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閣
癌性疼痛,簡稱為癌痛,是在癌癥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疼痛癥狀。而疼痛是中晚期腫瘤患者最常見、最痛苦的癥狀之一,與一般疼痛相比更為頑固、劇烈,其帶來的恐懼感甚或超過死亡。有相關報道,癌痛盡管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高達50%的患者無法充分控制癌癥相關疼痛[1]。目前,癌痛仍以傳統的三階梯癌痛治療方案為主,但以阿片類為主的各類鎮痛藥存在耐受性、成癮性及不良反應(便秘、惡心、嘔吐、頭暈、尿潴留等),臨床使用時存在一定缺陷[2]。針刺療法作為中醫傳統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方便操作、安全、不良作用小等諸多優點,在癌痛治療中的作用日益重要[3]。據報道,對于肺癌、胰腺癌、胃癌、骨癌、肝癌、食管癌、宮頸癌等癌性疼痛采用針刺療法療效是確切的[4]。雖然臨床報道針刺治療癌痛案例較多,取穴也各不相同,但是阿片類藥物聯合眼針療法治療癌痛尚無臨床報道,因其療效較好,且操作方便,特總結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本溪市中醫院診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共60例,使用拋幣法將其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30例。針藥并用組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3.63±7.50)歲;肝癌7例,肺癌、結腸癌均為6例,直腸癌4例,胃癌3例,胰腺癌、腎癌均為2例。單純西藥組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6.03±7.54)歲;肝癌7例,肺癌6例,結、直腸癌均為5例,胰腺癌3例,胃癌、腎癌均為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診斷標準經過細胞學、病理學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患者,根據2018年版的《癌癥疼痛診療規范(2018年版)》[5]確診為癌性疼痛。
1.3 納入標準符合癌癥及癌性疼痛的診斷標準,疼痛數字分級法(NRS)為中重度癌性疼痛,同意口服阿片類藥物,且對阿片類藥物不過敏者;依從性良好,無精神病、無智力障礙者;功能狀態(KPS)評分≥30分者;預計生存時間≥1個月者;年齡19~75歲者;眼區完好無破損感染者;患者及親屬均自愿參加試驗,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單純西藥組:服用由萌蒂(中國)制藥產的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國藥準字 J20140125,藥品規格為10 mg/片)對癥治療,每次20 mg口服,服藥間隔時間為12 h,連續服藥2周。針藥并用組:在此用藥基礎上聯合眼針療法,根據眼針的取穴原則[6]:臟腑取穴及三焦取穴,結合不同癌種、原發臟腑進行辨病、辨證取穴。如肺癌選肺大腸區、上焦區;肝癌選肝膽區、中焦區;結、直腸癌選肺大腸區、下焦區;胃癌、胰腺癌選脾胃區、中焦區;腎癌選腎膀胱區、下焦區。依據循經取穴原則[6],結合疼痛所在的經絡選取這一經區穴,并配阿是穴(不超過3個)。眼針穴區定位參照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5部分:眼科:GB/T21709.15-2021》[7]:患者取坐位、仰臥或側臥位,常規穴位消毒后,使用0.20 mm×13 mm 一次性毫針(蘇州華倫醫療用品公司產品注冊證:蘇械注準20162270141)行框外平刺法[6],進針后無需行針,留針20 min;阿是穴消毒后,使用0.25 mm×40 mm的一次性毫針(蘇州華倫醫療用品公司產品注冊證:蘇械注準20162270141)進行針刺,出現酸麻脹痛感最佳,留針2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14 d。2組均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①使用數字分級法(NRS)[5]將疼痛程度分成輕、中、重3級:1~3分是輕度疼痛,4~6分是中度疼痛, 7~10分是重度疼痛,以此來評估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②參考生活質量量表(QOL)用于綜合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變化。量表中包含精神、疼痛、食欲、睡眠、疲乏等12項內容,單項1~5分,總計60分, 良好者是51~60分,較好者是41~50分,一般者是31~40分,較差者是21~30分,極差者不足20分。
1.4.3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臨床腫瘤內科手冊》[8]評價臨床療效。治療后無疼痛為完全緩解;疼痛癥狀較治療前顯著減輕,不影響夜寐,生活大致正常,為部分緩解;疼痛癥狀較前稍有減輕,但疼痛感仍很明顯,影響夜寐,為輕度緩解;疼痛癥狀與治療前相比大致相仿,甚至加重為無緩解。總有效率=(部分緩解例數+完全緩解例數)÷總例數×100%。

2.1 NRS評分 QOL評分2組治療前NRS、QO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NRS評分均下降、QOL評分均提高(P<0.01);治療后與單純西藥組比,針藥并用組NRS評分下降更為明顯、QOL評分提高更為明顯(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NRS評分 QOL評分比較 (分,
2.2 總有效率治療后,針藥并用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西藥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中醫學將癌癥歸屬于“癥瘕、積聚、癌病”等范疇,認為外感邪毒、飲食不節(不潔或偏嗜)、七情內傷、或正氣不足等多種病因作用于人體,臟腑功能下降,經脈阻塞不暢,氣機升降紊亂,血行不暢,痰濁瘀血凝結成塊,日久形成癌腫,為有形實邪阻滯,則為“不通則痛”。癌癥日久,癌毒盤踞較深,導致正氣受損,氣血匱乏,不足以營養經絡臟腑及形體官竅,則為“不榮則痛”。針刺治療癌痛主要解決“不通則痛”這一病機,治療關鍵在于“通經絡、調氣血”。針刺療法能鼓舞氣血運行,起到“以通為用,通行氣血”的作用。當氣血運行受阻、脈道澀滯不暢時,針刺可以祛瘀活血,促進氣血運行,使氣血達到“通”的狀態,以改善疼痛的病理基礎條件,達到鎮痛的作用[9]。
眼針療法是對眼眶周圍特定的穴區行針刺等方法,以此來治療全身性多種疾病的一種微針療法。其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理氣和血、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作用,其特點是取穴少、用針小、針刺淺、手法輕、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無需寬衣解帶、易被患者接受[6]。眼針療法屬于針灸技術的一部分,通過刺激眼周特定穴區,達到通絡活絡、理氣和血,使氣血周流,陰陽調和;而眼針療法祛邪的同時又能扶正,氣血充足,濡養機體的功能恢復正常,“榮則不痛”,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因眼針療法的穴區與臟腑聯系密切,使用眼針可調節臟腑氣機,恢復臟腑生理功能;因絡脈遍及全身,眼針療法可以通過絡脈走行,刺激眼眶周圍的上、中、下三焦區穴,從而達到通調三焦、運行氣血的作用,在癌性疼痛的治療中也可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阿片類藥物聯合眼針療法不僅有較好的鎮痛療效,還能改善患者的精神、體力、睡眠、食欲等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療效明顯,總有效率更高。眼針多年來運用于臨床,不斷地實踐、改進和發揚,治療病癥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對人體的多種疾病均能進行有效治療,尤其針對各類疼痛性疾病的作用更為明顯,有效率較高,相應的臨床研究例數也較多[10]。盧曉婷[11]在常規應用三階梯止痛法治療癌痛的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發現聯合針刺能降低患者NRS評分,起效時間縮短,減少鎮痛藥用量。今后仍需更深入地研究眼針乃至針刺的鎮痛機制,以便于臨床普及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