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鄉村幼兒園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幼兒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最佳場所。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親自然課程,并在親自然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讓幼兒在勞動過程中感受自然,提高對自然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營造親自然教育環境
精心創設一個充滿自然元素與勞動氛圍的教育環境不僅能激發幼兒對勞動的興趣,還能讓他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培養對自然的熱愛與尊重。比如,在園內開辟一片種植區,幼兒通過親手參與植物的種植與養護,不僅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還能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教師還可提供一些適合幼兒使用的勞動工具,如小鏟子、小水壺等,在勞動中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初步的勞動技能。此外,園所還可充分利用墻面、角落等空間,布置一些與勞動、大自然主題相關的幼兒作品,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開展實踐體驗教育活動
在勞育與親自然課程融合的過程中,應注重幼兒的實踐與體驗,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魅力,領悟大自然的奧秘。
田園探秘活動。組織幼兒走進大自然,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比如,帶領幼兒走進田間尋找成熟的果實,在尋找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的生長環境,了解果實的生長過程。當幼兒找到成熟的果實后,引導幼兒進行采摘,在采摘的過程中感受豐收的喜悅。同時,還可結合采摘活動,開展有趣的制作活動,如制作果醬、果干等,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食物的制作過程,感受勞動的價值。
美味廚房體驗。廚房是幼兒接觸勞動、學習生活技能的重要場所。教師可充分利用幼兒園“大鍋灶”資源,開展美味廚房體驗活動。比如,制作土豆餅、豆漿等簡單的食物,在制作過程中引導幼兒進行食材的清洗、攪拌等操作,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制作完成后,讓幼兒通過品嘗自己制作的食物,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與快樂。
歡樂飼養活動。飼養小動物是幼兒了解生命、培養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充分利用幼兒園的角落,搭建簡單的飼養區,飼養小兔子、小烏龜等小動物。在飼養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它們的飲食、睡眠等需求。同時,還可鼓勵幼兒參與小動物的喂食、清潔等工作,在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與愛心。
構建多元教育評價體系
在勞育與親自然課程融合中,應構建多元化教育評價體系,從多維度評價幼兒,激發其自信心和積極性。
過程性評價。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過程。比如,在種植活動中,留意幼兒是否認真進行種植、是否對植物進行細心的照料;在“美味廚房”活動中,觀察幼兒準備食材時是否專注、是否積極參與制作。過程性評價能使教師更完整地掌握幼兒的學習狀況和成長需求,進而為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表現性評價。對幼兒在活動中展現出的特質進行評價。比如,在“田園探秘”活動中,觀察幼兒有無探索精神、是否敢于挑戰未知;在“歡樂飼養”活動中,觀察幼兒對小動物是否充滿關愛、是否能主動照顧。通過表現性評價,激發幼兒創造力和表現力,使其在活動中更自信地展示自我。
成果性評價。重視對幼兒活動成果的考量。比如在“田園探秘”活動中,觀察幼兒是否采摘到成熟的果實、果實是否妥善處理;在“美味廚房”活動中,關注幼兒制作的食物是否美味且有創意。成果性評價能讓幼兒體會到自身努力得到認可,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后續活動中。
推進家園合作
在鄉村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合作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家長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定期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來,如邀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田園探秘”“美味廚房”等活動,共同感受勞動的魅力與大自然的奧秘。通過親子活動,家長不僅能深入了解孩子,還能與幼兒園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鼓勵家長開展親子活動。鼓勵家長與幼兒開展親子活動,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比如,家長帶領幼兒開展種植、采摘活動等,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增進親子感情,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尊重。同時,通過這些活動家長還可以了解幼兒的成長需求與興趣愛好,為幼兒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
搭建家園溝通平臺。幼兒園應致力于搭建家園溝通平臺,如微信、QQ群、成長手冊等,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表現與成長情況,鼓勵家長分享育兒經驗。通過溝通與交流,教師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長的需求與期望,從而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服務與支持。
鄉村幼兒園勞育與親自然課程的融合實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與成長需求,制訂科學的課程方案。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讓勞育與親自然課程真正融入幼兒的生活,成為其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