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幼兒園 楊玲斌
兒童視角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與認知特點,重視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本土文化資源有其獨特的內涵,分為多種類型,對學前教育有重要價值。本文提出兒童視角下的本土文化資源的多元認知與表達方式的實踐策略,包括準備本土文化資源、布置自主認知任務、創設生動導入情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組織趣味游戲活動、開展文化探究活動、展示文化探究成果、實施科學總結評價。在兒童視角下,教師結合教學情況落實上述實踐策略,能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幼兒的歸屬感,提高文化教育成果,更好傳承與保護本土文化。
瑞典兒童教育研究者索默爾提出,孩子也擁有自己發現和感知世界的視角。兒童視角指的是兒童在自己的世界中擔任了主角,能夠自主創建以及表達自身感受。對學前教育而言,兒童視角非常強調將兒童作為教育研究和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因此教育者要凸顯兒童主體優勢,引領兒童積極參與到相關研究中,以一種尊重兒童主體性、重視兒童個性、發掘兒童潛能、激發兒童興趣的方式進行教育,這樣才能讓兒童更好地感受和認知現實生活中的世界。基于兒童視角,結合本土文化資源,能更好地實施幼兒園教育,教師要從傳統的知識本位目標轉變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多元認知目標,做好科學的規劃部署,根據幼兒的反饋進行優化調整,創建良好環境,引導幼兒表達自我。
基于兒童視角,首先表現為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幼兒在學習中各個方面的發展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教師應當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領域,加強相互之間的整合,使得幼兒身心健康與協調、全面發展。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發展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幼兒在成長經歷與個性品格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基于兒童視角的影響,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明確不同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指導方法,指引幼兒向更好、更高水平發展,實施階梯式的教育。
在兒童視角下,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幼兒通常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戲中通過直接的感知經驗、實際操作以及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進行認知學習。因此,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組織和實施各類教學活動。
根據兒童視角的內涵,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引領幼兒以積極態度參與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樂于探索、自主學習、互助合作,使其在解決問題和困難中形成勇敢、堅強、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質。
本土文化是指在各類文化的影響下,本民族或本地區的人們結合自身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生產經驗等對文化進行再創造,形成具有獨特性、民族性、純粹性的獨特文化,是一種本土獨創的文化形式。本土文化資源包括但不限于語言、文學、藝術、節日、傳統技藝等多種形式,是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生活、思想、信仰、藝術等方面豐富多彩的體現。根據文化學者、社會學專家的研究,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本土文化資源內容:
1.語言和文字。本土文化資源中的語言文字包括口頭傳統、方言、鄉土詞匯和特定的書寫系統等。這些資源可以應用在幼兒語言領域的教育。
2. 傳統藝術。傳統藝術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雕塑、剪紙、刺繡等各種形式的藝術表達。教師可以應用這些藝術資源組織繪畫和手工創作等藝術活動,初步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
3.傳統節日和慶典與民間故事和傳說。本土的節日和慶典是文化傳承和社會凝聚的重要方式,如新年、春節、中秋節、元宵節、龍舟節等。民間故事和傳說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通過口述和傳統文學傳承,講述著人們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等。這些資源可以在語言、藝術等領域進行運用,能有效滲透本土文化教育,讓幼兒更好地認識本土文化。
4.傳統文化遺產類。如古跡、歷史建筑、古代城市遺址、墓葬、傳統手工藝品等,代表著本土文化的歷史和傳統。本土的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地域特色、傳統食材、烹飪方法和飲食習慣等。本土的服飾和民俗代表著特定地區或民族的文化風貌,有傳統服飾、頭飾、飾品、節慶儀式等。以上也可以在語言和藝術領域中運用,讓幼兒認識本土文化。
5.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也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資源,包括山川湖泊、河流濕地、特有動植物等。教師可以運用這些資源,與健康、語言、科學等領域教育融合起來,讓幼兒感受本地美麗自然風光,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在運用本土文化資源實施教學時,應基于因地制宜的理念,選擇與本土文化相關的資源。教師應當借助互聯網平臺與相關工具,探尋各類歷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整理形成適合幼兒認知的本土文化資源,為后續的教育教學打好基礎。
我園所在地是擁有1700 多年的建縣歷史的濱海小城,擁有非常廣闊的海域、灘涂和島嶼,盛產多種海鮮,如大黃魚、海帶、紫菜、刺參、鮑魚等,享有“中國海帶之鄉”“千鮮之城”等美譽。基于這個背景,我園教師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實地調查和走訪等方式,搜集與整理本土文化資源,將其整理成可運用于幼兒園教學的資源。如,將北岐灘涂、楊家溪、大京沙灘等地方特色景觀做成圖畫和視頻,將海帶、紫菜、牡蠣、大黃魚、梭子蟹、劍蟶海產品做成認讀圖,用糊湯、地瓜杯、米餃、閩南糊、松山茶餅等特色美食創作烹飪課,用畬族小說歌、布袋戲、根雕、閩東畬族烏飯制作技藝、糖塔制作技藝、畬族斗笠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語言表達、手工創作等活動。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教師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聯系,通過交流與合作來更好地發揮家庭的力量。教師可以將整理好的本土文化資源推送給家長,包括圖文混合的閱讀頁、微視頻等,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內容和觀看視頻,并指導家長進行相關的準備。
