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刑事司法領域的運作方式。本文旨在探討在這一數字化時代下,刑事證據的獲取、保護和運用方法的變化以及相關挑戰。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證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法律和倫理問題。本文將就數字證據的收集與保護、數字取證技術的應用、隱私權保護等議題展開探討,以期為刑事司法體系的現代化提供一些建議。
引言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著刑事司法領域的運作方式。刑事案件的調查和審判涉及大量的證據,而這些證據越來越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如電子郵件、社交媒體帖子、電話通話記錄和監控攝像頭錄像。數字證據的獲取、保護和運用已經成為刑事司法體系中的一個關鍵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數字化時代下的刑事證據,從獲取、保護和運用的角度出發,分析其變革和挑戰。
一、社交媒體信息作為刑事證據的法律效力
(一)證據資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社交媒體信息必須具備法律上的證據資格,即其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證據種類和條件。具體而言,社交媒體信息必須是在犯罪行為發生時產生的,并且具有相關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等特征[1]。
在實踐中,對于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據資格審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生時間:社交媒體信息必須是在犯罪行為發生時或之前產生的,具有與案件事實的關聯性。第二,產生方式:社交媒體信息的產生方式必須合法、合規,不得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或偽造。第三,內容真實性:社交媒體信息的內容必須真實、準確,與案件事實相符,不得存在虛假或誤導性信息。第四,完整性:社交媒體信息必須保持完整性,不得存在篡改或刪除等情況。
(二)證明力
社交媒體信息作為刑事證據必須具備一定的證明力,即其必須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真實情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證明力的大小取決于信息的內容、可信度和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等因素。
在涉及誹謗罪的案件中,社交媒體信息必須能夠證明被告人存在誹謗行為,即信息內容必須真實、準確、完整的反映誹謗行為的事實和情況。在涉及網絡犯罪的案件中,社交媒體信息也必須能夠證明被告人存在犯罪行為,即信息內容必須能夠揭示犯罪行為的動機、過程和結果等關鍵要素。
二、社交媒體信息的獲取和審查
(一)社交媒體信息的收集與獲取
社交媒體信息作為刑事證據的收集和獲取途徑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線平臺收集,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搜索,如微博、微信等,可以收集到涉案人員的社交媒體信息。這些平臺上有大量的用戶生成內容,通過搜索關鍵詞或相關標簽,可以找到與案件相關的社交媒體信息。第二,在線平臺獲取,涉案人員的社交媒體賬號通常可以直接獲取相關信息,如聊天記錄、發布的內容等。通過登錄涉案人員的社交媒體賬號,可以查看其發布的內容和與其他用戶的互動記錄,了解案件的相關情況。第三,技術手段獲取,通過技術手段可以獲取涉案人員的社交媒體信息,如網絡監控、數據挖掘等。這些技術可以監測涉案人員在社交媒體上的活動,獲取其相關的數據和信息[2]。
(二)社交媒體信息的審查
在審查社交媒體信息時,首先要對信息的來源進行審查。這包括確認信息的來源是否可靠、涉案人員的社交媒體賬號信息是否真實、賬號身份是否屬實等。這些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對于信息的可信度和證明力具有重要影響。此外,還需要確認信息是否來自相關當事人或證人,以確定其可信度。這可以通過對信息發布者或提供者的身份和背景進行調查,以及對信息的傳播途徑和方式進行分析來實現。
信息內容審查主要是對社交媒體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進行審查。需要判斷信息內容是否真實反映案件事實,是否與案件相關聯。例如,在涉及誹謗罪的案件中,需要確認社交媒體信息中涉及的言論是否符合誹謗罪的構成要件,是否屬實并對被告人造成了實際損害。同時,還需要對信息的完整性進行審查,以確認信息沒有被篡改或偽造。這可以通過對信息的來源和傳播途徑進行調查,對信息的復制和篡改情況進行檢測等方式來實現。
信息時間審查主要是確認社交媒體信息產生的時間是否與案件事實發生的時間相符。需要判斷信息是在犯罪行為發生時產生的,還是事后添加的。例如,在涉及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中,需要確認社交媒體上發布的隱私信息是否在侵權行為發生時產生,并確認其發布時間和內容是否屬實。同時,還需要確認信息的發布時間是否準確,以避免出現虛假證據的情況。這可以通過對信息的發布時間和記錄進行調查,以及對信息的修改和編輯情況進行檢測等方式來實現。
(三)法律效力的認定標準
社交媒體信息作為刑事證據的法律效力,需要依據法律規定的證據認定標準進行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規定,證據認定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法性:社交媒體信息的收集和獲取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這意味著在收集和獲取社交媒體信息時,必須遵循法律程序和規定,不得采用非法手段或侵犯他人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第二,相關性:社交媒體信息的內容必須與案件事實相關聯,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真實情況。這意味著社交媒體信息必須與案件相關,能夠證明案件的事實情況,而不是無關的信息。第三,完整性:社交媒體信息必須保持完整性,不得存在篡改或刪除等情況。這意味著在審查社交媒體信息時,必須確認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不得存在任何篡改或刪除等情況,以確保信息的證明力和可信度。第四,可信度:社交媒體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實性必須經過嚴格審查和鑒定,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這意味著在認定社交媒體信息的法律效力時,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查和鑒定,以確認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并排除任何不可信的信息[3]。
在涉及網絡犯罪的案件中,對于社交媒體信息的認定標準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技術可靠性:對于涉及技術問題的社交媒體信息,需要經過專業的技術鑒定和審查,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這意味著在認定涉及技術問題的社交媒體信息的法律效力時,必須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或機構進行技術鑒定和審查,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第二,保密性:對于涉及國家安全或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的社交媒體信息,必須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這意味著在認定涉及敏感信息的社交媒體信息的法律效力時,必須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確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以防止信息泄露或侵犯他人隱私權等合法權益。
總之,在認定社交媒體信息的法律效力時,需要依據法律規定和相關證據認定標準進行認定。同時,需要注意合法性、相關性、完整性和可信度等標準的應用和把握。在涉及網絡犯罪的案件中,還需要注意技術可靠性和保密性等特殊標準的適用和把握。
三、社交媒體信息在刑事案件中的運用
(一)證據轉化
