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順利
自古以來“龍”被認為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璨若星河的中華瑰寶中,有不少帶有“龍”的元素和圖案,讓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目睹這些文物的風采吧!
? 整個故宮建筑就是充滿龍形、龍物的文物
故宮里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6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5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筑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龍,那就數不勝數了。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是故宮的主體建筑,三殿矗立在三重漢白玉石龍墀上。龍墀石欄立望柱1480根,欄板1414塊,每根望柱上浮雕著蟠龍。每重欄檐邊都伸出一個個巨大的石雕龍頭,共有1142個。三大殿前后御道,鋪設有雕刻精美的龍陛。
故宮專家做了一個統計,即太和殿頂屋脊及瓦當、滴水等共有龍紋2632條,外檐額枋及門窗彩繪包括飾件共有龍紋5732條,殿內檐及殿內梁枋天花上共有龍紋4037條,殿中金柱、藻井、寶座、屏風及陳設上共有龍紋609條,殿內墻壁及暖閣門罩等共有龍紋542條。
太和殿大殿內的木柱稱為金柱,高12.7米,直徑1.06米,柱上飾金龍蟠繞,極為壯美。殿頂的藻井裝有巨龍懸珠的“軒轅鏡”,天花板由無數方格組成,每個方格內都繪有“二龍戲珠”彩繪,僅這一項就繪有3000條龍。
太和殿內外的龍紋、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844條之多。這種“萬龍朝圣”的裝飾布局,構成了一種威嚴神秘的氛圍,以獲得神化權力、震懾臣民的效果。
太和殿的門窗,都鐫刻有精巧的龍圖案。殿門以上門楣、額枋、斗拱、匾額,都有雕龍彩繪;殿頂脊兩端的脊獸是故宮最大的龍頭,重8.6噸。大殿重檐兩層,有數千條瓦壟和瓦溝,上面都有龍形圖案,龍的數目難以計數。
太和殿的金漆木刻寶座上,9條金雕龍昂首曲軀,大有騰空飛躍之勢。座下部的須彌座是透雕金龍,座后有一面巨大的九龍屏風。
除三大殿外,故宮其他地方龍也很多,儲秀宮的銅龍,高1.6米,長1.7米,重約3噸,金光熠熠。
故宮博物院盤旋著“一條龍”金水河,歷經600余年,至今仍守護著它。要想進入紫禁城,必須經過護城河。護城河像一條蜿蜒的巨龍。它環繞紫禁城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龍椅”:髹金漆云龍紋寶座
髹金漆云龍紋寶座使用上好的楠木制成。龍椅通體貼金,從上到下每層都裝飾著祥龍紋。在椅圈上有13條金龍纏繞,其中最大的一條正龍,昂首挺立于椅背的中央。整體來看,寶座做工講究、裝飾華貴、雕鏤精美,是一件價值不菲的藝術品。
? 黑漆嵌螺鈿云龍紋大案
為明代硬螺鈿漆器的代表作。嵌螺鈿漆器,是取材于各種貝殼天然色彩與光澤最佳的部位,分層剝離并磨制后鑲嵌于漆器上作為裝飾。
? 洛神賦圖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畫中洛神端坐于云車之上,回首顧盼,座前立一神女充當駕手,云車之前有六龍并駕馭齊驅拉車奔行云中;另有一龍從水中躍起,奮爪升騰,頗有氣勢。
?【清康熙】
釉里紅
海水云龍紋缸
?【清康熙】澆黃釉錐拱古銅紋鳳首龍形提梁壺
中國歷史博物館
龍虎銅尊
尊腹里隨外表紋飾凹凸而作相應的凹凸狀,鮮見于其他器物,亦為其特色,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是龍山文化中彩陶制品的代表。
中國國家博物館
1.“中華第一龍玉龍”紅山玉龍
造型生動,雕琢精美,被稱為“中華第一龍”。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很有可能是馬姓的圖騰。這是中國龍圖騰最早的實物,也是中國探月工程圖案的原形。
2.“商子龍鼎”【商代末期】青銅圓鼎
國家一級文物,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是已發現的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時也是迄今所知帶有“龍”字的最早青銅器。
遼寧省博物館
【紅山文化時期】玉豬龍
(左圖)
遼寧省博物館里有兩件“玉豬龍”,一件是碧玉豬龍,另一件是白玉豬龍,同樣出自新石器時代。“玉豬龍”,是5000多年前紅山先民尊崇的氏族圖騰。
【清代】云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右圖)
又稱為透雕象牙球,為遼寧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全高52.2厘米,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為透雕卷草云龍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代表著古代最高的牙雕技術。
上海博物館
?【春秋】獸面紋龍流盉
盉為調酒器。它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創造的杰作。
? 青花云龍紋大缸
明正統(1436-1449)年間燒造,腹間繪五爪行龍兩條氣勢恢宏。如此體量的傳世正統龍缸,目前似僅見此例,彌足珍貴。
沈陽故宮博物院
?【隋代】青瓷雞頭龍首四系壺
此壺釉色光潤、潔凈,為隋代青瓷精品。
?【明】正德款斗彩云龍碗
此碗紋飾輪廓線以青花勾勒,再以純正的紅、綠、黃釉填色,其色彩之純、色調之艷為明代斗彩器所僅見。
?【明萬歷】青花龍紋罐
?【清康熙】青花云龍福壽碗
?【清康熙】黃地三彩紫綠龍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龍首紋玉鐲
“龍首紋玉鐲”。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據今約5300年~4200年)時期物品。
山西博物院
龍形觥
商代晚期方國文化系列之一。在它的裝飾花紋中驚人的出現了鱷魚的形象,這在國內的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件器物應為商代的一件酒器。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殷墟中期】蟠龍紋盤