例如,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游玩時,可以將游玩過程拍成短視頻,由家長和孩子一起為視頻解說。又如,教師搜集介紹本地美食的短片、視頻等,讓幼兒在家長的指導下認識、品嘗家鄉的特色美食、了解美食制作方法;用直觀圖片和簡練的文字,介紹下滸鎮三洲村的傳統民居,讓幼兒認識風格各異、各具特色的本地傳統建筑。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地的非遺代表性作品,讓家長帶著孩子觀看相應資料,探訪本地周邊的非遺傳承人(如畬族博物館)等,同時積極地鼓勵家長帶幼兒參加社區舉辦的本土文化活動,如民俗節日慶祝、民間手工制作,以此帶領孩子初步熟悉本土文化資源,為后續的深入認知打好基礎。
為更好地激發幼兒認識和學習本土文化的興趣,教師還要借助智慧教育平臺、數字化資源與實物材料等創設生動有趣的導入情境,以此第一時間吸引幼兒眼球,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促進幼兒積極參與觀察、交流等。教師還要根據幼兒交流和回答的情況,實施相應的總結,以繼續講解本土文化相關的知識。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基于兒童視角下,為更好地運用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教學,讓幼兒進行多元認知,教師還要在一日生活中融入本土文化,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在日常安全教育、戶外活動、社團活動等環節滲透本土文化,引領幼兒更好地熟悉本土文化,對本土文化建立情感。
例如,在晨間接待和離園時播放節奏鮮明、朗朗上口的方言歌謠;早操編排方言游戲操、海帶舞等;午間前后播放民間故事或傳說等。我園將本地各類特色美食引入幼兒園午餐、點心之中,如清湯面、地瓜杯、糊湯等,在激發幼兒的食欲的同時使其進一步了解家鄉的飲食文化。在領域教學活動中,我們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語言活動“小導游”,結合本土語言特點開展音樂活動“方言說唱”。在社團活動中,我園結合本土非遺的手工技藝引入相應資源,如編織、扎染等,指導幼兒學習和創造,又或根據本地海灘遍布、多河流等的自然條件,我園在日常安全教育中融入戲水的安全教育,讓幼兒認識到海邊、河邊的危險性,引導幼兒要在家長的監督下到海邊、河邊,否則不能獨自到這些地方。
為更好地吸引幼兒積極認知和表達本土文化,教師還要充分運用本土文化資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運用一定的實物和場地,組織趣味游戲活動,以此更好地吸引幼兒積極參與相關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感知本土文化,培養其對本土文化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本土文化資源進行適當改編。
沙江曳石是霞浦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曳石活動的歷史背景是紀念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明嘉靖年間,倭寇企圖攻占霞浦縣城,由于城內官兵不足,戚繼光讓后方百姓將繩子綁在石頭上,在青石板上拉動,發出巨響,營造城內人多氣勢。當倭寇聽到巨響,喊聲震天,滿城燈火,不戰而潰,霞浦城得以保全。此后,每逢中秋,霞浦便開展曳石活動。因此,我園基于這個背景,對工具進行改編:用竹子綁成一個四方形坐墊,并在竹子空心處放入石子等材料,兒童分組參與拖拉,看哪個小組拉動的聲音最響亮。組織與實施這類游戲活動,能讓幼兒在游戲的快樂中潛移默化認識本土文化,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情感。
我園還將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結構游戲這三大類游戲進行大融合,將孩子活動的室內場地拓展為戶外大操場,鼓勵孩子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的地形以及現有器材進行游戲場景創設。在角色游戲中融入本土美食一條街等,搭建民宿、楊家溪、文化公園等各種建構場景,使之成為角色游戲中的知名旅游景點,并將畬族服裝銀飾、畬族對歌等融入表演之中。組織與實施這類游戲活動,能讓幼兒在游戲的快樂體驗中潛移默化認識本土文化,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為更好地促進幼兒認知與表達本土文化,教師還要結合本土文化資源開展一些文化探究活動,讓幼兒積極地參與觀察、思考、交流、動手操作、合作探討等。教師要選擇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一些與美食制作、手工技藝相關的文化資源,組織與開展豐富有趣的文化探究活動。
霞浦畬族烏米飯是一項省級非遺,這是一種誕生于唐朝的傳統美食。古時畬族人民會用烏米飯祭祀,并饋贈給漢族的親朋好友,長此以往,當地漢族人受到影響,形成了清明必吃烏米飯的習俗。根據這個文化背景,我園組織了學做烏米飯的文化探究活動。具體而言,首先,教師播放視頻、展示步驟圖和親自操作,讓幼兒熟悉基本的步驟,即浸泡糯米,將浸泡好的糯米放到80℃的紫黑色的湯汁中,半天后就會將白糯米染成紫黑色,然后將糯米撈出,用木桶將其蒸熟。烏米飯具有黑、亮、精、香的特點。其次,教師引領幼兒分組參與探究和操作,其中仔細觀察幼兒操作的過程,確保幼兒安全,做好相應的指導教育。
在完成本土文化的探究后,教師還要組織文化成果展示活動,借助一定的場地和資源展示幼兒的文化探究成果,以此完善本土文化的表達。教師要求各組幼兒代表運用各類方式進行表達,包括展示各自的實物成果、用自己的話說說探究的過程、用假動作模擬等。教師通過指導幼兒運用各類型的表達方式表達本土文化來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在基于兒童視角下的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本土文化資源實施教學,引領幼兒認識本土文化、參與本土文化的表達,最后還要結合整體的教學過程與結果,實施科學的總結與評價。為了加深幼兒對本土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口述、圖文和視頻演示、實物展示等方式進行總結,落實多元主體、多種要素和多樣方式的評價。
綜上所述,文章基于兒童視角下對幼兒園教學的影響,結合本土文化資源的內涵與相關種類,提出本土文化資源的多元認知與表達方式的實踐策略,系統性地融合從準備到評價的策略。為此,教師應基于因地制宜的理念落實這些策略,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資源,培養幼兒正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更好地提高幼兒園教育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