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賢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1
2022 年8 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世界職教大會的發言中指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模式將成為今后職業教育的主流理念。創新創業教育對國家產業的影響主要在人才輸送方面,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關鍵任務就是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為地方經濟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使這些人才能在一定區域內流轉和溢出,從而促進產業知識的融合,推動現有技術生產力提升,逐漸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本文依據TIPS 理論,倡導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堅持教學改革,突破傳統課堂模式,構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雨林”,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產業結構改革。
TIPS,是英文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的縮寫,其直接翻譯的意思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該理論是由蘇聯發明家和教育家阿奇舒勒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大量的創新案例總結而成,該理論以問題為導向,將原本復雜、繁瑣的事情進行多元化整合,重新梳理排序,進而創造出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以更好地實現發明創新。
首先,TIPS 理論融入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讓學生根據一定的科學規律,逐步使學生形成TIPS 思維,讓學生將創新變成一種思想武器,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高創新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方法應用能力,為學生創新發明提供一定的標準解法。
其次,TIPS 理論作為一種高效率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在科學性與創新性方面表現非常顯著,高校教師借助該理論可以提高自身的創新和科研能力。如對項目的解題思路、研發過程、實驗方案等進行創新;對所教課程的教學形式、方法進行創新;教師利用理論中創新思維方法優化教學技能,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從而進一步達到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學水平。
最后,創新創業教育引入TIPS 理論的創新思維方法等理念,可進一步優化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升掌握運用創新方法能力為導向,為學生發明創造創新訓練奠定理論基礎。使學校通過高校的培養,能具備較高的創業素質和創新能力,更好地為國家產業結構改革輸送人才。
政府部門應積極發揮統籌規劃作用,鼓勵多方面參與學習TIPS 理論學習,制定各種機制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門開展TIPS 理論的學習與推廣工作,同時鼓勵這些單位之間進行協作配合,共同落實TIPS 理論應用,一起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例如要求高校通過教學課程體系、舉辦講座、競賽等活動提升學生對科學創新方法的關注度;引導科研院所承擔了大量的科技項目研究與創新活動的平臺,通過培訓科研院所研發人員,提高TIPS 理論的推廣應用范圍;鼓勵企業通過實踐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應用TIPS 理論開展技術創新活動,解決技術問題。[1]
TIPS 理論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理論,要應用該理論來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首先必須打造一支掌握該理論應用的專業師資隊伍。由于該理論在我國的應用還不廣泛,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很容易遇到人才瓶頸,所以只有采用培養引領的原則,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和訓練,培養出一批該理論的推廣應用人才。同時,TIPS 理論的推廣應用要進行試點先行,在高校二級學院或者創新創業社團等部門進行實踐,以此來驗證該理論應用的效果,更好地塑造典型案例來將該理論的核心內容、管理模式以及方法等方面進行持續推廣和創新,達到持續優化和創新的效果。
運用TIPS 理論來指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需要軟、硬環境的有機結合。軟環境主要體現在思想和學習方面,如高職院校加強對該理論創新思維、科學方法及創新工具的宣傳普及,將TIPS 理論潛移默化融合到學生的思想,加強他們對該理論學習的積極性;硬環境主要體現在行動和實踐方面,如TIPS 理論專題講座及課程學習,舉行TIPS 理論創新大賽,建立TIPS 理論培訓基地。只有軟硬環境有機結合,同時發揮作用,才能有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TIPS 理論指出創新者要具有多維度的思維的能力,能突破自身固有的立場或原則,集多維角度一起,形成多功能于一體的思維模式。以筆者工作的高職院校為例,具體的措施如下:
1.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感
創新課程教學形式,結合體驗式教學方法,即“理論講解—任務分組—組間互評—作品分享”的教學過程。如前10 個課時安排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內容包括TIPS 理論基本概念、創新原理、40 個發明原理等;后面的課時中教師針對講授的知識進行任務分組布置,完成任務過程中考查學生的情況為創新創業大賽做基礎;學生完成任務后,小組之間相互評價,并作為該課程的考核結果,提升學生競爭意識;最后進行作品或者任務作品的展示,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2.加強課程教育的多方參與性
2019 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五至十年內職業教育將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因此,由企業參與的創業課程,能使高職院校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創業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的要求。
TIPS 理論本身來源于科技知識與成果,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新的科技知識和技術成果不斷涌現,這就表明TIPS 理論自身就需要不斷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此外結合當前的科技發展規律不斷改進創新模型和方式,才能趕上現代自主創新的步伐。
1.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
從企業引進優秀人才作為兼職老師,讓學生能提早獲取企業的前沿信息。同時可以在專業課的實訓階段加入虛擬仿真課程的比例,讓創新創業的意識提早融合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2]此外,高職院校應該鼓勵學習TIPS 理論的老師加強企業實踐,將該理論服務于企業的創新,解決企業技術、生產、管理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
