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軍 陳 陳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產教融合是指高職院校結合自身辦學的特點,結合社會產業的需求,針對性開展專業人才培養,以促進學校人才質量培養,更好地服務社會產業,提升科研能力的一種辦學模式,使得教育和產業緊密結合,使學校專業培養具有更高的前瞻性和社會性,以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化產教融合,可以更好地拓寬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渠道,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產業發展的共同進步。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不僅是國家的教育政策,也是未來職業教育為更好地培養社會專業技能型人才,進行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產業學院是以提升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產業能力為宗旨,整合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地方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的資源,建立以人才培養為主,兼有學生創新創業、技術創新、科技服務、繼續教育等多主體、多功能深度融合的新型辦學實體[1]。高職院校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與專業辦學特色開展產業學院建設,可以進一步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擴大高校的辦學規模和招生人數,尤其是高職教育的發展,得益于“擴招百萬”政策,高職(??疲┮幠Q该蛿U張。但是教育擴張的同時,也帶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專業市場契合度低下、人才供求不平衡等多種弊端。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完善與升級,專業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國家教育部門也不斷強調在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充分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的人才應更好地貼近企業和市場。而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建設更加深化了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進了國家在職業教育上的改革和發展。首先,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推進了職業教育市場化進程。產業學院在辦學特點上,主要由業內企業和學校共建,并且企業在學院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具有一定的主導地位,企業可以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來進行學院的建設和管理,不受普通二級學院管理機制的影響。其次,企業可以直接參與學院的教學過程,針對企業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培養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緊貼市場所需進行專業實踐教學。通過產業學院,不僅可以使市場元素體現在教學管理和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與合作,進一步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
產業學院是由高校、企業、政府、研究院等多方面參與、共同建設和管理的獨立性教育機構。首先,在對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規劃時,企業可以更好地結合自身的需求和發展趨勢直接進行參與和決策,突出了企業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地位,提高了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讓教育和產業緊密聯系。其次,產業學院的建設融合了多元化力量,加深了資源整合和共享的程度,提高了各方力量的內在聯系與合作,強化了企業、高校、政府間的融合度。高??沙浞掷闷髽I的資源和條件進行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企業也可以利用學校資源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利用產業學院培養企業人才,進行反哺式教學。因此產業學院的建設必然是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方式。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掌握專業技能的一線專業技能型人才,通過產業學院的建設,實現融合育人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也可以促進學校的專業建設和發展。首先,產業學院的建設就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將企業的育人思維和方法注入職業教育的普通教學和人才培養中,完善職業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企業將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引進課堂,將教學內容注入實際工作中,將教學任務轉換為生產任務。其次,產業學院建設提升了高校師資力量和職業教學實踐教學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企業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實施理論與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將一線技術和技能引進課堂,極大提高了職業教學實踐教學能力。通過“互相參與”的方式增強了產業學院師資力量,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了學院實踐教學能力,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保障。
混合共建的產業學院是指由高校、企業、政府、研究院等多方面參與,根據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高校主動對接政府和企業,聯手建設和管理的產業學院,內設的專業主要是當地主流發展的產業。這一類的產業學院最大的特點就是立足于當地的產業,根據當地的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開設相應的專業,在后期的發展中,也會根據當地產業布局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以滿足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通過這一類產業學院的建設,可以更好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使當地企業不斷擴充專業技能人才,也可以吸引優秀畢業生留在當地企業,擴大當地特色產業規模,實現三方共贏的效果。
