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不僅能夯實數學基礎,提高知識掌握能力,還能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策略,有益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德育元素之間的關系,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創設德育教學情境,增強思想認知觀念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難以落實德育滲透的策略需要,不能切實凸顯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育價值。對此,教師應優化教育教學模式,重視德育滲透在數學課堂的教育價值,以此促進學生思想認知觀念的更新和發展。基于此,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德育教學情境,使情境內容與學生身心發展相契合,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共鳴,以此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進而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
以“節約用水”的教學為例,課程目標是通過了解淡水資源匱乏的危害,讓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對此,教師可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如出示謎語“用手抓不住,用嘴存得住”,通過猜謎語的形式引入課程主題。其次,教師可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3月22日是什么節日嗎?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個節日的由來?”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了解到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目的是呼吁世界人民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再次,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關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視頻感受到在淡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民生存的艱難,以及我國在淡水資源保護方面所做的貢獻。最后,引申到學生實際生活中,為學生創設勸導情境,讓學生勸誡浪費水資源的同學。通過自我表達和真實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并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浪費行為,從而形成愛護水資源的價值觀念。
糾正不良學習習慣,形成嚴謹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是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嚴于律己,為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數學知識保持樂觀、正向的學習態度,進而形成嚴謹的數學思維。
以“分數除法”的教學為例,在本節課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分數除法的運算方法,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運算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細心檢查的嚴謹數學思維,糾正在運算中的不良習慣,有效提高運算準確率,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在學生掌握分數除法的運算技巧后,教師可為學生出示例題,要求學生邊審題邊思考。在學生計算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觀察將學生在計算中普遍出現的問題實時整理在電子白板中,提醒學生及時規避問題,以得出正確結果。在學生運算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驗算,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并糾正錯誤,形成認真審題、自覺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交換批改,讓學生在批閱其他學生的習題時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有效提高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教師通過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能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運算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斷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發展。同時,也能使學生在今后的數學練習中保持嚴謹的運算態度,反復驗算習題內容,并保持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以養成正向的學習習慣,最終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組織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部分小學教師在教學時,大多局限于教室內,這雖然能讓學生提高知識素養和學習能力,但不利于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的發展。基于此,教師可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規則意識和協作精神,以此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發展。此外,教師還可為學生創設驅動性任務,讓學生通過戰勝困難、互幫互助等環節,培養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責任感。
以“確定起跑線”的教學為例,課程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確定跑道的起跑線,讓學生在實踐互動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首先,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并為學生出示跑道的圖片,提出數學問題:“你們覺得起跑線與數學知識之間有什么關系?與哪個單元的知識有關系?”其次,在學生的探究興趣被充分調動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小組探究,運用所學知識確定起跑線的位置。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到戶外操場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價值以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整合實踐數據,得出最終結論:可以運用圓的周長公式推算起跑線的位置。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其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和價值。此外,實踐探究活動的創設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探究活動中,最終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
家校共育,強化德育教學效果
家校共育強調教師與家長的相互配合,從而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將家校共育手段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德育滲透策略中,有助于拉近家長和教師的關系。一方面能讓家長了解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豐富家庭教育觀念;另一方面能讓家長深刻理解“家校一體”的教學觀念,形成家校聯動,最終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以“扇形統計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聚焦于家庭教育,為學生和家長設計一項具有德育意義的親子作業。比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項實踐探索作業,要求學生與家長借助多種方式搜集資料,探究我國各地區每年的植被覆蓋情況,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家長在與孩子共同探究的過程中,要重點向孩子介紹我國植被覆蓋較少的地區,以及辛勤付出的植樹人,讓孩子在搜集資料的同時感受到植樹人的奉獻精神。在成果展示階段,教師可將學生匯報中的信息進行整合。同時,也可為學生播放紀錄片《撒哈拉沙漠》,讓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影像了解到沙漠植樹人的辛苦付出以及取得的成就。最后,教師可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制作“保護森林,愛護環境”手抄報,并配以文字和扇形統計圖,以此逐步強化學生的數據意識,進而有效凸顯小學數學德育教學效果。
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進行緊密融合,有利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也能使家長更系統地了解到學生在校所學知識的價值。同時,家長通過與孩子共同完成親子作業,不僅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還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以此有效形成家校聯動,最終促進孩子形成完整的數學觀念和思維。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策略實施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德育的價值,并通過創設德育教學情境、糾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組織實踐探究活動等方式,充分發揮德育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