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謙峰 郭素真
抑郁癥又名抑郁障礙,主要臨床特征是患者出現持久的心境低落,癥狀包括興趣顯著減退、無望感、無助感、積極性和動機喪失、自我評價顯著下降和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等,影響患者的感覺、思維和行動,屬心境障礙疾病[1]。抑郁癥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能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嚴重抑郁癥患者可能會產生自卑抑郁、悲觀厭世、內疚等情感,有自殺或者企圖自殺的行為。在中國,隨著社會節奏加快,生活壓力隨之增大,高密度、高頻率的社交,情感沖擊加大,抑郁癥發病率逐年升高,因治療而產生的巨大經濟壓力是每個抑郁癥患者家庭不得不面臨的嚴峻問題。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生以來,經濟下行,社會大眾普遍焦慮、恐慌,抑郁癥發生風險大幅上升。抑郁癥應盡早進行治療,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舍曲林是治療成年人抑郁癥或各種疾病繼發的抑郁癥常用藥物,但單用臨床效果并不理想。
此病相當于中醫“情志之郁”,屬“郁證”范疇。相關系統性統計結果顯示,常規西藥加入針灸治療抑郁癥療效較好、安全性高[2],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針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已逐漸傳播至海內外,國外已經有數量眾多的針灸學校。五行針灸是以五行為治療核心的針法[3],最早在大陸通過師徒相授流傳,未見于文獻,理論基礎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從書面看,這一流派最早的人物是英國的華思禮先生(J.R.Worsley),在古老的中醫針灸基礎上,加入了人文關懷,對東方醫學和西方醫學兼收并蓄,診療手段簡單而又獨特。由他開創展現了五行針灸,并將其傳播于世界各地,后由諾娜女士、蓋·凱普蘭先生、龍梅女士將其傳播至中國。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采用五行針灸聯合舍曲林治療抑郁癥療效顯著,為該治療方案推廣使用進一步提供臨床依據,故開展臨床研究,現將本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20年9月—2022年7月在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陽市中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中符合抑郁癥的診斷者60例。按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7~65歲,平均(38±27)歲;學歷均以大學本科為主;病程1~5年,平均(2.97±1.13)年;脈搏62~83次/min,平均(73.8±6.97)次/min;收縮壓96~145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119.43±10.83)mm Hg;舒張壓63~92 mm Hg,平均(76.83±6.94)mm Hg。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22~68歲,平均(41±27)歲;病程1~6年,平均(2.97±1.3)年;脈搏59~91次/min,平均(75.2±7.7)次/min;收縮壓89~141 mm Hg,平均(119.37±10.75)mm Hg;舒張壓59~89 mm Hg,平均(76.47±6.98)mm Hg。2組患者年齡、性別、學歷、血壓、脈搏、病程等數據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參照 《精神病理學》[1]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核心癥狀:心境低落,可以影響到生理功能,如心率變慢、體溫偏低;可達到精神運動性遲滯的程度,早上重,下午輕,至少持續 2 周。主要癥狀:日常興趣顯著減退甚至喪失; 無望感,對未來失去希望和期待,甚至感到絕望;無助感,感到孤立無援,十分慚愧和內疚;積極性和動機喪失,精力不濟,記憶和思考能力降低;喪失自尊和自信,自我評價顯著下降;感到生活沒有意義。主要癥狀至少2條。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12~70歲;②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版本評分8~35分;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接受五行針灸治療;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③有自殺傾向。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鹽酸舍曲林片(樂元,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80141,規格:50 mg/片×28片),每次 1片,每天早晚餐后各服1次,治療70 d。治療組在服用鹽酸舍曲林片基礎上聯合五行針灸治療。患者入組后,治療組根據情志、聲音、顏色、氣味判斷出五行,再給予五行針灸的針刺及治療。治療器具:艾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0.18 mm×25 mm);打火機;線香。