校企合作式的二級產業學院主要由學校和企業進行共建,一般作為學校內一個獨立的二級學院,并且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進行建設和管理,其辦學地點可以在學校,師資力量主要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目前在高職院校中的大部分產業學院都屬于此種模式。在高職院校中,針對學校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學校會積極與企業進行結對,而企業為了自身發展和人才需求,也會主動與學校進行對接,在此基礎上,雙方會針對部分專業進行共建,成立具有企業特色的二級產業學院。學校可以通過二級產業學院的建設和企業的資源提升專業建設的層次,拉近學校和企業的距離,企業也可以通過學校的資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且優化自身的人才結構,持續不斷擴充自身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企業社會競爭力。
對口專業化的產業學院模式主要是針對二級學院的特色專業,由二級學院主動對接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共建的產業學院,其地位相當于學校的三級學院。二級學院為了深入高水平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主動與行業內高水平企業開展合作,實現專業共建、課程共享、師資共培和人才共育。學院和企業共建專業實踐基地,借力行業龍頭企業在教育行業的資源優勢,按照“三入”(讓真實的項目進入課堂,讓真實的技能嵌入課程,讓真實的技術融入課本)要求推動“三化”(“場景化、標準化和案例化”)資源建設,并且推薦學院教師參加企業的業務培訓,將培訓內容服務課堂,使自身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緊跟產業發展的腳步。
企業基地化的產業學院是指學校和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并且產業學院的地點設置在企業內,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管理建設的產業學院。這類產業學院最大的特點是既可以作為企業的生產基地,也可以作為學校的實踐教學和科研基地。學生可以進入一線生產線進行學習或頂崗實習,直接由企業專業技術骨干進行實踐技能的授課,實現精準育人。同時學校也可以此產業學院為契機,與企業所在工業園區內的其他企業開展合作與交流,深入推進校企合作,聯合推進多產業學院的建設。
目前,國家一直在倡導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但是對于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管理而言,并未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來進行指導,導致目前各高職院校在產業學院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上都是靠不斷摸索來進行,因此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應積極發揮作用,引領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第一,國家須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產業學院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和利益分配等問題。如在產業學院的管理中,明確產業學院的性質和法人地位,確定管理主體地位;在運行過程中,明確產業學院融資制度和稅費政策等,制定詳細的利益分配規則。第二,在推進產教融合的進程中,政府部門也應加大對產業學院建設的扶持力度,降低企業和學校的建設成本,提供相應的政策資金,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與高校進行產業學院的共建,不斷推出相應的激勵政策,推動產業學院高效率發展。第三,政府應大力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的建設與成長,以當地產業的發展引發對產業人才的需求,從而推動產業學院的建設,利用產業學院的輸出人才來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從而提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第四,努力構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及時發布企業和學校以及各行業的需求,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
高職院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和輸出方,承擔著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都將深深影響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產業學院發展,用一線的教師和一線的技術以及一線的方式來培養產業需求的人才。學校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針對性開展人才培養,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不斷調整學校治理方式和模式,注重職業教育中實踐技能的培養,開展企業學徒制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勞動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以更好地滿足當下產業、企業的人才需求。
高職院校應立足于學校的層次和水平,找準自身定位,明確面向的產業和服務區域,構建科學的系統化教育體系,搭建產業學院的基礎框架。對于層次性較高、教育實力強的職業院??梢悦嫦驀业漠a業結構,建設較高水準的產業學院,以推動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而教育實力較為薄弱的高職院校可以面向地方產業,致力于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積極推動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強化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使得教育和產業緊密結合。并且根據產業的不斷變化和升級,及時調整產業學院的專業建設,持續推動高職產業學院的教育供給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高度融合、無縫對接,實現產業學院教育職能的“不可替代性”[2]。
師資水平嚴重影響著產業學院的建設與發展成效,產業學院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教育平臺,需要有一支專業技能強、教學能力高、科研學術水平尖的教師團隊。在產業學院師資團隊的建設中,需注重教師的科研、教學、實踐的全方位發展,打造出“雙師”型教師團隊。首先,學??梢赃x派教師作為訪問工程師進入企業,參與企業的運營、生產與研發,也可以通過引進的方式讓企業的技能大師和工匠進入學校參與產業學院的專業授課,學校和企業共同實現師資力量的培育,以此提升產業學院教師團隊的戰斗力[3]。其次,加強與企業的課程共建和課程資源共享,打造具有企業特色的專業課程。依托企業的發展需求,制定并實施校企聯合審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校企的專業共建。企業和學校根據專業標準,雙方共同建立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并且可以針對具體的專業需求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并且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積極開展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協助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技術升級,提高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積極性,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