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波 黃 海 孫曉生
膽囊炎屬于目前臨床中十分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依據起病緩急可分為急性膽囊炎以及慢性膽囊炎兩大類[1]。慢性膽囊炎為膽囊持續、反復發作的炎癥反應所致,以膽囊萎縮、囊壁增厚為主要病理表現,超過90%的患者存在膽囊結石且隨著病程時間的延長,膽囊功能以及生存質量均隨之下降[2]。以往臨床針對慢性膽囊炎的治療多以西醫為主,短期療效理想但遠期效果欠佳,停藥后存在著較高的復發風險[3]。孫曉生教授為廣州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東省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學術思想上師承梁劍波教授,臨床經驗豐富,尤擅冶消化道疾病、代謝與內分泌等疾病。孫曉生教授認為慢性膽囊炎的發生與肝的疏泄功能障礙、膽腑氣機通降有關,宜采取疏理肝膽、和降通腑的治療原則[4]。自擬利膽1號方為自擬利膽1號方為孫曉生教授根據慢性膽囊炎中醫病機,結合典籍經典方劑與臨床經驗,最終總結而成,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為該方劑的推廣使用積累臨床經驗,對此展開對照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廣東省肇慶市中醫院內科病區2020年7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8例慢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54例。對照組中男38例、女16例;年齡38~64歲,平均(54.68±5.5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5年;膽囊結石:有48例、無6例;膽囊壁厚度2.6~4.6 mm,平均(3.60±1.00)mm。觀察組中男35例、女19例;年齡36~66歲,平均(54.74±5.63)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3.5年;膽囊結石:有50例、無4例;膽囊壁厚度2.4~4.5 mm,平均(3.57±1.03)mm。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西醫的診斷符合《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8年)》[5]、中醫診斷符合《膽囊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且辨證分型為肝膽濕熱型;②認知功能良好,能夠配合臨床治療;③無肝腎功能衰竭;④如實知曉該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
1.3 排除標準①復治的慢性膽囊炎患者;②具有手術指征者;③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研究開始前1個月內接受過抗炎、利膽等治療者;⑤合并其他膽囊疾病或消化系統疾病者;⑥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者。
1.4 方法2組均連續治療4周。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方案如下: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揚州一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32)口服,2片/次、3次/d。甲硝唑片(上海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1021492)口服,0.6 g/次、3次/d。觀察組加用孫曉生教授自擬利膽1號方治療,組方:柴胡、黃芩、茯苓各20 g,茵陳、梔子、蒲公英、大黃、枳殼、郁金、竹茹、薏苡仁各15 g,紅花、地龍、川楝子、白芍、姜半夏、木香、虎杖、金錢草、丹參、生姜各10 g,炙甘草6 g。水煎成劑并取汁500 ml,分早晚各1次溫服。
1.5 觀察指標選取中醫癥狀積分(胸脅脹痛、心下痞滿、納差)、肝膽功能指標(谷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總膽汁酸、總膽固醇)、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炎性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皮疹、腹瀉/腹痛)發生率為觀察指標。中醫癥狀積分、肝膽功能指標、免疫指標、炎性細胞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測定。不良反應發生率于治療4周后統計。
1.6 療效判定標準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的慢性膽囊炎癥狀分級量表,其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右上腹疼痛、右上腹觸診壓痛、上腹部脹滿感、大便性狀及次數等方面,以0、2、4、6分表示上述癥狀的嚴重程度,即無癥狀、輕度、中度和重度;分值越高代表著癥狀越嚴重。②肝膽功能、免疫指標、炎性細胞因子: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離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利用邁瑞醫療生產的BS-360E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2.1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低于比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肝膽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谷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總膽汁酸及總膽固醇指標均較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治療后肝功能及膽汁排泄功能均有所好轉,觀察組好轉程度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肝膽功能指標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經治療,2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指標均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指標改善更為顯著,P<0.05。提示膽囊炎癥病變或感染情況較前好轉,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2.4 2組患者炎性細胞因子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介素-6指標均較前下降,P<0.05;觀察組炎性細胞因子下降更為顯著,P<0.05。提示炎性反應或膽囊感染情況得以控制,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2組患者炎性細胞因子比較 (例,