初次治療:第1步,先檢查有無眼睛無神或眼神空洞,若有,即存在“內障”,則針刺:鳩尾、天樞(雙側)、伏兔(雙側)、解溪(雙側),瀉法;若無,直接進入下一步,囑患者端坐位,注意保暖,暴露背部,針刺:雙側肺俞、心俞、心包俞、肝俞、脾俞、腎俞,行瀉法,注意淺刺皮膚,針身與皮膚夾角大約45°,針孔可出現圓形紅斑或凹陷,此為有邪氣表現。留針20 min后,拔出針,不閉針孔。若無,直接出針,進入下一步。第2步,用手指將艾絨搓成麥粒大小的艾炷,置放于患者主導一行所對應的經絡之原穴上,用點燃的線香引燃艾炷,患者感覺由溫變燙后移開艾炷。每穴施灸3壯, 3壯結束后,立即開始針刺,邊針刺邊順時針小幅旋轉,行補法,有酸麻沉脹的感覺后出針。木行患者取雙側丘墟、太沖,先刺左側陽經丘墟,后右側陽經丘墟,之后左側陰經太沖,后右側陰經太沖,先左后右,先陽后陰,下同。經絡阻滯、相火行患者取雙側陽池、大陵;君火行患者用腕骨、神門;土行患者取沖陽、解溪;金行患者取合谷、太淵;水行患者取京骨、太溪。以后每次治療直接用第2步,可以用母穴代替原穴,可根據經絡阻滯加用相應的穴位。每周1次,9次為1個治療周期,前后大約70 d。
1.4.2 療效判定標準周期為70 d,分別在治療前后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受試者的抑郁狀態。總分<7分為正常; 總分在7~17分,可能有抑郁癥;總分在17~24分,肯定有抑郁癥;總分>24分,有嚴重抑郁癥。病情越輕,總分越低;病情愈重,總分愈高。實驗室檢測血清5-羥色胺水平。

2.1 HAMD評分治療后,2組患者HAMD評分均比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分,
2.2 5-羥色胺水平治療后,2組患者5-羥色胺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5-羥色胺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5-羥色胺水平比較
五行針灸源于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由中國傳到東南亞、朝鮮、日本等地[4]。后因歷史原因,在國內逐漸失傳,不見于文獻。直到近年,由英國華思禮先生習得五行針灸,開辦五行針灸學校,后諾娜·弗蘭格林、龍梅等人將五行針灸理論和實踐傳回中國,并逐漸在中國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五行針灸師。相較傳統針灸,五行針灸因其海外傳承經歷,反而保持了古典針灸的一些原始風貌。一對一單獨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約1 h。
五行針灸由于其獨特的人文關懷,結合五輸穴使用,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效果,病情不易反復,并且花費較低。但這一療法在臨床中并未被廣大醫療工作者所熟知,應用并不廣泛,其機制尚不清楚。除了針灸,其治療原則中的不評判一項,與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所說的“尊重各自的人生課題”有異曲同工之妙,與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治療風格相近。
人以天地之氣生,故人體是天地陰陽五行的一個縮影,受天地之精華,世人皆為五行的獨特組合體,而其中一行為主導一行,終身不會改變,就像中醫體質學說中的體質一樣,五行針灸是通過情志、聲音、顏色、氣味四要素來判斷某個具體的患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哪一行占據了主導地位,從而判定其為主導一行,也類似韓國的體質針灸的治療思想。主導一行平衡則五行平衡,維持身心的健康,反之則疾病叢生。
從五行針灸來看,人之疾病,表象可能非常復雜,根源則可以統一歸結于主導一行的失衡,所以診斷的主要目標便是憑對診斷四要素的感覺找出主導一行,而不是根據癥狀、病名等進行邏輯推理,診斷后,運用原穴、五輸穴、灸法等進行治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五行針灸的治療是簡單的,避開了穴位紛繁復雜的穴位功用和配穴。從臨床上來說,原理簡單的治療方法更容易操作和實踐,更容易傳承,反而能讓醫者專心于感知患者的五行,了解患者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卡點。疾病的產生源自于神氣的逆亂,高明的醫生治病著眼于逆亂的神氣,而庸工治病則緊盯著各種臨床癥狀。
針灸層面,《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六腑有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原穴者,源泉也,元氣也,原穴能增加原動力,讓患者思考、回歸事物之本源,看到原因和真相,從而脫離迷惑和痛苦,同時有培補元氣、固本培元之功用。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理,五輸穴能夠在主導一行的基礎上母子相生、隔行經氣轉化,從而扶助主導一行以達到平衡。比如,根據木生火的理論,針刺相火一行患者的木性穴位中渚、中沖,可以增加相火一行患者的經氣能量,從而促進康復。
內障可以理解為當人受到長期的驚嚇、虐待等負向情感的壓力而被迫做出的自保行為,選擇將自己的感受和身體隔離,從而在意識層面讓自己遠離痛苦的感受。長此以往,會阻礙人正常的情感交流和生活質量,所以,五行針灸第一步首先考慮清除內障。
