培養。地方性大學的辦學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地方特色”“本土特色”,應將地理區位和政策優勢轉變為學校發展重要資源;在特定的現實條件下,堅持突出自身的優勢和基礎,根據形勢、政策和市場變化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的布局,從而為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始終堅持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礎上。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校特色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構建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切實增強地方性大學服務地方的不可替代性和全面提升自身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高校中的競爭力。
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三個層次。在高等教育學位體系中,本科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和重要基礎,居于中心地位,人數也一直占高校學生總數的大多數。2021 年全國教育事業公布的數據中,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有在校生3496.13 萬人,在學研究生333.24 萬人(在學博士生50.95 萬人,在學碩士生282.29 萬人)。“本—碩—博”貫通的一體化培養模式已成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水平發展的重要方式。
“本—碩—博”一體化建設通常被定義為“本—碩—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即旨在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科建設要求,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即將“本—碩—博”三個培養階段合并成一個階段整體考慮,打破高年級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隔離,協同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研究能力的培養,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雙一流”學科建設與“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專業建設背景下,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等類型的高校,尤其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以及西安交通大學,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推行“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即在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選拔出學生,直接進入博士生階段的培養。它將本科生階段、研究生階段(碩博)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通過“本—碩—博”三個階段的連貫性和統籌性培養,制定統一、連貫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完善和優化了研究生教育層次,使人才知識結構更加精深,更體現了學科的深入性與交叉性,讓學生了解本學科領域更深入的知識結構以及交叉學科領域更寬廣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可以在進入專業學習最早階段就明確自身的學習發展目標,在博士生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論是從人才培養的規律上,還是從國家社會需求、學科可持續發展以及國際教育發展趨勢上,“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都已被認可,國內各高校也根據高校人才培養實際進行了因校制宜的培養模式改進。如北京理工大學自2009 年以來,不斷豐富了“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內涵,實現了在培養方案、教材體系、教學模式、國際化交流、科技創新、獎助體系、素質能力、信息管理工作等8 個領域的一體化[3];再如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所部屬或地方綜合性高校在積極探索以本校的某一優勢學科作為試點,積極推進該學科專業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即高校要在黨的領導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于頂層設計的統籌謀劃,實現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隊伍建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的合力協同一體化建設發展,培養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創新,要求高校在各層級的高質量改革要落地落細。僅以碩、博士學位授權的申報條件為例,根據2020 年9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2020 年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的通知》和《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2020)》等相關文件,對于碩、博士學位授權的要求至少包含了學科方向與特色、師資隊伍(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團隊)、人才培養(研究生招生與學位授予情況、課程與教學、省部級及以上教學成果獎)、科學研究(科研項目數及經費情況、省部級及以上代表性科研獎勵、成果轉化或應用)、培養環境與條件(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情況、學科點研究生培養的教學/ 科研支撐)等五大方面的條件。
因此,“本—碩—博”一體化建設不應當只局限于人才培養模式上去定義,而應當是立足于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目標出發,深層次、全面性、系統性地去剖析梳理其內在的價值理念和意義,且只有符合其基本條件要求才能獲得碩(博)士授權招生,以“本—碩—博”一體化建設為契機,倒逼學校各項綜合改革措施的落地,繼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本—碩—博”一體化建設有利于貫徹落實“雙一流”建設任務,有利于地方性大學特色化內涵式發展,有利于改進和完善學校內部治理體系,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地方性大學要牢固樹立“本—碩—博”一體化建設的發展理念,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路線方針,實現地方性高校的高水平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是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命題,聚焦落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將“本—碩—博”一體化建設作為落實怎樣培養人的重要舉措,協同學校各級各部門構建一套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貫通,提升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以制度集成創新為主線,將“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作為“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協同貫通,實現加強組織領導建設有力保障、部門有效協同聯動、各方育人資源聚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無縫銜接,學術大咖、領導干部、專任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關鍵少數”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二是壓實責任主體,成立校院兩級“本—碩—博”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將“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工作納入基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工作格局。
2022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中國的大學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對地方綜合性高校而言,就是要扎根地方辦大學,需要根據自身的地理歷史背景、資源結構狀況和地方區域經濟的需求,更加客觀務實地思考和制定學校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布局,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性高校實現自身高水平發展的核心保障之一就是要實現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如貴州大學提出“扎根黔地,為黨育人”、西藏大學提出“扎根雪域高原,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等等。換言之,實現高等教育特色化內涵式發展,地方高校必須有敏銳的時代意識和責任擔當,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自身調整和優化發展觀念的切入點,打造新的辦學特色和培育優勢學科,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助推“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一是凝練學科特色,要堅持內外因并舉的原則,對內,“本—碩—博”一體化改革過程中要以學校的優勢學科傳統為依據,優先選擇具有堅實研究基礎的優勢學科作為改革的試點;對外,在“本—碩—博”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需求為依據,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需求,服務于地區經濟發展與社區需要,在人才培養結構和能力體系規劃等方面形成重點突破,進而促進自身辦學品牌的形成,促進高水平發展。[4]二是高位嫁接,要以服務地方發展為出發點,加強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加強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加強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推進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為高校“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保障,要充分匯聚利用資源,積極謀劃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建設大平臺,以平臺建設助力地方性高校的高水平發展。如貴州大學,以自身的喀斯特地質資源為依托,建立了喀斯特地質資源與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海大學則是立足于自身的農牧業的發展,省部共建了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是引育并舉,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博士點建設的師資隊伍基本要求,凝練優勢學科特色,聚焦優勢特色學科加強團隊建設,特別是要圍繞地域需要發展加強人才引進,對標教育部長江學者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等國家級創新團隊的要求組建團隊、引育人才,提升地方性高校的辦學水平。四是不斷完善辦學條件,對標建設博士點的基本辦學條件為基本要求,加大實驗室、教室、校舍等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逐步提升學校的辦學條件,為“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基礎的物理條件。
統籌謀劃學科、專業和課程三者一體化建設協同發展的實施路徑。沒有學科,專業無所依托;沒有專業,學科的價值則無法得以體現;沒有課程,人才培養的路徑沒有載體。“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應堅持以學科為核心、專業為根本、課程為媒介,學科服務專業和課程,專業和課程促進學科水平發展,結合自身辦學類型、歷史階段、層次特色、區位優勢等因素,以學科、專業和課程為具體抓手,通過優化調整學科結構布局,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教師科學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大幅提升,實現學科建設的發展水平和成果支撐專業發展和特色課程體系構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依據學科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定課程與課程體系,推進學科、專業和課程的貫通性,著力實現學科發展成果反哺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教育;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質量,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本碩博選拔和聯動培養的體制機制,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水平的考察和培育,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選拔與淘汰退出機制,把素質全面并真正具有科研潛力的學生選拔出來非常關鍵。[5]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對“本—碩—博”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規范管理,建立規范的培養機制,依據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來制定,結合單位優勢和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實現規范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6]三是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研究生招生計劃是由國家下達并嚴格控制的,要有充裕的保送研究生指標才能將“本—碩—博”一體化發展落實到位,許多地方性學校因為受到免試推薦名額的限制,一直無法大力推進這項戰略的發展,建議有傾斜性的政策,增加地方綜合性高校的碩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提升地方性高校辦學質量。
綜上所述,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必然離不開地方性大學的發展,加快推進地方性大學的高質量發展是打破高等教育不均衡困局的關鍵所在,而加快推進本碩博一體化建設就是實現地方性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