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北城辦事處中心幼兒園 孫秀花
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繪本是專門為幼兒制定的閱讀材料,它集圖畫、聲音等于一體,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帶領幼兒開展繪本閱讀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從中獲取知識、認知世界、豐富情感、激活思維和語言能力等。雖然繪本材料中生動、有趣的畫面與聲音不同,但能夠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還能夠刺激幼兒的感官體驗,促進其心理發展,提升其各項能力。
但是,目前部分幼兒園在繪本教學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教師本位主義作祟,常常忽視幼兒的身心成長規律,在選擇繪本和繪本閱讀過程中采取一刀切、大包大攬的方式;過分強調理解與述說,枯燥刻板,忽視幼兒的語言創造性;自主探究不夠深入,幼兒進行語言表達的機會較少;缺乏科學評價,導致幼兒語言進步空間狹小等。鑒于此種狀況,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思維,以幼兒需求為基準創新繪本閱讀方法,不斷探究繪本閱讀教學的新路徑,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能力提升。
兒童心理活動比較活躍,對事物充滿好奇,但是由于識字量不足,學前教育的教材基本以圖片為主,且生動有趣的圖片能夠最大程度上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繪本閱讀時亦應以繪圖為主,讓幼兒在細細品味中逐漸感受語言的美感,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充分培養其語言能力。
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尤其如此。由于其認知水平還處于淺層次狀態,因此在繪本閱讀過程中,不易接觸太多的文字。因為太多的文字接觸會使幼兒感覺到困難,打擊繼續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引導進行繪本閱讀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幼兒充分理解圖片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文字的量,一步一個臺階,夯實幼兒的語言基礎。
幼兒的心理活動比較活躍,注意力難以較長時間集中在一個事物上。在繪本閱讀之初,幼兒容易被生動有趣的圖片和內容所吸引,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以及閱讀數量的增加,幼兒容易失去新鮮感,產生厭學情緒。為了使幼兒持續性對繪本閱讀產生興趣,達到培養語言能力的目的,教師應定期更新繪本的內容和種類,讓幼兒不斷地接觸新事物和新故事,使其在豐富的繪本內容中汲取營養,提升語言能力。
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基于繪本閱讀提升幼兒語言能力,也應根據幼兒的不同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繪本閱讀材料。對于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較低的幼兒,教師可以選擇故事情節簡單有趣、圖片形象生動、文字較少的繪本材料,以便于幼兒接受,然后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表達繪本中的內容。對于理解能力稍強且文字積累較多的幼兒,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稍微復雜、故事性強且有一定思想的繪本材料,以激發幼兒的內在潛力,使之在相對有難度的繪本閱讀中提升語言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根據幼兒的生活需求及閱讀目的精心選取繪本材料,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為了使幼兒增強敢于表達和交流的信心,并體會與人交流的價值與樂趣,教師可以適當選擇一些情境對話類的繪本閱讀材料,讓他們在情境對話中學習如何交流與表達。針對幼兒安全感不足的問題,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心靈慰藉類的繪本供幼兒閱讀學習,讓他們走進繪本描述的世界,在獲得語言能力提升的同時能夠充實幼兒幼小的心靈,緩解與父母的分離焦慮。
總之,繪本的選擇不是一刀切式地將閱讀書目推薦給幼兒,教師應充分研究幼兒的特點以及不同種類繪本的特征,依據具體情況而選定,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使每個幼兒都從繪本閱讀中獲益。
人的成長具有階段性,幼兒好奇心比較強,對未知的世界感興趣,但語言發展水平還處于萌芽狀態,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繪本閱讀時,首先要根據幼兒的生活認知經驗創設相關閱讀情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感覺到閱讀環境安全可靠,溫馨自在,從而更好地沉浸在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和布置主題閱讀場景,或者建立故事情境,或者組織趣味閱讀活動等形式讓幼兒在和諧的閱讀氛圍中感受繪本的豐富內容。當幼兒能夠全身心投入閱讀時,各種感官能夠充分被調動起來。此時教師應鼓勵幼兒復述繪本內容大意,提出自己的疑問,互相提問并回答等,以此建構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幼兒的想象力也能被激發出來,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
例如,在閱讀繪本《小貓釣魚》時,教師可以用毛絨玩具“貓”“蜻蜓”“蝴蝶”“魚”等,以及池塘、草地、藍天等圖畫布置閱讀場景,讓幼兒分別拿著這些動物玩具演繹《小貓釣魚》的故事,并讓幼兒分角色對話,在釣魚的情境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處事原則。幼兒在模仿貓媽媽和小貓的對話中積累了語言,也對小貓一開始為什么釣不到魚有了深刻理解,從而懂得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的真諦。
由于年齡幼小,幼兒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在組織繪本閱讀時,教師需要創新閱讀形式和方法,多方位刺激幼兒的感官,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達到繪本閱讀效果的最大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
在選取完閱讀繪本之后,一是根據繪本的內容特點設計合適的閱讀形式。不同特征的繪本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如,故事性較強的內容可以讓幼兒自行閱讀,而后互相講述其中的故事,最后由教師講評故事的具體內容和意蘊。而生活知識類的繪本,則可以運用實物情境模擬繪本中的內容,以生活情境為指導,帶領幼兒閱讀繪本、體驗生活,從而積累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等。二是根據幼兒的理解水平和接受程度選擇適合的閱讀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層級的幼兒,教師應設計針對性的繪本閱讀方式。如,針對理解水平較高的幼兒,教師可以先以自主閱讀為主,而后要求幼兒自行互動和交流。但是對于理解水平較低的幼兒,教師則需要陪伴閱讀或者運用視頻、場景配合閱讀,逐漸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
繪本閱讀教學應是持續性的過程,教師應為幼兒建立繪本閱讀檔案,適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分析閱讀繪本與幼兒語言能力增長的關系,發現其中的問題,對接下來的繪本閱讀提供有益的借鑒。針對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興趣愛好的幼兒,教師要分別做出分析判斷,從中歸納出繪本閱讀對不同類別的幼兒的不同指導意義。