背俞穴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督脈、陽蹺脈相聯系。足少陰腎經與膀胱經相表里,督脈的絡脈別走足太陽膀胱經。陽蹺脈起始點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部的申脈穴。足太陽膀胱經 “從巔入絡腦”,其經別 “當心入散”;足少陰腎經主骨生髓養心腦;督脈直上巔頂,入絡腦。背俞穴可以通過足太陽膀胱經及與其相交會的經脈與心腦相聯系。情志主要與心腦相關,正如《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淺刺,有引邪氣外出之意,所以淺刺背俞穴能將五臟所藏之外邪及不良情緒引而瀉之。
經絡阻滯首先是指十二經絡按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這樣一個如環無端的循環流注過程中,經氣從上一經到下一經的流注受到了阻礙。比如,五行針灸中的大腸胃阻滯,是指脈診中發現,大腸部脈搏有力,而胃部脈搏無力,考慮從大腸經到胃經經氣流注發生了障礙,故先針刺大腸經最后一個穴位迎香,后針刺胃經第一個穴位承泣,以溝通兩經的經氣,一般情況下,針刺后脈診胃和大腸兩部脈有力程度差別變小。通常情況下,相表里的兩經(比如肺經和大腸經)不會發生阻滯,如有,稱之為分裂脈。經絡阻滯還有任督不通與夫妻不和,均為較大的阻滯,也需要及時疏通。任督不通,六脈皆虛,患者表現有氣無力,依次針刺會陰、長強、承漿、齦交,邊針刺邊順時針小幅旋轉,行補法,有酸麻沉脹的感覺后出針。夫妻不和,左脈小于右脈,特別是心肝脈,患者表現壓力巨大,針刺至陰、復溜、太溪、中封、腕骨、神門,邊針刺邊順時針小幅旋轉,行補法,有酸麻沉脹的感覺后出針。
清除內障、淺刺背俞穴、疏通經絡阻滯,均能移除經氣流動之障礙,從而有助于氣機流行。
情感層面,《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言:“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五行針灸中強調醫者獨立守神,以醫者之神會患者之神,關注患者的神。對診療環境要求獨立不被打擾,給了患者極大的尊重、信任和安全感,為共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行針灸強調不評判,要求醫生放下自己的成見、知見、對錯標準等,從而在診室里創造了輕松的、抱持型的客體關系,這樣患者不用擔心因為說了什么而被責備和否認,能夠放松下來,解除對客體的戒備,有機會袒露真實的自我和最深的傷痛,從而有機會在醫生的協助下重新解讀既往和當下的重要事件,獲得新的視角、解讀、整合和感受,進而改變當下的思維和情緒。
氣機層面,《靈樞·終始》曰:“凡刺之道,氣調而止”。現代研究顯示,針刺會引起經氣的反應,會對刺灸穴位的感受裝置、外周神經或者其他的傳入途徑產生相應影響[5]。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描述了“痛”與“心”的關系:“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針刺之后的酸麻沉脹感和痛覺直通心神,包含痛覺的針感可觸及心神的層面。針感讓患者的心念聚焦在一個穴位上,就是對神氣的調動,神從一個狀態變為另外一個狀態,就是調神。從心理學上來講,抑郁癥是人的思維陷入了如計算機病毒一樣的難以解決問題的無力感和無限負向循環當中,從而無故耗費了機體大部分的能量,而針刺產生的酸麻沉脹感和痛覺,能打斷患者的原有思維循環模式,有機會關注身體感受、引入和治療師之間正向交往體驗,有助于從原有思維循環里走出來,創造新的感覺體驗,用新的體驗代替舊的體驗。
用穴位的神性同樣可以調神,以地機為例,此穴猶如挖掘機,可翻動變得沉重板結之土地,對于固執死板之土行人有松動其觀點的作用[6]。五輸穴中的母穴,從神性角度來看,可以提供母親般的溫暖和呵護,對于自我感覺和現實中確實母愛缺乏的人來說,能提供關懷和涵容的支持。五輸穴中的水穴,可賦予患者機動靈活多變的思維,對固執死板、思維僵化的患者有相當的幫助。五輸穴中的木穴,可賦予患者堅毅勇敢的思維,對猶豫、怯懦、社恐之患者有相當的幫助。五輸穴中的火穴,可賦予患者開心、鏈接的思維,對體寒、缺少溫暖、社恐的患者有相當幫助。五輸穴中的土穴,可賦予患者寬容、踏實的思維,對過于苛責自己和別人、固執死板、思維僵化之患者有相當的幫助。五輸穴中的金穴,可賦予患者沉著、冷靜的思維,對過于思維混亂、過分活躍患者有相當的幫助。
通過以上討論可知,通過針灸層面、情感層面、氣機層面的共同作用,五行針灸治療抑郁癥能取得較好療效。臨床報道,五行針灸不但能治療抑郁癥,對焦慮、失眠及疑難病等方面的治療,每獲良效[7-9]。王京京教授[10]認為,在臨床中可以應用五行針灸開啟疑難病診治新思路。
舍曲林本身是新型的SSRIs,通過抑制5-HT再攝取而抗抑郁[11],因其并不影響腎上腺素、膽堿能和組胺受體,心血管不良反應較少,也無中樞抑制作用,故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聯合簡便驗廉的五行針灸的治療,能協同增效,減少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耐受度,故能取得較好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5-羥色胺水平、心理癥狀等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提示在舍曲林基礎上聯合五行針灸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臨床參考意義。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今后需擴大樣本數量,進行大樣本的臨床試驗,以期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臨床數據,宣傳此種治療方案,擴大這一療法的影響力,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