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培養不能僅依賴于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的協作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促成家園社三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利用多方教育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從生理到心理、從德育到勞育,落實立德樹人理念,促使幼兒全方位、多角度、均衡化地發展。
家園協作
建立家園共育協作意識。家園協作是三方共育中相對容易達成的一環。家庭與幼兒園之間以幼兒為關系紐帶,彼此間溝通頻繁,這在無形之中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幼兒園應有意識地采取策略加強、利用這種聯系,幫助家長提高在幼兒教育方面的認知水平,促使其意識到家庭教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從而增強其培養與協作意識,提高配合度。
例如,家長忙于日常工作而缺乏來園面對面互動的時間,教師可通過微信群與家長增加互動,多做溝通,改善家園關系,促成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局面。如果教師發現家長的活躍度較低,應主動了解原因,以分享幼兒當日趣事、優異表現或是活動照片等信息作為交流話題,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幼兒的真誠態度,從而轉變想法,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中。
豐富家園共育活動形式。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關心與陪伴。幼兒園應抓住契機,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看到家長的另一面,在互動中增加親密感。同時,家長也能了解到幼兒在園的情況,加深對幼兒的了解,學會如何與幼兒相處才能起到正向影響作用。
基于家園共育目的,教師可開展“吹羽毛”小游戲,要求以家庭為單位,將一片羽毛吹到指定位置,其間羽毛不能落地。通過設置共同游戲目標的方式使家長與幼兒齊心協力、互相配合,提高了默契度,也使幼兒在“幫助家長”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削弱不同年齡、不同輩分帶來的隔閡與距離。
游戲結束后,教師布置觀眾席并安排家長入座,組織幼兒進行文藝匯演,如詩歌朗誦、聲樂舞蹈或是童話故事角色扮演等,以親子互動、感恩父母等為主題,旨在提高家長對幼兒的關注度,以及提升參與其他共育活動的積極性。
構建家園共育反饋機制。幼兒教育的培養主體是幼兒本身,幼兒在園內的綜合能力表現以及心理變化都會被教師關注、仔細評估并告知家長。然而,教師對幼兒在家中的表現了解得始終不夠全面,給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工作帶來了阻礙。教師可與家長就此事保持溝通交流,圍繞幼兒展開討論,告知家長觀察幼兒、評估幼兒對幫助其成長的重要性,使其能主動向教師反饋幼兒在家中的表現,建立起家園互通反饋機制,便于開展家園共育。
教師應耐心維護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學會在溝通時換位思考,立足幼兒或家長的視角表達看法,展示自己的誠意,使家長更愿意交流幼兒近況。教師還應鼓勵家長多用微信交流幼兒離園返家后的表現,并與園內表現進行對比,評估幼兒的身心狀態是否有異。
社園協作
強化社區管理,創設社園協作條件。幼兒園所在的社區應加強管理,這不僅關系到社區的整體形象和居民居住滿意度,也與幼兒園能否順利開展社園協作共育息息相關。社區是幼兒園開辦的物質資源支持方之一,要負擔起一部分幼兒培養工作。社區要在綜合考量幼兒園的協作需求后,通過改善社區環境、加大安全防范力度等方式,積極為社園共育創造條件。
社區首先應做好環境管理,定期清潔,禁止隨地亂丟垃圾、煙頭等,同時聘請園藝師改善和維護社區的綠化,確保幼兒在往返幼兒園的路上能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建立起環保意識。其次,社區應做好安全管理,加強各個出入口人和車輛的篩查工作,確保小區內沒有外來人士能接觸到幼兒。同時,也可在幼兒園附近張貼“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標語,提高社區安全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
利用社區資源,組織戶外德育活動。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能在園內、家庭中進行外,適當的戶外活動也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認知水平提升。開展幼兒戶外活動應重點關注安全性和活動意義,只有確保這兩點,戶外活動才能起到促進幼兒均衡發展的作用,而這兩個要素都應交由社區負責。
以“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動為例,教師為提高幼兒對傳統禮孝文化的認知、加強幼兒對尊老概念的理解,組織幼兒前往社區養老院進行文藝匯演慰問活動,以志愿者的身份關懷、陪伴老人。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離開幼兒園,途徑花圃時教師可為其科普花朵的名稱,經過垃圾桶時教師可圍繞“不要亂丟垃圾”“學習垃圾分類”展開教育,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到了養老院,教師可引導幼兒多與老人溝通,鼓勵其積極為老人表演節目。
家社協作
帶領幼兒熟悉社區,建立家社認同意識。想要發揮社區的協作共育作用只靠幼兒園是行不通的,家長也要積極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達成家園社三位一體協同共育的目的。家長可在工作之余多帶領幼兒在社區內走動,熟悉社區的環境布局與不同功能場所的用途,幫助其建立起對社區的基本認知,提升對社區的認同感。幼兒通常以自己為中心,隨著成長和見識的增長逐漸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最先是家庭,隨后是幼兒園,當幼兒對社區產生較高的認同感后,舒適圈也會將社區納入。
家長可在晚飯后帶領幼兒散步,熟悉社區的規劃,加強其對社區安全性的信任。家長在交流科普時應當秉持著溫和的表達態度,以輕松、自豪的語氣感染幼兒,同時多以摸頭、牽手等親密互動增強與幼兒的親密感,使其在接受社區時將部分親密情緒轉移到社區。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發掘情感社交錨點。社區應基于自身設施積極組織豐富的活動,引導幼兒在參與多年齡段集體社交時發掘自身的情感錨點,便于家長判斷幼兒待人處事的風格發展傾向,評估幼兒的個性成長走勢是否存在偏差,同時也能利用情感錨點積極促成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其社交能力。
以社區文娛活動為例,社區可通過分發傳單或居委會成員上門通知等形式邀請居民參與,家長帶幼兒參與能獲得一份小禮品,如玩具小汽車等,以此提高幼兒的參與積極性,提前搭建好參與社交活動的情感氛圍,提高社交情感錨點成功構建的可能性。
家園社協作共育包括家園、社園與家社三個部分,家園以提高家長的協作意識、增加家園交流反饋頻次為主,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社園主張強化社區管理和利用社區資源,為幼兒園的德育活動創設空間支持;家社協作需要社區完善功能機制,使幼兒提升對社區的認同感,與家長一起參與社區活動,建立起情感錨點。未來,應繼續探索共育策略,為幼兒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