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甲辰龍年,十二屬相中的第五個輪值選手,也是唯一世間不見而僅存于神話中的一位。至于在十二個屬相當中,為何其余十一位都是現實中的動物而卻單獨要安排進來一只神話的龍,到今天也沒誰說得明白,最合理的解釋恐怕也就是,龍是中華民族文明最具想象力和象征性的符號。
對于龍,中國人有著近乎狂熱的崇拜,不僅會將它看作神獸擺在圣壇之上,更將自己視為龍的傳人。6000年前的一座仰韶古墓在河南出土,墓穴里一條用貝殼鋪砌成近似龍形的畫像,使得中華民族對龍的景仰呼之欲出。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龍是出自殷商婦好之墓的玉雕,它的出現距今有3000年。
不論時代如何更迭,龍作為中國人最神圣的圖騰始終深入人心。直至明代龍形開始成為皇家私有,除了那個號稱真龍天子的皇帝,別人再也沒了使用龍來祈祥求福的權利。也正是這一時期范圍內,明成祖朱棣奪下大明江山后,固執地遷都北京并建起了一座當世不二的紫禁之城,從那時候,皇家御用的龍,順理成章就和這座城,有了永遠割舍不開的千絲萬縷。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為三大殿也叫前三殿,氣宇軒昂地安置在上下三層的漢白玉石臺上。這些石臺至今仍潔白無瑕,上面立著環形圍欄,欄桿的柱頭刻有浮雕花紋,使得三大殿離遠了觀望有如云中瓊樓玉宇。
這些圍欄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每一根望柱下面都配置了一個同樣漢白玉材質的石雕龍頭,整個三大殿的基座石臺上,這樣的龍頭一共有1142個,可謂壯觀到了天際線。
千萬別以為這些龍頭只是簡單的裝飾品,它們都具備十分關鍵的實際用途,那就是排水。
紫禁城的防洪防澇系統做得好可謂天下聞名,無論多大的雨天,從沒聽說宮里鬧過水災。三大殿區域的排水防澇,這一千多個龍頭功不可沒。
龍頭口中都有一個圓孔,離得近了就可以觀察到,這個圓孔是一直向后通到了龍頭后面的望柱里面。當雨水過大,石臺上的積水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順著這一千多個孔洞噴向石臺下的廣場,再沿著排水溝匯進內金水河,而后流向外金水河跟玉河、護城河。龍頭噴水的場面可謂壯觀,被人們冠以稱號叫千龍吐水。
今天有很多人會在夏季趁著下雨到故宮等候千龍吐水,但大多都是無功而返。這可不是因為命不好,而是有幾個現實原因導致那壯觀的場面難得一見。其一,雨不夠大,一般暴雨以下級別的降水根本不會導致龍頭向外噴水。其二,很多龍頭的孔道出現了堵塞,年深日久沒有疏通,再大的雨也噴不出水來。其三,那就真是不幸運了,可能條件都具備了,但是正好你等候的地方偏不噴水,而對面卻嘩嘩地淌著雨水。
有人喜歡抬杠,說憑什么叫千龍吐水?那根本就不是龍頭!那些腦袋都沒長犄角,按照古籍里講,沒有犄角的不叫龍,那是螭!
說得也對,不長角的龍確實應該叫螭。但同樣是古籍里講,“螭,為龍子”“赤螭,雌龍也”“螭,水神。一曰雌龍,一曰龍子”,而且這都是有據可查的,在《漢書》和《吳都賦》里都能找見。雌龍也就是母龍,和小龍一起肯定也得算龍啊,不叫千龍吐水,叫千螭吐水,它也不好聽不是?
