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適當照顧、呵護幼兒,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的要求。基于此,教師要立足大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有意識地指導其掌握新的生活技能,使他們在模仿、實際操作與自我服務中形成良好生活自理習慣,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上述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幼兒園要加強家園共育,在幼兒園與家庭合作過程中形成教育合力,高效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制訂計劃,逐步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科學的育人計劃是家園共育順利、高效實施的基礎,對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尤為關鍵。一方面,大班幼兒思維、認知尚不成熟,需要教師與家長提前考慮育人過程中的細節,規避突發狀況時手足無措、手忙腳亂等問題;另一方面能為家長、教師合作育人提供明確方向,從而設計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育人策略。
因此,教師與家長要制訂共育計劃,列舉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項目,細化教育內容,并設計育人目標,保障家園共育的方向、內容與目標一致。
例如,教師和家長可立足大班幼兒認知發展和身心發展情況,結合《指南》,設計“調節衣物”“系鞋帶”“整理物品”等生活自理能力培養項目,在此基礎上細化教學內容,如“調節衣物”可以設計“能夠正確認識‘冷’與‘熱’”“正確認識不同衣物對應的保暖御寒效果”“根據天氣變化自主選擇衣物”“根據自身感受增減衣物”等主題,并設計目標:知道根據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系鞋帶等。
家長和教師共同設計育人計劃,能統一共育內容、方向與目的,為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依據,提升家園共育對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質量和效果。
統一方式,通過生活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教師和家長的育人方式也至關重要,只有雙方育人方式一致,才能延續幼兒園教育,形成教育合力,進一步鞏固、強化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教師具備較高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相比家庭教育更具科學性、有效性,教師要主動向家長傳達幼兒園育人理念、方式,通過鼓勵推動幼兒自我服務,表揚與之相關的行為或學習成果,激發幼兒內在自理欲望,促使其在生活實際中主動自理。
例如,大班幼兒自尊心與自信心漸趨增強,在學習和生活中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認同與表揚,希望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教師應根據相關經驗和教育理論了解大班幼兒的情感發展狀況,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在大班幼兒完成任務、進行自理實踐或相關行為時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表揚。因此,教師可在開學之初組織家長會,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幼兒情感發展情況,讓家長明晰大班幼兒渴望得到肯定、表揚的情感發展特點,并通過圖文、表格以及教育理論等形式向家長傳達鼓勵式教育法,提升家長的認同感,從而在生活實際中轉變教育方法,為幼兒發展構建良好環境,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
通過家長會輸出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能統一家園共育形式,以提供正向情緒價值為立足點,使大班幼兒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服務自我,將掌握的生活自理技能應用到實際中,持續發展生活自理能力。
家長參與,全面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家長作為家園共育的一分子,不僅要配合教師完成育人任務,還要參與到育人過程中,了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中的不足,并給予適當指導,在生活中加以強化,從教育、生活兩方面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教師可邀請家長參與健康領域活動,共同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教師可針對區域游戲材料的整理,設計“找朋友”主題活動,提前與家長協調好活動的開展時間,邀請家長參與。主題活動的開始階段,教師可先向幼兒講解物品分類的方法與標準,如依據物品屬性分類,可分為書籍、玩具、服裝等;依據功能分類,可分為裁剪類、紙張類、工具類等。隨后,為幼兒準備相應的物品,如各類書籍、玩具、工具等,進而引導幼兒嘗試自主分類。開展親子游戲時,將家長和幼兒相鄰的兩條腿綁定,雙方共同將大量物品按照一定標準分類。游戲中,由家長進行更細致的教育引導,如講解物品的形態、功能以及靈活分類的方法等,以此循序漸進地培養大班幼兒物品整理能力,使幼兒在主題活動后可將自理技能運用于生活實際,有效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邀請家長參與其他育人活動,如區域游戲、教育活動等,讓家長以旁觀者角色觀察幼兒自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從而更具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指導與鍛煉,加強家園共育,有效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布置任務,共同構建幼兒生活自理空間
將生活自理能力應用到生活實際,并持續發展生活自理能力同樣重要。教師可在幼兒園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礎上布置家庭自理任務。家庭是幼兒進行生活實踐的重要場所,涵蓋幼兒能力發展的多個方面,能推動大班幼兒綜合性運用生活自理技能,進一步發展生活自理能力。但教師難以了解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家庭自理任務的完成情況,因此,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由家長記錄幼兒家庭自理任務完成過程和其在生活中表現出的自我服務行為,并分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情況,為后續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后,可布置“整理自己房間或客廳”的家庭自理任務,并通過互聯網發送給家長,讓家長為幼兒完成家庭自理任務提供空間,并注意記錄,發送給教師。教師依據收到信息的順序,依次與家長分析幼兒在任務中的表現,如對物品分類相關內容記憶深刻,能在任務中快速整理雜亂的物品,并放置對應位置,但缺乏變通性、靈活性等。針對幼兒表現出的不足,教師與家長要共同探究解決辦法,如家長在生活中對幼兒加以鍛煉,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引導,使幼兒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讓家長記錄幼兒在生活中自覺進行的自我服務行為,雙方再次評估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為后續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與家長指導提供信息支持。
通過設計家庭自理任務,協同家長分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狀況,一方面能讓家長了解幼兒的進步情況,并意識到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價值;另一方面能為后續教育活動的設計提供數據支持,保障幼兒園教育貼合幼兒發展情況,達到理想育人效果。
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南》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具體落實,能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通過制訂家園共育計劃、統一家園共育方式、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布置家庭自理任務四個方面,能有效整合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為幼兒后續全面發展構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