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由此可見,在幼兒教學中,強調游戲與教學的優化整合,進行課程游戲化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在設計幼兒科學課程時,教師應積極設計豐富的游戲形式,構建游戲化課程。
創設情境,探索天體知識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恒星、行星、衛星等基本天體的知識,讓他們對星空和宇宙建立初步認識。然而,天體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幼兒的接受效果會不理想。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VR技術以及自編游戲軟件創設情境,調動幼兒的多元感官,引導他們自主探索天體的特點與運行規律。
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浩瀚無垠的星空,并介紹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然后展示太陽、月亮與地球,讓幼兒看到它們的形貌,對比它們的體積。接著拓展開來,展示整個太陽系的視頻,讓幼兒看到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進而使他們了解自轉、公轉等知識。教師還可讓幼兒戴上VR眼鏡,想象自己是宇航員,進入到宇宙中,近距離觀察太陽、月亮與地球,感受它們的運動軌跡。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幼兒思考。比如,利用VR技術呈現出日食或月食效果,讓幼兒觀察此時月亮、地球與太陽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而總結歸納日食或月食的形成原因。此外,還可在自編游戲軟件界面上呈現星球圖樣,當幼兒用手指點擊某個星球時,程序會將該星球所在星系用線條連起來,并突出顯示。
創設情境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探究欲望。教師可讓幼兒融入數字化情境中,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天體的奧秘。
參與勞動,觀察植物生長
幼兒對未知的事物充滿興趣,喜歡通過觀察、觸摸等方式感知事物。教師在設計科學課程時,可利用這一特點,組織他們參與種植類活動,讓他們在呵護、培育植物的過程中,通過澆水、松土、測量等環節積累相關知識,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幼兒掌握生物科學知識,還能讓他們感知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思考該以怎樣的姿態融入周圍環境。
比如,在設計“大蒜快成長”課程時,教師要安排觀察、記錄與思考三項主要活動。觀察指的是引導幼兒觀察大蒜的形貌特點及內部構造。除了用眼睛觀察以外,還可讓幼兒聞一聞大蒜的氣味,嘗一嘗大蒜的味道。在此基礎上還可引入一些植物學知識,如讓幼兒想一想怎么種植大蒜。此外,還應讓幼兒觀察教師的每一個種植步驟并模仿這些動作,掌握基本的勞動技巧。記錄指的是讓幼兒觀察大蒜每天的成長變化,并記錄下相關數據。數據內容主要包括:大蒜哪天抽芽、生長速度如何、每天要澆多少水等。思考指的是讓幼兒結合觀察與記錄的內容,探索一些科學問題。比如,結合數據,說說大蒜的生長習性是怎樣的?大蒜是否喜歡陽光?大蒜喜歡水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植物是不是也像人一樣,需要睡眠?這些問題有助于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機制。又如,結合勞動經驗,說說如何才能種好大蒜?當大蒜枯萎時,應采用什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能促使幼兒主動探索種植技術。
在這樣良好的觀察環境中,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其主動交流、分享、體驗勞動,并自主探索蘊藏其中的科學知識。
角色扮演,區別物質狀態
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幼兒可通過扮演科研人員,從科學家的視角來觀察世界、思考問題,嘗試區分各種物質狀態,從而掌握科學知識。
物質狀態是指一種物質出現的不同的相,常見的物質狀態包括氣態、液態、固態。在科學課程中,教師可讓幼兒通過參與各種實驗,探索不同物質狀態的特點,并了解如何轉變物質狀態。
在“奇妙的小水滴”課程中,教師可讓幼兒扮演科學家,進行水的變化實驗。首先,引導幼兒進入科學家的工作狀態,可以讓他們回憶科學類繪本或者動畫片中的片段,讓他們說說科學家是如何開展研究的。一名幼兒表示,科學家常常一邊做實驗,一邊記錄實驗過程。通過引導,幼兒逐步了解到該實驗分為“了解水三態的特點”“探索水如何從固態變成液態、從液態變成氣態”兩部分。其次,安排幼兒實踐操作。此時教師應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自主調控參數,觀察并記錄實驗數據。比如,讓幼兒利用溫度計測量冰水、常溫水、熱水的溫度,并記錄水在什么溫度下會沸騰;讓幼兒觀察冰塊的融化過程,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能加快融化速度。最后,組織幼兒召開科學研討會,分享研究成果。比如,有一名幼兒發現,增加溫度能加快冰塊融化的速度。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引發他們思考,如“冰在溫度升高后會融化成水,水在溫度升高會變成水蒸氣。那么,是否也能反過來,讓水蒸氣變成水,讓水變成冰呢?具體該如何操作?”“是否可以讓冰直接變成水蒸氣,或讓水蒸氣直接變成冰?”
在科學實驗這一角色扮演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教師應引導幼兒自主設計實驗流程,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學現象,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任務驅動,設計建筑結構
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法,引導幼兒參與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培養科學思維。任務驅動主要指設定一個任務活動中心,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習者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主動利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與互動協作的學習。基于此,教師可設計與建筑結構有關的任務,引導幼兒參與實踐。
在“小小建筑師”課程中,教師可通過設置任務,讓幼兒初步了解建筑結構的基本概念與構成要素,通過游戲、探索的方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與創造能力。該活動包含以下幾個任務。
任務一: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幼兒觀察古今中外各種建筑物。然后對比分析這些建筑物,總結建筑物一般分為哪幾個部分,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比如,一名幼兒發現,建筑物大多有墻壁和屋頂。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從兩個方向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繼續探究。第一個方向是讓幼兒探索看不到的空間,了解建筑物還有地基。第二個方向是讓幼兒思考不同的建筑物分別有哪些組成部分。比如,亭子只有屋頂,沒有墻壁。
任務二:給幼兒分發不同種類的積木,讓他們試著拼搭出自己心中的建筑物。
教師要讓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厘清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如何才能讓建筑物更穩固?有什么辦法能讓自己搭建的房子也有地基?第二,如何才能讓建筑物更美觀?怎樣才能設計出古今結合的建筑風格?
任務三: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探訪周邊的建筑,再與幼兒園的同伴互動交流,說說自己發現了哪些造型奇特的建筑物,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任務驅動可與區域活動結合在一起,教師可鼓勵幼兒參加建構類區域活動,并嘗試完成各種任務。這樣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獲得成就感,還能形成良性循環,培養他們獨立探索與勇于開拓的精神。
在課程游戲化設計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參與到探索、觀察、辨析、實踐等活動中,讓他們學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積累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