2.加強朋輩教育
高職院校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做好各方面的資源整合,如邀請優秀校友、畢業生做創新創業案例分享,突出正能量的朋輩教育,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持續進行,也有激發畢業學生感恩母校之情,并能有效體現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教學水平。同時,也能積極引導學生挖掘創新創業的優點,抓住創業的機會去實踐探索。
3.重視氛圍渲染
高校培訓一批TIPS 理論學習應用的教師,在校營造TIPS 理論學習氛圍,如在創新社團、創業講座等平臺活動上進行宣傳和引導;舉行TIPS理論教學技能大賽;設立TIPS 理論專題學習小程序;舉辦TIPS 理論創新運用成果展示會等,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加強學生對該理論的融合和認識,以更好地使該理論能驅動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基地,其考核評價機制也應該多元化進行,從多方面來考查評價學生,使評價結果更全面、客觀并更具說服力。
1.使用“雙導師”制多元化考核
對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將學生的實踐活動納入考評機制,引進行業專家進行對學生的考核,形成“雙導師”制來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估;或者高校將考證結果納入學生評價機制,課程融通,以考證結果來體現學生評價結果,加強學生學習創新的動力。
2.創新計算機輔助功能
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適合特定領域、滿足特殊用途的系列化TIPS 軟件系統。例如,面向評價考核領域,開發出專用的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TIPS 軟件系統。將體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必要因素納入考核體系,有計算機軟件進行測評,最終給出一個分數作為參考。
3.優化獎勵機制
將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或者比賽的結果納入學生的獎勵機制中,如:校園跳蚤市場的收入情況、參加創新創業講座學習情況、發明專利及參加比賽情況等作為激勵機制,設置一定比例的專項獎學金名額或榮譽獎項,鼓勵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潛力。
根據高職生生源的特點,將TIPS 理論的創新方法細分落實到日常教育,創新問題解法思路,分類分層構建能力提升體系。
1.分類強化
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切入點,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將創新創業能力細化為各個指標。即結合高職學生成長特點與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總結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方向、定位,在高職階段能夠對學生進行系統培養與鍛煉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三方面的梳理:即專業基礎能力、專業發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專業基礎能力包括: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專業發展能力包括: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社會適應能力包括: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
2.分層教育
以各個年級的學生特點為切入點,制定相應的指標,融合到體系構建中。即大一注重第二課堂創新創業能力活動的參與,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大二結合專業課堂進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拓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廣度;大三利用頂崗實習對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實踐,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創新創業能力。
1.政府做好“搭臺”工作
政府是實現校企合作共贏的“中間人”,更是連接校企合作的橋梁,政府加大產業制度的宏觀調控,完善并落實相關政策制度,并提供相應的資金撥款支持,將大大加快產教融合雙向對接的步伐。如建立減稅獎勵制度來鼓勵企業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實踐基地的政策、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政策、為高校提供產學研成果孵化的政策等,這些政策的落實不僅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更是為助推產業結構改革建立了有力的保障。[3]
2.企業突出育人主體地位
以現代學徒制為方法,體現企業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主體地位。加強校企深度合作,讓學生“學徒”的身份主體化。[4]如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邀請校企合作企業、行業協會專家等進行多元主體參與,合作開發課程內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編寫教材,體現“校中廠”“廠中校”的特色,及時將前沿科學技術不斷納入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3.校企共贏實現“唱戲”
以校企共贏為目標,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建立校企長效合作機制。企業基于行業發展趨勢,更好地表達人才需求意愿,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形成人才需求的有機對接。[5]學校利用企業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服務,在夯實理論的同時,提升其實踐能力,以更好地發現問題,從而提升自身創新思維。此外,學校專家也能從企業實際的技術難題入手,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激發自己創新的動力,以更好地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推動產業升級創新。在此機制下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環,真正實現校企共贏的目標。
產業結構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正是實現產業結構改革的重要基礎。隨著創業時代的到來,高職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不僅體現了高校育人的責任感,更是自身發展的需求。TIPS 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方面,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壓力。該理論的運用對于學校來說在系統地開拓學生創新思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豐富學校的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學改革也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