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蕓,金晨陽,葛嘯天,楊旭涵,徐 飚,朱麗萍,杜 莉
(1.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上海 200062;2.上海市“健康孩”協同創新中心,上海 200062;3.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上海 200032;4.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 200040)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圍絕經期和絕經期女性由于其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成為骨質疏松癥發病風險和患病風險的高危人群[2-3]。相關研究顯示,近40%女性進入圍絕經期階段出現骨量減少,超過50%的絕經后女性出現骨量減少,50歲以上女性患有骨質疏松癥占20.7%[4]。骨質疏松人群易發生骨折,嚴重影響中老年期女性的生存狀態及生活質量。
健康素養是指人們在生命全程中進行與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有關的日常活動時,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健康信息以做出健康相關決定進而維持或提高生活質量的知識、動機和能力,被國際公認為維持全民健康的最經濟有效的策略[5]。研究顯示,健康素養是提高骨質疏松癥者健康教育效果、行為依從性和促進預后的重要因素[6]。為全面了解更老年期女人群健康素養現況及探索其可能的影響因素,項目組對上海市圍絕經期和絕經后期女性開展了橫斷面調查,為今后有針對性地開展目標人群的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依托上海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項目,選取上海市八個區,包括中心城區(長寧區、靜安區、黃浦區和虹口區)和郊區(寶山區、奉賢區、崇明區和金山區),對滿足條件的圍絕經期及絕經后期社區女性開展骨健康素養問卷調查,回收問卷總量為2 845份,其中有效問卷2 771份,問卷有效率為97.40%。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范圍為45~65歲的圍絕經期女性(未停經或停經不超過一年)及絕經后女性(已停經1年及以上);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調查。排除標準:①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不能取得知情認可;②失明、失聰、失語等無法完成調查者;③患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
本研究獲得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021-F001-01),所有參加本研究的對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
1.2.1 調查工具
研究使用項目組自行設計的中老年女性骨健康素養問卷。該問卷采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事處對健康素養的定義[7],以“健康素養整合模型”為理論框架,基于我國社會文化和醫療情況,形成問卷的基本框架,進而參考歐洲健康素養調查量表,構建包含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與醫療服務三個領域和獲取、理解、評價、應用四個維度的骨健康素養問卷。且本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63,分半信度為0.793,總問卷與各領域得分之間的相關系數范圍為0.403~0.703,問卷的內容效度較好[8]。該問卷共有40個條目,總計80分,參考歐洲健康素養調查標準,將回答正確率達2/3及以上判斷為具備健康素養。
1.2.2 現場調查與質量控制
調查員均為通過培訓和考核的區婦幼保健所和社區專業人員,且在調查前制定調查指南。調查過程中進行現場質控,調查完成后,對所有問卷進行邏輯差錯及完整性檢查。使用EpiData3.1軟件包進行調查問卷的編碼、數據庫文件的生成、數據的錄入校對與維護,采用雙人錄入并經一致性檢驗。

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為(54.72±6.34)歲,漢族2 724名(99.16%),圍絕經期1 173名(45.20%),絕經后期1 422名(54.80%),已婚者居多(83.18%),擁有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1 862名(66.47%),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分組中,超重928(33.49%)名,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 [n(%)]
全體女性研究人群骨健康素養平均得分為(43.52±9.93)分,最高分為69分,最低分為9分,骨健康素養得分達標率占12.70%。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健康促進3個維度的健康素養得分分別為(15.84±4.60)、(12.63±3.00)和(15.05±4.42)分,相應的回答正確率分別為41.86%、41.14%和2.09%,營養領域和運動領域的健康素養得分為(3.07±1.91)、(5.64±2.41)分,見表2。

表2 骨健康素養各維度情況
與圍絕經期女性相比,絕經后期女性其健康素養得分和達標率更低。在疾病預防、醫療服務和健康促進3個維度,絕經后期女性的健康素養得分和達標率也低于圍絕經期女性,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圍絕經期與絕經后期女性各維度骨健康素養比較情況
骨健康素養知識點得分分布中,部分題目回答正確率明顯較低,如健康促進維度的“為了強壯骨骼,一天至少應運動多長時間”為19.00%以及“50歲以下成年人為了促進自身骨骼健康,每天身體需要多少單位鈣”占21.10%等,醫療服務維度的“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診斷依據”占9.80%及“骨質疏松癥需要堅持服用藥物多長時間”占23.35%,疾病預防維度的“父母有骨質疏松的孩子更易患骨質疏松癥”占44.82%和“哪些因素容易導致骨質疏松癥”占46.59%,見表4。

表4 骨健康素養知識點及得分情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組、居住地、文化水平、工作狀態、收入水平、生理分期、BMI分組、共同居住人數的骨健康素養得分情況不同,45~55歲年齡段女性高于55~65歲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市郊居民、圍絕經期女性高于絕經后期女性。體重正常、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越高的居民,其骨健康素養水平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5。