在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社交媒體信息可以以電子數據的形式被收集并轉化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據。這一過程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合法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電子數據是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中包括了社交媒體信息等網絡數據。這些法律法規明確了電子數據的法律地位和適用范圍,為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據轉化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涉及誹謗、造謠等案件中,社交媒體信息可以作為證據進行收集和轉化。具體而言,通過技術手段獲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相關數據,如聊天記錄、評論、點贊等,這些數據可以作為電子數據進行保存和提取。在分析這些數據時,可以采用專門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如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以發現與案件事實相關的信息和證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公證機構進行公證,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公證機構是具有法定資格的機構,可以對電子數據進行公證和認證,以證明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在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據轉化過程中,公證機構可以出具公證書,以證明所提供的社交媒體信息是真實、合法且具有證明力的[4]。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據轉化需要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規定。在收集、提取和分析社交媒體信息時,必須遵循合法、公正、客觀的原則,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對于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據轉化結果,需要進行審查和判斷,確保其真實性和證明力。
(二)證據保全
在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社交媒體信息因其特有的性質,往往需要采取特殊的保全措施。由于社交媒體信息具有易逝性和可篡改性等特點,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全措施,可能會影響其完整性和真實性,從而影響案件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采用技術手段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對證據進行固定和保全。在涉及侵犯隱私等案件中,可以采用技術手段對社交媒體信息進行保全,如數據挖掘、數據備份等。這些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確保社交媒體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避免信息被篡改或丟失。
同時,也可以采用其他合法方式進行保全,如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證據固定和保全等。這些機構通常具有專業的技術和資質,可以提供全面的證據保全服務,以確保社交媒體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保全過程中,需要注意遵守法律程序和規定,確保保全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另外,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據保全需要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規定。在采取保全措施時,必須遵循合法、公正、客觀的原則,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對于已經采取保全措施的社交媒體信息,也需要進行審查和判斷,確保其真實性和證明力。只有在經過審查和判斷后,才能將其作為證據使用于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
(三)證據審查
在刑事案件中,對社交媒體信息進行審查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由于社交媒體信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需要通過對信息的真實性、相關性、完整性和時間性等方面進行審查,以確定其是否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效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因此,對社交媒體信息的審查是必要的。在審查過程中,需要遵循合法、公正、客觀的原則,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在涉及誹謗、造謠等案件中,需要對社交媒體信息進行審查,以確定其是否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效力。具體而言,需要審查信息的內容是否真實、完整,是否與案件事實相關聯,以及其產生的時間是否準確等。這些方面的審查對于判斷社交媒體信息的證明力和可信度至關重要。
在審查過程中,可以采用技術手段和其他合法方式進行鑒定和評估。例如,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對社交媒體信息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比對,以確定其真實性和相關性;可以通過時間戳等技術,對信息的產生時間進行確認和驗證;也可以請第三方機構進行鑒定和評估,以確保審查的公正性和客觀性[5]。
需要注意的是,對社交媒體信息的審查需要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規定。在審查過程中,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也不得隨意擴大審查范圍或改變審查標準。同時,對于已經經過審查的社交媒體信息,也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確保其真實性和證明力。只有在經過綜合分析和判斷后,才能將其作為證據使用于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
結語
總之,數字化時代下刑事證據的獲取、保護和運用方法的研究是一個復雜而充滿挑戰的課題。隨著技術的快速演進,刑事司法體系需要不斷適應和更新以應對數字證據的復雜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也不能忘記刑事被告的權益。數字證據的獲取和運用需要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進行,以確保公平和正義的實現。未來,研究數字化時代下的刑事證據方法將繼續引領刑事司法體系的現代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技術環境。
參考文獻:
[1]余貴忠,楊再忠.刑事證據判斷中人工智能應用的法理審思與優化路徑[J].科技與法律(中英文),2023,12(05):11-19.
[2]鄭曦.數字時代刑事證據開示制度之重塑[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3,26(04):38-48.
[3]陳蘇豪.證據性權利:跨境刑事證據的一個闡釋框架[J].證據科學,2023,31(02):189-201.
[4]王利平.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的轉化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23,36(01):152-160.
[5]馬靜華,杜笑倩.律師網絡披露刑事證據行為的合規性與正當性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02):62-71.
◎ 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課題《刑事證據認定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研究》(課題編號:ITPSPP2023102023945)
作者簡介:
多麗娜(1993.6—),蒙古族,內蒙古開魯縣人,本科學歷,內蒙古警察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