三大殿的第一殿也是規制級別最高的那座,叫太和殿。它不僅是皇上登極行禮辦大事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層身份,是個龍窩。
如果有興趣,可以站在太和殿的外面去數一數自己看見了多少條龍。房頂、屋脊、琉璃瓦、屋檐、額枋、門扇、裙板、窗戶、槅扇、 鎏金飾件,處處能找見,數不到一半估計也就雙眼迷離不忍正視了。反正我是沒數清過,只是看了資料之后了解到有8000多條。
這還是屋外,如果像多年前那樣還能進到太和殿內部參觀,再有幸數一數屋里面那6000條左右的龍,估計一天游覽時間用光了,也不能完成這個艱巨任務。
一座太和殿竟然聚集了14000條左右的龍,絕對是紫禁城里龍最多的地方,給它一個龍窩的稱呼,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三大殿最后一殿是保和殿,和太和殿相比,這座殿顯得沉穩和樸素得多,沒用到那么多龍來作為裝飾。但是,在它身后卻有一處全紫禁城最有氣勢的龍紋石雕,放眼天下很難找到第二個相同作品可以和它分庭抗禮。
今天在這處斜立的石雕前立著一塊名牌,上面寫著三個字——大石雕。如果叫得再準確一點兒的話,應該是云龍大石雕。這是一塊巨大的御路石,現今的版本是乾隆讓工匠把明朝原版鑿碎了以后重新雕刻的。九條高浮雕的神龍在流云當中飛舞盤旋,那逼真生動的架勢很有呼之欲出的調調兒。
它具體有多大?這么說吧,乾隆讓工匠從原來明朝的石雕上鑿下去了一尺二寸厚的花紋,現在的長寬分別是16米57和3米07,埋起來的那一部分厚度是1米7。明朝的原版就更大一點兒,長度是17米18,寬3米2,埋起來了2米08。
這塊大石雕的材質據說是艾葉青,原產地是京西房山的大石窩,按照體積進行相應換算,明朝的石雕大概重二百四五十噸,如果是沒雕刻之前的毛料,應該更重一些,可能會達到三百噸。
一個疑問不禁隨之而來,就算是今天,從房山把這么大這么重的一塊巨石運輸到故宮,都是一項很費力的任務,那在600多年前的明朝,人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咱們不是有句老話嘛,叫人心齊泰山移。人多力大出奇跡,泰山都能給它搬個家,何況一塊石頭了。趁著冬天先在沿途一路上打出很多水井,把水潑到地上凍起一層又厚又結實的冰,把這塊巨石裝到承載工具上面,比如旱船或者是排架,然后就是無數個人無數匹馬,前面拉后面推,一路喊著“嘿嗦嘿嗦”的號子,風風火火到了紫禁城。
按照這種運輸規模,紫禁城那幾個城門是絕對容不下的,咱也都能明白,不可能因為運石頭把城門推倒了重建,那就只能是在城門建好之前,這石頭就進了宮,一邊蓋宮殿一邊雕飛龍,所以說這大石雕當真是禁宮里的一位元老。很多宮殿宮門毀于災害火難,可這塊雕了龍的石頭除了被乾隆鑿下來過一層,至今沒受到任何其他破壞,也是難得。
咱說了,這是一塊御路石,既然是路,是不是就應該走人?不能走旁人是不是皇上可以走?可是上面高出來的那幾條龍,讓皇上怎么下腳呢?難道是一眾大臣在后面看著那個九五之尊在大石頭上蹦來蹦去不成?
當然不成!那過于不成體統!雖然叫御路,皇上也不會傻到直接走到上面去,人家是被人用肩輿抬著,從御路石上空“飄”過去的,轎夫走兩邊的臺階,皇上坐在肩輿上從中間騰空而上,這樣就莊重多了。
據說住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只有乾隆很少坐轎子坐肩輿,基本到哪兒都是走著,轎子和肩輿在身后跟著。真是喜好運動的皇上,要不然人家長壽呢。只不過想不明白他是怎么從后院進去保和殿的,難不成是從前面兜圈繞了過去。
過了三大殿繼續往東,在當今故宮游覽線路最東邊的地方,有一個需要另外花10塊錢買票進去的地方,叫珍寶館。進了珍寶館的錫慶門就是一個小廣場,左手邊是皇極門,右手邊有一面裝飾了九條巨龍的琉璃影壁,就是故宮九龍壁。
九龍壁在全中國只有三座,山西大同一座是全國最大的,但那上面的九條“龍”都是四個指頭,古代四個指頭的是蟒是蛟不是龍,之所以叫九“龍”壁,和千龍吐水是一個概念,好聽加順嘴。北海也有一座九龍壁,是雙面的,應該也是最知名的。還一個就是今天故宮這座,全天下身份級別最高的九龍壁。
影壁,都是用來遮擋門前不好事,給主人辟邪祛煞用的。珍寶館所在的這組院落,是乾隆當年打算退位做太上皇時候給自己修的一處宅子,好多人管它叫小故宮。門前安置這么一塊影壁,第一是為了換來個好風水;第二當然也是為了顯示一下自己是太上皇,不再當皇上了,但仍然是九五之尊。這從九龍壁的琉璃構件數量上就能看出來。
影壁正面九條游龍分明黃、紫、藍、白、淺黃五個顏色,共使用琉璃磚270塊。不僅正面飛著九條龍,影壁的瓦脊也有九條龍,只是小了一點兒。就連額檐下斗拱之間那些龍紋墊拱板都是45塊,處處暗含著九五之數。
關于這座九龍壁,還有一個很有爭議的故事。
靠東邊那條白龍的肚子正中偏下那塊,如果走近了仔細去看,有一塊構件和別的琉璃構件差異巨大,分明就是一塊湊合嵌上去的木板子。這不免就有一個疑問隨之而來,莫非皇上家也手頭緊,東西壞了沒錢修嗎?
