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梓 孫漢杰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507
在高校持續擴招的大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同質化傾向明顯,教育結構存在矛盾,培養出的人才空有一身本領,卻與企業發展所需實際人才需求不符[1]。就高等教育體系而言,我國高等教育體系規模龐大,而就旅游產業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現階段旅游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如果旅游管理專業缺乏實踐教學能力,那么日益增長的旅游專業人才需求就難以滿足,進而影響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因此,對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而言,需要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出與旅游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價值的實現提供保障。
為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2015 年10 月,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與企業、產業的人才訴求緊密結合,應具備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在人才培養上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對學生的創業能力、實踐技能加強培養[3]。但從諸多高校對指導意見的落實情況來看,雖然在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很多時候這些要求停留在紙面、流于形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認真落實,在教育模式上,仍然沿用傳統學科式的教學,教學中仍然重視理論,大量課時用于理論學習,而留給實踐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同時,在就業創業教育能力上,旅游管理專業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創業的意識缺乏,這與旅游管理實踐教學的應用性特征明顯不符。
現階段,雖然諸多高等院校也認識到了旅游管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具體課程體系建設中,卻沒有體現出來。比如,雖然高校設置有實踐教學課程,但校內實訓室、配套教育設施卻極為缺乏,這就使本應在實訓室或借助教育設施完成的實踐課程,又回到課堂中進行理論學習,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從校外實習來看,很多高校并沒有穩定的合作企業,學生需要進行校外實習的課程很多時候難以實現;或與學校合作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只能針對某些單一的內容進行崗位實習,無法全面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4]。此外,也有部分高校完全沒有校外實習的安排,或由學生自行實習,就會出現學生瞞報實習、到非旅游企業實習等問題,學生的旅游專業實踐技能、校外實踐經驗都難以培養與提升。
雖然很多高等院校在旅游管理專業上,也逐漸開始重視實踐教育,制定相應的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但在具體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向轉變時,需要從學科式教學向技能式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有些高等院校偏重于學生的技能訓練,忽視了其他能力的培養與鍛煉[5]。總之,就是在實踐教學中,僅重視學生旅游服務、旅游經營等方面的專業技能進行培養,反而忽視了學生自身能力的鍛煉,其中也包含對理論知識的忽略。這種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從以往的“重理論、輕實踐”轉向了“重實踐、輕理論”的極端,學生雖然在面對具體工作崗位時,能迅速適應新崗位,但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比較缺乏的問題,并不利于自身長遠發展。而在目前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學生能否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對其職業發展及未來發展都有決定性作用。所以,旅游管理專業在實踐教學中,應該兼顧實踐與理論,保持二者處于均衡發展的態勢。
不管是從教學形式上,還是教學內容上,很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在教學方法上,都比較單一。盡管隨著實踐教學的開展,很多課程放在了實訓室進行教學,但從教學內容上來看,與課堂教學區別不大,教師在實訓教學中仍然采用示范、講解的教學方法,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新穎教學方式并不常見。特別是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有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但此類技術在旅游管理實踐教學中應用并不多,或其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學生在上課時也僅僅處于換了上課地點、黑板變為PPT 而已,應用的教育教學效果并沒有實現。同時,實踐教學缺乏互動性、組織性的問題也是困擾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主要問題,這種情形下,學生的主體作用依然無法體現出來[6]。
對于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很多高校在教學資源配置方面本身投入有限,并且教學資源在實際教學中的利用率比較低。在當前旅游管理專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育技術、實訓設備的投入極為有限,與專業發展對實踐教學所提出的新要求完全不能滿足。資源投入不足的問題,導致實踐教學效果往往只能體現在少部分學生中,而無法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提升。從實訓設備利用來看,雖然教學資源已經投入,但這些教學資源很多時候停留在“申請”階段,能到達“利用”階段的教學資源很少。在課時方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課時本身就比較少,加之部分高校與周邊高校沒有建立起資源共享機制,致使諸多旅行社、導游等實訓資源利用率非常低,資源浪費問題突出[7]。
旅游管理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專業之一,該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在旅游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及高等教育向應用型轉變的背景下,就需要通過教育體系的改革,促使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模式進行轉變。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學生畢業后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工作人數僅40%左右,剩下的60%的學生轉向了教育機構、餐飲娛樂、金融投資、地產銷售等其他領域。而在薪資方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的薪資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專業平均水平,且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資漲幅也比較大[8]。可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就業前景仍然比較良好。由此可知,產教融合背景下,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旅游管理專業的持續發展動力也會增強。
產教融合背景下,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目標,所以高校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對人才培養目標積極調整,從以往理論型人才向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轉變,同時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因此,作為旅游管理專業而言,需要從專業理念、實踐教學體系、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及內容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將“應用型”的特點融入改革全過程中,在實踐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重點進行培養,做到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相符,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
以實用性為準則,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新進行規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在實踐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練習,使其崗位適應能力得到加強。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對傳統學科式的教學模式要完全進行顛覆,借助工學結合,在實踐教學中對旅游管理各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流程進行融合,將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對自身實踐能力進行鍛煉與提升,也能提升旅游管理專業事件教學水平。此外,將校外企業的優質資源引入校內,通過校企合作方式,了解旅游產業所需的一線人才類型,這樣高校在實訓教學環境設置、實訓教材制定時,才能有的放矢,為企業培養出所需的人才。同時,高校也要與周邊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實踐教學資源共享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強旅游管理實踐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其次,高校自身也應該重視自己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如可與當地知名旅游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專業化人才,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也方便學生的實習與實訓,建立實訓實習統一、校內校外一致的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內容是否合理,對教學成果能否實現有直接決定作用。產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應該均衡技能與能力的培養,扭轉輕能力、重技能的問題,具體教學內容設置時,以實際工作所需人才的能力為基礎,重新構建課程理論知識體系,側重旅游經營、服務及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比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畢業設計,只有在教育內容上進行拓展,讓學生在真實的旅游管理案例中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重構知識、能力與技能之間的關系,重建實踐教學內容。同時,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也要作為實踐教學內容拓展的主要方向,確保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學生憑借自身的素質和創造性能力,獲取更多就業選擇與就業機會,并在實際工作中善于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通過各種類型的教學方法的應用,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對旅游管理實踐教學知識進行學習。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智慧課堂,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豐富課堂教學活力。比如為讓學生碎片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高校可開發在線課程,并免費提供給學生;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智慧課堂,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選擇。從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向新穎的教學模式,也需要將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更多更豐富的教學方法引入到課堂中。此外,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學的引導者也不再局限于教師,比如可以邀請企業負責人,在學生實踐過程中負責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讓學生的實踐更貼近真實的工作,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國家也大力倡導社會資本的參與,其優勢在于社會資本在資源稟賦上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對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和專業化服務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高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在發展中也迎來了諸多機遇,作為高校來說要善于抓住機遇,在對校內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將社會資本引入,對校園資源進行開發與建設,并對社會資源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促使旅游管理專業與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一致,推動政府、企業、學校等主體的深入合作,對產教融合更具有實效性。
傳統教學理念側重于理論教學,而產教融合教育理念則是對學科式的教學理念的顛覆,也是現在乃至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對于旅游管理實踐教學而言,受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思維慣性與教學邏輯的影響,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應用性不足的問題,并且也缺乏完善的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又走向了“重技能、輕理論”的極端,加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配置的不足或不合理,導致當前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水平并不高。因此,基于產教融合的理念,各高校要突出教學的實踐性,必須注重從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等方面加以創新,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將社會資本引入到實踐教學中,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實踐教學的水平,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