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徹底解決執行難”的大力推行,越來越多的“僵尸企業”因“政策”進入破產程序,其中又以“無人、無賬、無資產”的“三無”企業占據絕大比例。各級法院將“三無企業”劃定為小額簡易案件,適用破產“簡易審”,一般要求在3~4個月內快速審結。但“三無”企業破產案件辦理中,因缺少債務人相關人員的配合查證、企業財務賬冊遺失,大部分案件無法全面查清債務人資產,同時基于簡易審理審限的要求,往往對該問題予以忽視對待,導致該類型企業雖完成司法出清但仍存在潛在隱患。本文筆者從實務中碰到的問題出發,分析對該類企業快速出清的思考。
一、“簡易審”的提出
1.“簡易審”的概念
破產簡易審是指在財產狀況明確、債權債務清晰的破產案件中,通過縮短債權申報時間、獨任審理等形式提高破產審判質效,推動快速、高效審結破產程序的機制。一般而言,簡易審的適用前提為資產規模較小、負債不多的破產案件,人民法院通過審判組織調整及指導監督管理人執行加快破產案件辦理的系列措施以期提高破產審判效率,加快推動破產進展,促使企業實現快速司法出清,優化營商環境。
2.“簡易審”的背景
2016年以來,受“徹底解決執行難”影響,破產案件尤其是中小企業破產案件呈現爆發式增長。較之常規企業破產而言,該類企業往往資產較少且種類單一,債權債務關系相對簡單。如有的企業只有設備資產,還有的企業只有商標等無形資產,甚至有的企業在破產程序中未能接管發現任何資產。而該類型企業的債務較為清晰,一般除稅收債務以外其余對外債務基本已經生效法律文書確認。自2006年企業破產法頒布實施以來,觀念上一般認為破產案件較之常規訴訟案件而言涉債權債務關系復雜,債權人眾多,審判組織應以合議庭形式審理破產案件。“三無”破產企業的批量出現,使得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在破產審判實務中凸顯更為深刻,導致破產審判的“形式要求”成為一項亟待打破的枷鎖。對該類型破產企業,司法實務中一直有聲音呼吁希望可以通過減少審判組織成員、加快資產處置等手段加快推動破產程序、實現快速司法出清,破產“簡易審”的理念應運而生。
3.“簡易審”的必要性
(1)解決執行難問題的需要
自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以來,“執轉破”已作為“執行不能”及“執行終本”案件執行出清的一個重要路徑。人民法院通過引導部分長期未結執行案件進入破產程序,化解執行積案,緩解執行壓力。同時,為確保穩定的破產案源,也有部分地區法院與當地的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準金融機構建立常態化申請破產的機制,引導債權人申請已執行終本案件最終進入破產程序。為徹底解決執行難問題,“執轉破”案件有必要通過破產“簡易審”實現快速司法出清。
(2)優化營商環境的需要
“辦理破產”是世界銀行關于營商環境指數評價的十大重要一級指標之一,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推動經濟高效快速發展,吸引投資的先決條件。推動破產“簡易審”,能夠提高破產審判質效,提高債權“回收率”,同時破產程序中全面保障債權人的知情權、監督權等權利,提高營商環境指標得分,推動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
(3)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增長的需要
大部分地區尚未開設專門的破產法庭,破產案件由民商案件審理法官兼任審理,案多人少矛盾尖銳,破產審判人員壓力非常大。近年來,隨著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實踐的陸續開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進入人民法院,該類案件一般也為破產審判庭法官兼任審理。在批量個人債務案件陸續進入的背景下,破產“簡易審”,實現案件繁簡分流,部分案件快速出清成為一條必由之路。
二、“簡易審”的實踐
2016年以來,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執轉破”及“無產可破”案件持續進入破產程序,管理人在人民法院的指導下逐步摸索破產簡易審理的路徑。常見的簡易審做法主要見下:
1.變更債權申報、審核方式,縮短申報期限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債權申報期限為一個月至三個月。針對該類型企業,人民法院往往在法定期限內縮短債權申報時間,一般規定債權申報時間為30至45天,債權申報期滿后5至7日內召開第一次債權人會議。通過在法定期限內盡量利用較短的債權申報及會議召開周期,盡可能縮短審理周期。另外,對于債權申報的方式也不再限定于傳統的郵寄申報或現場申報方式,越來越多地采用電子申報方式,即債權人通過全國企業重整信息網、釘智能辦公平臺、“破栗子”“工商破產智平臺”等第三方開發的網頁、APP或小程序進行線上申報債權,管理人通過線上發布審核結果,以提高辦案效率。
2.加快推動資產變價,提高資產處置效率
實務中,還有管理人通過提高資產變價處置效率方面展開簡易審理的探索。如筆者承辦的某紡織公司破產案件,因債務人核心資產僅為其名下的房地產。除此外,已無其他債務人財產,且債務人早已停產停業,不具備重整、和解的可能。管理人在征詢抵押權人及主要債權人意見后,將資產變價處置提前到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前,再通過債權人會議對上述資產處置進行補充授權,加快了資產處置進度。另外,現破產清算中案件中有較多企業管理人未能接管到財務賬冊,如仍堅持傳統做法,即宣告破產后再進行資產變價處置則明顯與實務不相符合,也會拖延債務人資產處置程序。
3.簡化債權人會議形式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債權人會議作為全體債權人的議事機構,涉債權人重大權利、重大事項均應由債權人會議作出決議。但是破產程序中,尤其是破產清算程序具有強制性和法定性,絕大部分事項管理人是基于企業破產法的規定而進行的法定性行為。如事事追求債權人權益保障,反而會使得部分債權人怠于行使權利導致權利睡眠的情況,也不利于管理人整體推動案件有效推進。實務中,有部分法院作出規定簡化債權人會議形式,通過債權人說明會方式召開債權人會議,弱化債權人表決權,強化債權人知情權、監督權。如2019年浙江高院發布的《簡易審紀要二》。
三、“三無企業”簡易審理的潛在隱患
1.三無企業的特殊性
僵尸企業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長期以來占用有效的社會資源且無法產出穩定的效益,無法對社會經濟及產業機構調整帶來正面的影響。而“三無企業”是更為特殊的僵尸企業,一般而言,“無人、無賬、無資產”是該類企業的典型特征。在進入破產程序前,債務人及其相關人員均已失聯,長期下落不明。在進入破產程序后,管理人無法聯系到債務人相關人員,也無法接管到債務人的財務賬冊、證照等資料,無債務人人員、材料資料輔助核實債務人資債實際情況。另外,債務人名下也無可供清償的破產財產,實際上是“無產可破”企業。
該類企業長期以來占用市場主體地位而無法辦理市場出清手續,占用司法資源(執行不能恢復執行)。部分債權人因長期無法聯系到債務人及其相關人員,在接到管理人的通知后反而將怒火灑向管理人。基于對管理人職責、定位的錯誤認識,部分債權人認為,原執行程序中長期無法聯系到債務人,現管理人作為債務人代表應對企業債務進行兜底,或者管理人作為債務人企業的代表就應當代表債務人對企業事項進行終局處理。又由于“三無企業”缺乏人員、財務資料,管理人對其資質的核查更多是基于管理人向登記機關的查詢以及執行查控線索的回饋,存在較大局限性。在現在的司法實務中,除了上述查詢以外,在債務人相關人員無法聯系的情況下,管理人往往只能向債務人開戶銀行查詢債務人原經營期間銀行流水以履行管理人職責。但是江浙地區民營經營高度發達,民營企業經營不規范又是一種常態。管理人往往在銀行流水查詢中發現極為頻繁的公司與其法定代表人、股東大額資金往賬,而在債務人拒不配合(含相關人員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管理人往往無法對上述款項逐一作為核查確定具體用途、去向。
2.潛在隱患
(1)無法全面核查債務人資債情況,全面保障債權人權益
如上所述,在“三無企業”破產的情況下,尤其是相關人員不配合、拒不到場,管理人僅憑銀行流水及管理人查詢的資債線索并無法全面確定債務人的資產情況,存在一定局限性。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在大環境下已被默認是合理的,如實務中企業將相關款項支付至財務人員或法定代表人處再由其對支付的款項進行支配、支付,大部分情況下該款項系用于企業經營,還存在大額款項去向不明或用途不明的情況。而現實實務中即使經查詢銀行流水中發現上述情形,往往管理人也不會采取對應的措施。除非有明確線索債務人存在侵吞、挪用公司資產或惡意濫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逃避債務的情況,管理人一般較少會提起對債務人相關人員的責任訴訟,而這明顯對于債權人的權益無法做到有效保障。