按著如今很多導游對游客的解釋,說是當年九龍壁落成皇帝來剪彩,忽然這塊琉璃構件咔嚓就碎了,當時沒有替補的構件可以更換,眾多工匠和大臣很可能面臨掉腦袋的風險。其中一個腦子特別好使的工匠挺身而出,臨時用木板子雕刻了一塊龍肚子刷上了白顏料,安到了九龍壁上。皇上檢閱之后大為滿意,愣是沒看出來那塊后補上去的是一塊木板子。于是,為了感謝這個工匠的救命之恩,大家就把這塊木質構件悄悄留了下來。
這套說辭很符合我們大眾對于野史的好奇心理,確實能忽悠住很多善良的游客。可是,如果是有心人,回家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這純屬是不成立的謬論。
乾隆是什么人?那是一個對藝術很有追求的人,咱們暫且先不管他藝術修為是否夠高,但起碼他很狂熱,眼里從來不揉沙子。當年負責監督瓷器燒制的唐英把一批御瓷送進宮里,凡事必親力親為的乾隆一眼就看出那些瓷器不是按著他給的圖紙制作的,當下就下旨責問為什么不按吩咐去辦事,而且那一批所有瓷器的花費都算在了唐英自己的賬上,皇帝沒給報銷。
試問,眼睛如此刁鉆的皇上,面對著給自己養老的宮殿擋煞的九龍壁,會不仔細檢查?仔細檢查了會不能發現那里有一塊木板子?即便他剛配著兩葷兩素喝高了來查看,也不至于出現如此閃失吧。
當然在正史里沒找見關于這塊木板子是如何出現的記載,所以才給了編故事的人們足夠的發揮余地。但是如果嚴謹一些去思考,我覺得應該是到了清朝末年九龍壁損壞了,確實沒能力修復了,就找了一塊木頭雕了幾下嵌了上去,不然這事兒是說不通的。
和九龍壁遙遙相對的西六宮的西邊,有一處知名的“寡婦大院”,就是慈寧宮建筑群。這里的每一間宮殿基本都可以進入,至于其他的龍也沒什么特殊,只是這里在宮殿內部,可以欣賞到房頂上的藻井。
每個藻井當中都盤踞著一條向下探出腦袋的龍,那種形象很像是它們要從上面下到地上,和站在那里的人們聊聊天,看見它們的時候會真心感覺,古人的手藝真不是浪得虛名的。
慈寧宮北面有一處沒開放的地方叫雨花閣,但是站在啟祥門的前面還是可以依稀看到樓頂屋脊上那幾條金色的行龍。并不是它們有多偉岸和華麗,主要是那一個個的姿態,像極了爭先恐后登梯子爬高的小孩子,可愛到沒朋友。
一個具備文化底氣的民族,一定會有自己的圖騰崇拜,中華民族在尚且年幼的時候就選擇了龍,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傳承,龍的基因已經滲入每一名中華子孫的血脈當中。
而今早已不是龍為皇家專屬的時代,紫禁城也變作了故宮,任何人都可以好好進到這里來欣賞這個屬于我們每一名中國人的吉祥神獸。并不是必須要祈求點兒什么,只是和這么多的龍處在一起,心情都會好不少。心情好,做起事情來自然就會順暢,這就是所謂龍給我們帶來的好運吧。
何況,這又是甲辰龍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