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深度學習已成為幼兒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深度學習有助于幼兒獲取全新知識與技能,還可促進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的全面發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發展幼兒的多項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注重區域環境開發
新奇且充滿探究性的區域環境,能讓幼兒主動接觸學習內容,以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誘發幼兒產生深度學習行為。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可圍繞近期教學目標,為幼兒創設不同主題的區域活動環境,滿足幼兒不同的探究需求,并激發其學習興趣。在區域環境設計中,可包含多種感官刺激元素,如色彩、音樂、質地等,以營造一個充滿刺激和挑戰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的學習意識。
以“錢幣”的教學為例,在教師的耐心講解下,幼兒認識到“錢幣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為讓幼兒進一步了解有關“錢幣”的知識,在區域活動環境設計中,教師設計了“美工區——餐廳(用錢幣點餐)、角色扮演區——銀行(取錢)、科學區——錢幣博物館”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元的區域活動環境讓幼兒對“錢幣”知識展開深度學習。
首先,在“美工區——餐廳(用錢幣點餐)”活動中,教師為幼兒設計了“餐廳”場景,利用區域中現有的材料,布置了“菜單”“收銀臺”“餐桌椅”等元素,并詢問幼兒對菜單內容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講述設計各類食物圖片與價格,鼓勵幼兒使用學具錢幣進行交易。在這一環境中,幼兒需要輪流扮演服務員、廚師和顧客,體驗點餐、付款、送餐的全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深化了對“錢幣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概念。另外,幼兒還掌握了正確運用錢幣的方法,在與環境互動中實現了深度學習。
其次,在“角色扮演區——銀行(取錢)”中,教師為幼兒設計了“小型銀行”環境,用書柜當作銀行柜臺,用紙殼箱當作ATM機,還設計了“存取款箱”等環境道具。教師還為每位幼兒設計了“個人賬戶”,并鼓勵幼兒自制存折,“專業人員”負責記錄存款、取款情況,讓幼兒對錢幣的存取有了全新的概念。
最后,在“科學區——錢幣博物館”中,教師打印了不同錢幣的圖片,并講述了錢幣流通的相關知識,將區域布置成一個展示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錢幣的小型博物館。在這一環境中,幼兒主動探索環境,并詢問教師“國家的名稱、錢幣的種類”。教師可結合展板信息,引導幼兒了解更多有關錢幣的知識,以環境互動誘發幼兒深度學習,從而達成教育目標。
保留自主探索空間
教師可保留部分活動空間,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探索,以開放性的活動氛圍,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產生深度學習。具體而言,隨著區域活動的推進,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不過多干涉幼兒的活動選擇。面對幼兒提出的新想法,教師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自主嘗試、自主探究,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以“戶外體能”區域活動為例,幼兒在對平衡橋、梅花樁、跳箱等材料的運用中,發現一處“未被開發的樹林”,并向教師提出“能不能在樹林中完成體育游戲”的請求。基于這一請求,教師詢問幼兒對全新的、未開發環境的想法,讓幼兒主動設計體能區域活動,通過對新環境的探索,以新游戲、新模式、新挑戰實現深度學習,發揮支持策略的有效性。
在對樹林環境的探索中,教師鼓勵幼兒對樹林區域進行評估,思考可展開的體育游戲。通過對環境的觀察與發現,有的幼兒提出:“可以用麻繩網將兩棵樹連接起來,大家在麻繩上移動。”有的幼兒提出:“可以用矮梯探索樹上的鳥窩。”隨著對全新游戲環境的開發,各種游戲挑戰相繼提出,幼兒的深度學習意識得到初步發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提議,為其提供麻繩、麻繩網、矮梯、吊環等材料,結合幼兒的需求為其設計游戲活動。
延伸活動探究
在區域活動中,各種全新的現象都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教師可關注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提出的探究問題,并順勢而為,以全新區域活動鼓勵幼兒展開深度學習。具體而言,在區域活動中,當幼兒遇到問題與困惑時,教師可鼓勵其提出問題、表達觀點,適當延伸活動主題和內容,讓幼兒有計劃地展開學習與探究,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例如,在“戶外植物探索”區域活動中,幼兒在植物區自由觀察,有幾名幼兒發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樹葉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洞洞”。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后,開始圍在一起討論洞洞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狀。教師可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圍繞“樹葉上的洞洞”這一主題延伸區域活動,鼓勵幼兒提出問題、探索原因,支持其深度學習。
首先,教師可先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做出猜想,如“為什么樹葉上會有洞洞?這些洞洞是誰弄的?”等。通過集中探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及以問題,并對問題展開初步推理猜測。其次,教師可引導幼兒自行分組,讓每個小組選擇一片區域或一種植物,記錄觀察發現的洞洞,在集中探討中讓幼兒嘗試描述洞洞的形狀、大小、位置,通過觀察分析進一步強化幼兒深度學習意識。最后,教師可鼓勵幼兒通過詢問父母、查閱書籍等方式,讓幼兒自主探索“樹葉洞洞”形成的原因,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學習發現。
科學投放材料
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對支持幼兒深度學習至關重要。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科學投放活動材料,保證材料具有適宜的難度與復雜度,注重材料的多樣性和可變性。同時,教師還應定期更新和補充材料,以保持幼兒探究的興趣和熱情,根據幼兒對材料的消耗情況及時調整,從材料入手實現深度學習。
作為材料的投放者,教師首先應基于幼兒的發展特點準備新材料,并保證新材料的“挑戰性”,讓幼兒在運用新材料中實現深度學習。比如,在美工區域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彩繩,幼兒通過閱讀圖示、交流探討,掌握了彩繩編織、纏繞等基本技能,并能熟練地運用彩繩完成各項美工活動。針對幼兒這一情況,教師可適時引入新材料——扭扭棒,扭扭棒相較于彩繩,具有更強的可塑性和創意空間,幼兒可通過彎曲、連接等多種方式探索其使用方式。通過新材料的引入與舊材料的升級,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其主動嘗試與學習。
其次,教師還需統計幼兒對材料的消耗情況,靈活調整投放策略。教師可記錄幼兒在各區域活動中使用各種材料的頻率、數量,通過統計數據分析了解幼兒對不同材料的偏好和興趣點。在捕捉幼兒活動興趣后,教師可加強投放幼兒感興趣的材料,確保幼兒有充足的材料進行深入探索和創作,增強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活動效果。
幼兒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教育工作。教師要繼續深入研究和實踐教育策略,不斷優化、完善幼兒教育環境,以多種途徑誘發幼兒產生深度學習行為,讓每名幼兒都能在區域活動中獲得深度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