表5 圍絕經期與絕經后期女性骨健康素養單因素分析
以是否具備骨健康素養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并將多分類變量進行啞變量設置后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為更年期女性骨健康素養的相關影響因素,見表6。

表6 圍絕經期與絕經后期女性骨健康素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影響因素βS.E.POR95%CI下限上限生理分期(絕經后期為參照)-0.1640.2160.4470.8480.5551.296BMI分組(kg/m2,體重正常為參照) 體重過低(BMI<18.5)0.2010.2920.4921.2230.6902.168 超重(24.0≤BMI<28.0)-0.1460.1480.3250.8640.6461.155 肥胖(BMI≥28.0)0.0240.3000.9361.0250.5691.846居住人數(人,1為參照) 2-0.3010.3780.4270.7400.3531.554 3-0.1300.3820.7330.8780.4151.855 ≥4-0.2440.3970.5380.7830.3601.706
提升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國將健康素養納入戰略目標,提出2030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需提升至30%[9]。過往研究也已經證實,健康素養水平的高低與個體獲取健康信息、理解和評價信息以及是否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直接相關[10]。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健康教育干預提高研究對象的健康素養能更有效改正不正確的行為,并促進健康的運動和營養行為,從而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11]。
目前研究表明,絕經期女性普遍缺乏骨質疏松認知,尤其對骨質疏松的風險因素、醫療選擇缺乏了解[12]。本次研究顯示,調查對象的骨健康素養平均得分(43.52±9.93)分,素養水平具備率為12.70%,素養具備情況低于2021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25.40%[13],也低于2018年某地的慢性病預防素養水平13.33%[14],可見,骨健康素養水平遠低于綜合健康素養。與相關領域相比,本研究的骨健康素養水平亦低于骨質疏松女性患者對骨質疏松的預防知識掌握度[15],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可能為罹患疾病的人群會對骨質疏松癥給予更多關注。本次研究對象為社區一般性人群,尚未顯現骨質疏松的癥狀,因此對骨質疏松關注不夠。結果顯示,不同時期的中老年期女性,健康素養掌握狀況也不同,絕經后期女性明顯低于圍絕經期女性的健康素養得分及達標率,同時,前者在疾病預防、醫療服務和健康促進三個維度的健康素養得分和達標率均低于后者,原因可能為絕經后女性較圍絕經期女性在獲取、利用健康知識及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上更弱勢。
本研究發現,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維度的達標率41.86%和41.14%,健康促進維度正確率較低,僅有2.09%,表明調查對象在指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行為方面不足,尤其在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食物攝入、運動及曬太陽等促進健康方面嚴重不足。部分條目正確率較低,如健康促進維度營養方面“哪些食物是鈣的良好來源”的得分率為23.33%;健康促進維度運動領域“為了強壯骨骼,一天至少應運動多長時間”的正確率為19.00%。目前不同國家針對骨質疏松癥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中普遍建議服用鈣和維生素D等補充劑預防骨質疏松癥和骨折[16]。本研究發現調查人群對包含“鈣”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膳食知曉率不高,只有分別不到1/4和1/5的調查人群能夠了解補充鈣或者維生素的食物。此外,醫療服務維度“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診斷的主要依據”正確率為9.80%,說明對象對臨床診斷知曉率低。疾病預防維度“哪些因素容易導致骨質疏松癥”正確率為46.59%,可見調查對象對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知曉度不高,其在養成預防骨質疏松的行為中缺乏正確的指導。
本研究還發現,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是骨健康素養的影響因素,這與國內外大部分研究結果相似[17-19]。文化水平高者,其對信息的獲取渠道更豐富、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強、采納和執行的程度更好,同時,在與專業醫務人員溝通時接受健康知識程度及藥物依從性較好。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者,有更高的傾向進行疾病預防、保健及健康促進。研究還顯示,BMI正常者較其它組的骨健康素養高,原因可能為健康素養更高的人群健康意識更強、采納及執行力更好,對自身BMI能更良好的控制。本研究多因素分析顯示,文化水平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骨健康素養的危險因素,提示應該加強對相關人群的關注。
綜上所述,圍絕經期及絕經后期女性,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骨健康素養具備率較低,對骨質疏松關注不夠,健康教育工作者應重點針對圍絕經期和絕經后期女性,關注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收入較低人群,普及骨健康素養知識。廣大社會工作者尤其應加強對健康促進維度知識的傳播,尤其涉及維生素D和鈣的攝入、如何運動以及曬太陽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幫助更年期女性養成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醫患溝通等渠道改善中老年女性健康素養水平,預防骨質疏松及骨折的發生,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質量。
致謝:感謝上海市八個區婦幼保健機構工作人員對本次調研的大力支持,在調查的協調、現場質控等過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感謝項目組所有成員以及研究生的辛勤付出及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