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山

據悉,東壩鄉正在準備2024年的新春慶典,這次慶典的主打品牌仍是傳統技藝——東壩花會。東壩花會在往昔歲月中異彩紛呈,已是嘆為觀止,而這些技藝歷經磨難又重見天光,怎不讓人生發出對文化堅韌百折不撓的萬千感慨?
每逢花會展演,總是花團錦簇,彩練高懸。高大寬敞的舞臺上,紅旗獵獵,會標赫然,人們似乎不是在觀看演出,而是迎接歷史深處凱旋的文化老人。
花會,是京畿地面慶典時表演種類的統稱。其類別包括獅子舞、耍中幡、耍火叉和挎鼓、高蹺等傳統技藝。鄉民們在酒足飯飽之后,饒有興致地觀賞金獅起舞,仰望高聳云天的錦羅中幡,目睹火叉翻飛和挎鼓鳴響,活脫脫一派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景象。
花會溯源
東壩花會,是民間花會的一種,其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就有記載。漢代稱之為“百戲”,宋元時代稱為“社火”,到了明代又改稱“香會”。清代中興以后,由于慈禧的推崇,花會又成為宮廷里面的“玩意兒”。
花會是集娛樂、公益、信仰于一身的民間自發組織。
清代的花會由于朝廷重視,曾經鼎盛一時。辛亥革命后,北京的花會依然活躍,抗戰爆發以后,由于連年戰火,社會動蕩,花會消失殆盡,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花會才有所復蘇。“文化大革命”期間,花會被當作“四舊”掃除,銷聲匿跡。直到新時期以來,才再度起死回生。民間的花會曾經叫過“香會”。這是因為它的主要表演時機是廟會燒香禮佛的時候。這期間,香會有文武之分,文會只在廟會期間提供無償服務,比如在各條山路上高搭席棚,擺設方桌、條凳、爐灶、茶具等物品,以供香客禮佛休息之用。武會中常見的有扛箱會、獅子會、中幡會、杠子會、開路會、五虎棍、高蹺會、挎鼓等十余種。
東壩花會是花會中的武會。武會是展現體能與技巧的體育娛樂形式。在這種表演中,幾十斤重的石頭、木樁要在頭頂上飛舞;踏上一米高的木棍如走平地,沒有健壯的體魄是不行的。東壩由于“斗局子”繁盛,里面“扛大個”的伙計較多,因此為花會的出彩具備了人才條件。
健碩之美
東壩花會有十幾種表演形式,我們暫且描繪其中幾種。
獅子會,在東壩花會的所有門類中,最為人稱道的是獅子會。在首都博物館的歷史展廳內,陳列著一對獅子頭道具,這對獅子頭一青一黃,彪悍威武,每一個都有七八十斤重,沒有出眾的臂力是無法表演的。這一對獅子頭道具就是當年東壩獅子會舞獅的時候用的,據資料記載,這個獅子會曾被乾隆皇帝御封為“金鈴祖獅”。
這種獅子舞在表演的時候,要八個碗口大的銅鈴系在獅子頭上,獅子起舞后鈴聲大作,動地驚天,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能聽得到。舞獅子的時候為什么要一對獅子成雙配對呢?據說這是廟門前一對守門獅子的象征。
獅子會的神壇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而這一對獅子則是兩位菩薩的坐騎。當年,乾隆皇帝三公主的墳寢由大臣劉墉監造,并且,劉墉還每逢清明節來這里為三公主掃墓。有一年,在掃墓回京的路上,劉墉看見了東壩獅子會的表演,劉墉見這檔獅子舞技藝超群,并且道具也非比尋常,回到宮里就奏明圣上,乾隆聽罷喜出望外,就下令京城各路獅子會進宮表演。表演過程中,東壩獅子舞力壓群芳,不僅一招一式細膩逼真,而且獅子頭也造型雄偉,尤其是八個碗大銅鈴與眾不同。乾隆觀后,龍顏大悅,封東壩北門獅子會為“金鈴祖獅”。
“金鈴祖獅”就是各路獅子之首。從此之后,東壩獅子一露面,各路獅子就要匍匐在地,為其讓路。東壩的獅子會在表演的時候,分為太獅(大獅子)和少獅(小獅子)。太獅由兩名演員裝扮,一人演獅子頭,一人演獅子尾。演獅子頭的人穿上連腳褲,將獅子頭舉起,鉆在獅子頭的下面,露出下半身,扮作獅子的前腿;演獅子尾的人俯伏在獅子套內,扮作獅子的后腿。獅子耍起來的時候,兩人步調一致,配合默契。獅子耍起來之后,鈴聲脆響,舞姿優美,加之扮成武士的獅子郎引領嬉戲,場面就十分詼諧壯觀,而支撐這壯觀的,則是強健與神力。
高難絕技
東壩花會還有一個表演類別,叫作開路圣會。開路圣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由當年東壩十八張斗局子的斗頭郭宣(人稱郭小手)組建。這檔會的會員大都是斗局子里面扛大個(扛糧食)的人,這些人身體素質好,身手矯健,因此表演的項目驚險而嫻熟。這些項目實際上都是體育與武術融合的絕技表演,包括“蘇秦背劍”“懷中抱月”“五鬼打路”“雙人過叉”“十字披紅”,每一個動作都令人毛骨悚然,倒吸涼氣。
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會首郭小手的“連環翅子”踢得又高又遠,攜風掣電,令人拍案叫絕;會員田猴子輕功嫻熟,經常躍到房脊上去表演,讓觀眾大飽眼福。
新中國成立后,開路圣會又延續了一段時間。由于政治運動頻繁開展,終于在“破四舊”和“文化大革命”中被取締。
改革開放之后,中華大地萬木復蘇。開路圣會中的練叉把式劉廣德(人稱“飛叉劉”)經過挖掘整理,尋親問友,把這檔會的精華原汁原味傳承下來。在這期間,他們重新排練了“火叉”和“五鬼打路”,受到了各級文化部門和人民群眾的熱烈贊賞。2007年初,“飛叉劉”的開路圣會在鄉工委和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應市、區旅游局的邀請,參加了“北京風情舞動洛杉磯”的展演活動,赴美國洛杉磯進行了表演。同年,在北京迎奧運倒計時一周年之際,東壩開路圣會應國家體委和市體育局邀請,在中華世紀壇進行了表演,并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赴中央電視臺進行了展示表演。
高難絕技是人生探險的象征。以習練火叉為例,稍有不慎就會遭受火焰的燒烤,有的甚至受了燒傷、燙傷!然而,練叉人卻沒有一個畏縮不前。這種精神來自哪里?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的精神來自哪里?《山海經》上的英雄作為是最好的啟示: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這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民族精神!《山海經》算不得歷史,然而,它確是中華民族最本真本然的精神歷史!
歷史文化是一灣一往無前的河水,它滋養過的大地,一經春風吹拂,總會迎來萬紫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