閱讀檔案應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幼兒一個階段閱讀繪本的數量和內容,二是幼兒對每本閱讀繪本的現實表現等。通過閱讀檔案的設立和更新,使教師能夠動態掌握幼兒的閱讀情況和語言能力水平,從而指導閱讀教學策略的制定。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密切聯系家長,促進家園共育,組織家長一起構建幼兒閱讀檔案。親子閱讀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親子閱讀的情況則需要家長及時反饋給教師,如此教師才能更為全面地掌握幼兒的閱讀狀況和語言能力發展水平。現代信息技術發達,家園共育可以通過微信群、公眾號平臺等媒介互相交流,共同建立和完善幼兒閱讀檔案。
閱讀檔案的有序、完整,能夠促進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活動的制度化,能夠有效提高幼兒閱讀的數量和質量,并幫助教師建立層級的語言發展目標,助力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繪本是幼兒喜歡的閱讀載體,而表演娛樂性強,能夠最大限度吸引幼兒的注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把動態的表演和靜態的繪本結合到一起,將繪本故事中的內容說演出來,以此幫助幼兒投入繪本情節之中,學習主人公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表達素材。幼兒在閱讀繪本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字詞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說演結合的方式表達出來,幫助幼兒加深理解。
例如,在學習繪本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時,此篇繪本故事中有較多的動詞,對于幼兒來說比較抽象,難以懂得如何運用。如“張開手”中的“張”字,幼兒容易與姓氏混淆,教師可以通過反復的動作演示,讓幼兒在模仿中結合動作產生聯想,將張開雙臂的動作與“張”的字面意思聯系到一起,進而明白“張”字的具體含義和用法。再如“舉”字,教師可以通過說演的方式舉起身邊的物體,如書、椅子等,讓幼兒直觀地感覺到舉的含義和用法。而“撐”字、“甩”字等比較抽象,如果只是通過語言講述的方式幼兒會懵懵懂懂,不知所云,而通過動態的表演,幼兒更易于理解相應動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復雜的句子和段落乃至整個故事,都可以通過說演結合的方式“表演”給幼兒觀看,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自行說演,親身體驗繪本中的故事和道理。在趣味演繹中,幼兒既增強了興致,又學習了語言知識。
細節決定成敗,學習更是如此。善于抓住細節才能更容易深入事物的本質,獲得成長,語言學習亦是如此。為了通過繪本閱讀來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集中精力閱讀繪本的每一句話,觀察每一張圖片,抓住其中的每個細節,然后將自己看到的細節用語言表達出來,以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尊重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接受理解水平,客觀制定閱讀指導策略,并通過多種方式對幼兒進行啟發和誘導,幫助幼兒觀察細節,抓住事物的本質。在反復練習之后,幼兒的語言水平才能穩步提升。
例如,在學習繪本《螞蟻和西瓜》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其中的一些細節,如每只螞蟻都在奮力奔跑,下面還有影子,它們這么努力奔跑是要去做什么呢?看到這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幼兒發揮想象,思考螞蟻奔跑的目的。基于幼兒愛吃愛玩的天性,可能有的幼兒就會想象有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在等著它們。帶著未知的懸念,幼兒的探求欲望變強,教師趁熱打鐵,再鼓勵幼兒繼續觀察和閱讀。到最后,幼兒終于印證了自己的判斷,是美味的西瓜在吸引著它們!幼兒獲得了成就感,也在細節觀察中提升了表達能力。
語言能力不是簡單模仿,表達能力的提升還需要創造,豐富而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才能打動人心,促進彼此的交流。在引導幼兒復述繪本故事的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對故事進行續編,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大膽想象。由于幼兒的邏輯思維還不夠完善,續寫和創造的故事可能不夠嚴謹,但是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重新對幼兒的表達進行梳理和總結。
例如,在學習繪本《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時,幼兒在看到故事的結局之后,可能會產生諸多疑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動腦筋,想象鼴鼠嗯嗯在了大狗的頭上之后,大狗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每個幼兒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和故事續寫,教師應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話講出自己的故事,再逐個分析幼兒的想法,并指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在此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語言創新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載體。因此,除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外,還應注意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深度思維能夠使語言表達更具邏輯性,良好的語言表達也能鍛煉思維,兩者可以相得益彰,互為補充。教師可以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設置問題,供幼兒思考、分析、回答,提升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引導幼兒學會提問是幼兒語言教育的主要目標,在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提問有關聯的并且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繪本,以此提升幼兒發現問題、說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順勢進行提問游戲活動,在有趣的游戲環節中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升其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習繪本《第一次提問》時,這部繪本相對難懂,教師可以借機提問,鍛煉幼兒的思維,如這本書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教師還可以編排游戲,讓幼兒提出問題,誰提出的問題多就能夠得到小小的獎勵。在游戲與提問的過程中,幼兒的大腦飛速運轉,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既得到了鼓勵,又享受了游戲的快樂。
綜上所述,繪本閱讀是提升兒童的語言能力的有效舉措。教師應積極轉變思維觀念和教育方式,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在選擇繪本和制定學習計劃時以兒童的特征和認知水平為基準,探究合適的教學路徑,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讓兒童在學習中充分體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和樂趣,愛上表達,樂于表達,最終能夠做到思維清晰、表達流暢,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