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順利
龍在動物分類上所屬的綱、科、目,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對它太熟悉了。幾千年來,它與我們的關系一直是那么密切,我們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龍是傳說中的動物
龍在神話傳說中神來靈去,捉摸不著。所以,有人給了一個概念: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甲骨文中關于“龍”字的寫法據稱多達130種,雖在字形上和筆畫數上各見差異,但作為象形字,其所描繪的“龍”之形貌特征是:頭大嘴大、齜牙飛須、有角有耳、有鰭有鱗、長體曲尾。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征英武;獅鼻復象征寶貴;金魚尾象征靈活;馬齒象征勤勞和善良等。說是一種動物,因為還有“龍生九子”的傳說。
龍是一種精神
龍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龍作為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進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世代尊龍、愛龍、寫龍、畫龍、雕龍、繡龍,逢年過節則祭龍、玩龍。“龍”由“人”而“神”。人們常將“龍”這個神異吉祥物,用于日常生活中作意象性的企求與祝愿,以征兆吉祥、禳避兇禍。其表現形式,也就是應用手段,主要有五種:一是詞以“龍”制;二是人以“龍”名;三是物以“龍”稱;四是物以“龍”形;五是事以“龍”兆。
龍象征權貴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征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云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他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叫“龍輦”;坐的船叫“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天安門前石華表的云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云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暗喻賢人高士
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聘,回去后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里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余的,老聃是人中之龍,難得一見的大賢。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俗話說“望子成龍”,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角、身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臺、電視臺、報刊雜志上有什么“歌壇龍虎榜”之類的消息,什么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于此,這里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