中國臺灣省博物館
【清光緒】綠地魚龍圖花式瓶
定陵博物館
錦金壽字龍云肩通袖龍襕妝花緞襯褶袍
該龍袍是為萬歷皇帝編制的,是古代龍袍作品中典型的精品,被稱為“無價之寶”。龍袍上所用捻金線長達4000米,片金線11300根,繪制的圖案眾多,有1045個金色正楷壽字、540個靈芝、540只仙鶴,以及18條環繞周身的五彩金龍。工藝極為復雜,但上衣下裳的構造之中,卻一點都看不出有任何接縫。
河南博物館
《四神云氣圖》壁畫
創作于西漢早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因年代久遠、做工精美被中外專家、學者贊譽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是河南博物館“鎮館之寶”。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 鑲嵌綠松石龍形器
? 綠松石龍頭部
我國最早的龍形象之一。整體由2000余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僅0.2~0.9cm長短,厚度僅0.1cm左右。由龍首至條形飾總長超過70cm。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具有極高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的出土,也代表著中國龍的形象在“中央之國”“華夏第一王都”的最古老發現,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淄博市博物館
【西漢】矩形龍紋銅鏡
銅鏡出土于大武西漢齊王墓。高115.1厘米、寬57.5厘米、厚1.2厘米,重達56.5千克, 其形體碩大,年代之早,被譽為世界銅鏡之最。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揚州博物館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代表了元代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為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鄭州博物館
【唐】白釉雙龍瓷尊
是古代龍飾器物的代表,又稱雙蝙瓶、雙龍耳瓶,雙龍尊創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主要流行于洛陽一帶,其他地區很少發現,唐代以后基本消失。是鞏縣窯精品的代表。
湖南博物院
? 人物御龍圖
戰國中晚期佚名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作,畫面有些部分運用了金白粉彩,此件非衣帛畫的獨特之處,也是迄今所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的繪畫作品。
? 人物龍鳳圖
是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屬于非遺性質的繪畫作品。該畫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
南京博物院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為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由96條卷曲的龍和576枚梅花釘交錯套扣而成。
江西省博物館
張天師龍鈕白玉印
為元代文物,為龍虎山天師府法物中極為重要的一枚法印,為歷代天師襲用。歷經歲月滄桑仍完好無損地保存到今天,成了江西省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赤金走龍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一組小金龍,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為投龍祭祀儀式中所用的法器。
吉林省博物館
【元】青花云龍紋高足杯
高足杯是一種受蒙古族文化影響、極具時代特征的器物。足高超過杯高是元代高足杯的顯著特點之一。
河北省博物院
龍首形金衡帽
金衡帽長9.8、徑3厘米。中山王墓出土。是套在車衡兩端的帽,以純金制成。
黑龍江省博物館
【金】金銅坐龍
黃銅鑄造,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于一身。為國家一級文物,被稱為黑龍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 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此印為方形龍鈕金印,通高1.8厘米,邊長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
? 南越王“文帝行璽”金印
甘肅省博物館
【明】金龍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建鼓底座神龍
這件文物被考古專家譽為是“龍窩”,上面盤繞著108條神龍,刻畫得栩栩如生。據悉曾侯乙建鼓底座從每一個角度去看,會輸出不一樣數字的真龍,有人說是108條,有人說是122條,頂尖的專家也無法復制出來。堪稱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
瓦當青龍
當面造型各具特色氣勢磅礴,高度夸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秦漢動物紋瓦當中的杰作,是精致的藝術品,是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
海南省博物館
龍舟大神寶像圖
該畫工筆重彩并使用多種礦物顏料進行描金,由于材料特殊,歷經200多年依舊光彩艷麗。
大英博物館
? 元至正型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成對
此瓶成對,器型復雜,形體又大,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因國際拍賣而被世人認識,是公認的“至正型”元青花斷代標準器。
?【明】宣德景泰藍龍紋蓋罐
明代宮廷的御用之物。代表了明代景泰藍制作的最高水準,曾經是宣德皇帝的心愛之物,一直珍藏于明清內府之中,直到近代因為戰亂才從宮廷中流失出來,幾經輾轉,顛沛流離,最終入藏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