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姣龍 趙德珍 謝 洪 夏 寒 張天紅 蔡 燕
崩漏對應西醫學中的異常子宮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婦科常見難治疾病之一,圍絕經期患者的門診咨詢率最高[1],圍絕經期崩漏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律、經期延長、月經頻發等,月經量異常增多或淋漓不盡[2,3],出血量較大時患者常合并貧血、繼發感染甚至惡變,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4,5]。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崩漏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與單獨的中藥或西藥治療相比,中西醫結合治療止血時間短,能明顯改善月經情況、中醫證候,停藥后復發率低[6], 故中西醫治療該病前景廣闊。筆者科室采用自擬補腎化瘀方聯合地屈孕酮治療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崩漏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21年9月—2022年12月在重慶市大足區中醫院住院的圍絕經期崩漏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經診斷性刮宮術后確證為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 50 例。對照組年齡42~55歲,平均(47.44±3.63)歲;平均病程(0.52±0.30)年。觀察組年齡42~55歲,平均(47.20±3.59)歲;平均病程(0.53±0.2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觀察2組患者在診刮術后運用自擬補腎化瘀方聯合地屈孕酮調整月經周期對圍絕經期崩漏的臨床療效觀察研究。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 《婦產科學》[7]:子宮不規則出血、月經周期紊亂、經量不定、經期長短不一、甚者大出血等;婦科檢查及婦科超聲檢查均未見子宮及附件器質性病變;無排卵[8]。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產科學》[9]中崩漏的診斷標準及腎虛證、血瘀證辨證標準,得出腎虛血瘀型診斷標準:①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凈、色紅或色暗、挾有瘀塊;②面色晦暗,畏寒肢冷,小便清長;③小腹隱痛或刺痛;④腰膝酸軟;⑤頭暈耳鳴、心煩;⑥舌脈:舌紫黯或瘀斑、苔薄白、脈細或澀。以上①④必須具備,另兼具其余3項即可診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符合腎虛血瘀證辨證標準;③年齡42~55歲;④血紅蛋白>80 g/L;⑤自愿加入研究,取得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因婦科炎癥、腫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疾病導致的陰道出血者;②妊娠、哺乳期、產褥期婦女;③合并心、腦、肺、肝、造血系統等其他嚴重疾病者;④對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于診刮術后第15天或撤退性出血第15天,口服地屈孕酮片(廠家:Abbott Biologicals B.V.,批號:368863,規格:10 mg),每次10 mg,2次/d,共10 d,以此為1個周期,共應用3個周期,若有漏服,在12 h內補服1片。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補腎化瘀方治療。組方:熟地黃30 g,山萸肉15 g,枸杞子10 g,菟絲子15 g,續斷10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0 g,黃芪 30 g,阿膠(烊服)10 g,黨參20 g,茜草10 g,桃仁15 g,炙甘草6 g。血多者加三七粉(沖服)3 g,益母草10 g;腎陰虛者加龜甲(先煎)10 g,牡蠣(先煎)30 g;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0 g,淫羊藿10 g。上述方藥由醫院煎藥室統一煎制,2日1 劑,水煎2遍,取汁約 200 ml,分早中晚 3 次溫服,待下次月經來潮時停用。2組療程均為3 個周期。
1.4.2 觀察指標①記錄止血時間;②復發情況:進行3個月經周期的隨訪,記錄復發例數;③子宮內膜厚度:治療前后檢測;④中醫證候積分:癥狀(主癥、次癥、舌脈)分為無、輕、中、重 4 級,分別記為 0、1、2、3 分,治療前后各評價1 次;⑤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
1.4.3 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療效: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出血控制后連續 3 個月經周期、經量及經期恢復正常,或更年期婦女血止后絕經;顯效:自覺癥狀基本消失,出血控制后月經周期、經量基本正常,但經期較長;好轉:部分癥狀自覺有明顯好轉,月經周期、經期、血量較治療前改善;無效:上述癥狀無明顯好轉。總有效率=(治愈+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積分:癥狀(主癥、次癥、舌脈)分為無、輕、中、重 4 級,分別記為 0、1、2、3 分,治療前后各評價1 次。中醫證候療效: 治愈:療效指數≥90%;顯效:70%≥療效指數<90%;好轉:療效指數≥30%,<70%;無效: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治療組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總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 (分,
2.3 子宮內膜厚度治療前,2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子宮內膜厚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圍絕經期崩漏是稀發排卵、無排卵引起月經周期與經期出血量異常的子宮出血,是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引起。診斷性刮宮雖能快速止血,確診子宮內膜病變,但其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調節血清激素無積極影響,易復發。為此,診刮術后常聯合藥物治療[10]。因此,刮宮術后需對患者進行長期管理,鞏固止血、避免復發、防止子宮內膜癌變是重點,而調整并控制月經周期是其關鍵[11]。按照臨床癥狀不同,將該病辨證分為3種類型,即脾氣虛型、陰血虛型、腎虛血瘀型[12]。血瘀、氣虛、血熱是圍絕經期崩漏最基本、最主要的病機,圍絕經期婦女到了七七之年, 腎氣漸衰,天癸欲竭,或房勞多產,或驚恐傷腎,后天腎氣損傷,導致崩漏發生,病情日久,必然會有瘀血停滯,瘀阻脈道,血不歸經,所謂“舊血不去,新血難安”,導致崩漏反復不愈。正如唐容川在 《血證論》中所言: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換,除舊生新,舊血即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機……然既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 亦是瘀血”。腎虛又可分為腎氣虛、 腎陽虛、腎陰虛。腎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氣虛成瘀; 腎陽虛,無力溫煦血液,凝而成瘀;腎陰不足,陰虛血燥,燥而成瘀。此病關鍵是腎虛,腎虛可從各方面導致血瘀,亦因血崩日久,氣血耗傷,氣隨血脫而致氣虛,氣虛無力行血,血運遲緩,又易致瘀,從而因虛而瘀或久漏成瘀。故本研究中選用最常見的腎虛血瘀型作為研究證型。
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崩漏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各醫家通過運用經方治療、辨證論治、分期論治常可取得滿意療效,且不良作用小。根據文獻報道,補腎固沖中藥含有雌激素樣作用,參與修復內膜而達到止血作用,促進排卵[14],且不良作用較少,復發率低。根據文獻,本研究中,自擬補腎化瘀方聯合地屈孕酮調整崩漏患者月經周期,研究結果發現,經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及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子宮內膜厚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說明相對于單純使用地屈孕酮治療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崩漏,聯合使用補腎化瘀方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對于腎虛血瘀型圍絕經期崩漏患者,診刮術后采用補腎化瘀方聯合地屈孕酮治療效果優于單純地屈孕酮治療,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出血癥狀、減少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子宮內膜厚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