(2)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雖然通過簡易審理的做法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實現快速結案,一定程度上提高“回收率”,但部分案件中該類快速結案的做法實質上是以犧牲債權人權益為代價,管理人無法對債務人的資債進行全面、有效核查。在現行實務中,一般破產案件中除了有債權人緊盯著銀行流水發現的資金去向不明的情況持續向管理人書面報告或向有關部門信訪、報案,大部分情況下管理人對上述情況均不予處理。甚至部分管理人在發現銀行流水中存在的端倪后,也拒不向人民法院、債權人通報相關事項,僅為追求快速結案對上述事項不予深入核查。也有的管理人認為管理人查詢銀行流水僅為完成管理人履職事項,債權人要求查閱相關流水不符合債權人個體知情權的內容而對其查閱申請不予理會。這些做法實際上都是對債權人權益的侵犯,不利于建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3)對破產保障理念帶來的負面影響
破產程序本為保障“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企業,能夠讓其有機會借助市場化手段擺脫破產困境,最終實現順利司法出清。但現行實務中越來越多出現一種聲音,在破產前人失聯、賬目、資產隱匿,反而能夠順利在短期內把破產程序走完。而對于破產程序中資債核查不清的地方債務人因失聯無需進行解釋處理,管理人基于快速結案理念對上述事項也置之不理,這與破產保障的理念意見相悖,對破產保障的理念產生較大影響,會一定程度上加深破產逃債的固有印象。
四、建議方案
1.加強管理人專業管理,提高甄別能力
在破產程序中,管理人作為專業的中介機構,負責全面核查債務人資產、負債情況,負責對債務人相關人員不當侵占、處分公司財產的行為進行追收、撤銷或提起其他衍生訴訟。破產管理人在案件承辦中,應主動提高履職能力、甄別能力,對于債務人相關人員的行為存在可撤銷或無效情形的,及時通過破產法賦予的撤銷、確認無效、抵銷無效等及時行使職權,避免債務人責任財產的不當滅失。同時,對于“三無企業”清算過程中,人民法院、管理人在講究破產審判效率的同時,也要兼顧債權人權益的保障,追究破產審判質效的衡平,不能一味講究速度,而忽視了債權人權益及債務人財產的保護。
2.明確債務人相關人員責任的追究,堅決打擊惡意逃債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現行司法實務中對于債務人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路徑不明、條件不確定。《最高院關于債權人對人民下落不明或者財產狀況不清的債務人申請破產清算案件如何處理的批復》及《九民會議紀要》第118條規定內容明確了債務人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但審判實務中各地法院適用認定標準不一,債務人未及時申請破產導致財產、賬冊等滅失給債權人債權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難以確定,也難以舉證。這也就導致管理人對于是否通過訴訟提起對債務人相關人員的訴訟難以有效把握。筆者建議,可以通過高級法院案例指導的方式明確類似案件起訴的標準及審判思路,堅決打擊債務人相關人員不正當侵犯公司財產及債權人權益的情況,以起到良好的宣傳示范作用。
結語
簡易審理是實現破產案件繁簡分流,節約司法資源、實現快速司法出清的必由之路。但在追求審限快速結案的同時,也應關注到部分案件中對于債權人權益的保障,避免對債權人權益的侵犯。本文筆者從“三無”企業清算實務分析潛在隱患并提出建議方案,不正之處,請予指正。
作者簡介:
范永興(1993-),男,漢族,安徽省太和縣人,系浙江浣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研究方向:公司法、企業破產清算與重組、民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