2.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慢性膽囊炎為急性膽囊炎、亞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或膽囊結石長期存在所致的病癥類型,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膽囊功能異常且伴有多種不適癥狀,給其正常工作生活均帶來嚴重不利影響,生存質量較低[8,9]。中國是全球范圍內膽囊疾病高發國家之一,且步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群體因機體器官功能處于不斷衰退狀態而成為慢性病的主要發病人群,這勢必會導致慢性膽囊炎發病率呈現出進一步上升態勢,使其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公共衛生問題。
西醫指出,慢性膽囊炎的發生與細菌感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同時膽固醇代謝障礙可使膽囊組織持續受到不良刺激而出現增生肥厚現象,病情具有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的特點[10]。以往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包括合理膳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利膽、解痙鎮痛、促消化、抗感染等,當治療效果欠佳時可采取外科手術治療[11]。然而,外科手術對患者機體帶來的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西醫保守治療僅能治標、不能治本,在停藥后容易再次復發,使其長期療效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越發難以滿足治療所需。
近些年中醫迎來了復興的有利時機,其所秉承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思想和原則引起了全球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在臨床工作中亦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果。在膽囊疾病治療工作中,中醫可以充分發揮多層次、多靶點的優勢,與西醫治療優勢互補,通過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其臨床療效[12]。孫曉生教授認為慢性膽囊炎歸屬于中醫“膽脹、脅痛”范疇,其病位在膽,且與肝、胃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13]。膽汁為“肝之余氣”,在人體內的代謝嚴重依賴肝臟的“疏泄”功能[14]。當憂思過度、暴躁易怒、濕熱內蘊等因素相互作用時將會導致瘀血阻絡并影響肝臟正常的“疏泄”功能,膽腑氣機通降失常而致病。盡管慢性膽囊炎的證型眾多,包括肝胃氣滯型、肝胃郁熱型、肝膽濕熱型、肝陰不足型,但以上證型的病因病機相一致,故在治療上均是以疏理肝膽、和降通腑為基本原則。本研究在梳理慢性膽囊炎患者資料后發現,肝膽濕熱型為其主要證型,此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亦較為常見,故選取該證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能夠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地區的臨床治療提供幫助。結果發現,與單純接受西醫治療的對照組相比,以孫曉生教授自擬的利膽1號方治療的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胸脅脹痛、心下痞滿、納差)、肝膽功能指標(谷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總膽汁酸、總膽固醇)、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炎性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均處于更低水平,表明自擬利膽1號方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療效。2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皮疹發生率、腹瀉/腹痛發生率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自擬利膽1號方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總結原因如下:本研究所用的自擬利膽1號方由柴胡、黃芩、茵陳、梔子、虎杖、蒲公英、金錢草、大黃、紅花、地龍、枳殼、郁金、川楝子、白芍、姜半夏、木香、生姜、竹茹、丹參、茯苓、炙甘草、薏苡仁組成,其中柴胡、川楝子、枳殼等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對于恢復和促進肝臟疏泄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白芍具有養血活血之功效;大黃則能夠通腑利膽;虎杖、金錢草、郁金、茵陳等亦能夠疏肝利膽、清熱排石,無論是慢性膽囊炎患者是否為膽囊結石所致,均可發揮出良好的治療功效。除此之外,柴胡與黃芩聯合應用還可以起到解熱、抗炎的功效;白芍與甘草配伍使用可以緩急止痛,消除患者機體存在的不適癥狀;姜半夏與生姜配伍使用能夠和胃降逆、化解嘔逆;黃芩、梔子、虎杖、金錢草等配伍使用可以進一步強化利濕效果。以上諸藥合用可以充分發揮出疏理肝膽、和降通腑的作用?,F代研究亦表明,柴胡包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柴胡皂苷含量較高且具有抗炎、調節膽固醇、逆轉肝纖維化、利膽等多種功效。黃芩則能夠降低全身及局部臟器組織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并且發揮出良好的抗菌作用。枳實可以充分促進膽囊的舒縮,提高奧狄氏括約肌張力,為膽囊功能的恢復提供保障。姜半夏則能夠作用于嘔吐中樞,抑制嘔吐信號的傳導??偠灾?研究使用的自擬利膽1號方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配合西醫治療可以充分發揮出協同作用,實現進一步提升療效的目的。這也是觀察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肝膽功能指標、免疫指標、炎性細胞因子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佳的原因之所在。因此,在今后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治療工作中可以推廣使用自擬利膽1號方,以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
綜上所述,自擬利膽1號方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慢性膽囊炎患者臨床療效,其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具有廣闊的推廣使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