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24年1月17日,中國經濟運行數據公布。2023年,中國GDP達到126.0582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克服困難,顯示出回升向好的趨勢。
此外,根據初步測算,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33278.2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2.64%,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在經濟換擋的時刻,研發投入的加大,更說明中國經濟不但韌性十足,而且高質量發展也在穩步推進。
除總體數據之外,在更微觀的產業和企業層面,中國經濟如何?
1月19日,國新辦舉辦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這一領域的數據尤其引人關注,而其中的產業和企業情況,更能透露出很多關鍵信息。
在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情況通報中,有一項“第一”富含信息量。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是歷史最高水平。同時,汽車整車出口達到491萬輛,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這個數據,非常不簡單,凸顯了中國出口正在發生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2023年的汽車出口數據中,除了總量之外,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數據很醒目。全年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大大超過汽車整車出口增速,說明相對于傳統能源車,新能源車是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過去,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名位置被傳統汽車強國日本長期“霸占”。日本車以其舒適和省油而著名,成為全球很多中產家庭的第一購車選擇。歷史總是存在很多巧合。日本崛起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和中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即都和全球的能源問題直接相關。
日本的汽車產業于1960年代崛起,但在那個時代,引領全球汽車產業潮流的是美國車和德國車。美國車背靠全球最大的本土汽車市場,自然是全球老大,產銷長期都是全球第一。與此同時,德國汽車也開始崛起,尤其是大眾旗下的甲殼蟲汽車曾在1960年代獨領風騷,成為全球最知名的一款家庭轎車。
美國車寬敞氣派,德國車設計感強,外形漂亮,這些都是優點,但當汽車越來越從身份象征變成中產代步工具之后,這些優點就要打一個問號。1970年代,全球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每一次危機的結果都是,原油價格上漲2倍以上。這時,日本車省油的特點就成為了殺手锏。
1970年,日本的汽車出口量是100萬輛,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結束之后的1980年代初,其出口量已突破600萬輛。從此,日本穩居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的位置。
中國汽車出口的崛起,同樣和能源問題密切相關。在新能源車逐漸替代傳統能源車,或者說兩者并存的時代,中國新能源車制造業迸發出的力量超乎想象。這在以上的出口數據中得到了佐證。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在整車出口之外,2023年,我國動力電池出口達到127.4吉瓦時,同比增長87.1%,超過了新能源整車的出口增速。這個數據沒有整車出口數據那樣醒目,普通人也對“吉瓦時”這一計量單位缺乏認知。但某種意義上講,它比其他數據還要重要。因為,它意味著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崛起,并不只是整車和品牌的崛起,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系統性崛起。
在傳統能源車的時代,中國汽車產業被認為是“市場換技術”,即以中國巨大的汽車市場來吸引外資汽車企業來到中國合資建廠,共同分享中國市場。同時,中國汽車行業也從中學習進步。
“市場換技術”這一道路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的確產生了不小的推動作用。比如,今天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很多汽車品牌都曾和外資同行合作過,也引進過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客觀地說,在傳統能源車的時代,中國并沒有產生像德系和日系那樣享譽海外市場的一系列整車大品牌。
所謂品牌,本質上是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讓產業鏈上的生產者特別是零部件企業為品牌方所用。除了整車品牌之外,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個弱項就是國產零部件企業還不夠強大。傳統能源汽車的三大主要部件是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它們直接決定汽車的性能和壽命。但就是這“三大件”,很多國產知名車商要依賴大量從外資零部件企業進口。
因此,在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全球排名中,位列頭部的企業群體基本上是日本、德國和美國三分天下。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始異軍突起。比如,寧德時代就已位居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第五名。在傳統能源車一統天下的時代,這基本上不敢想象。
目前,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電池供應商,而且份額一度超過了36%,和第二名拉開了差距。“全球每三輛電動車中,就有一輛配套寧德時代的電池”,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的話的確沒有夸張。另一家中國企業比亞迪也表現不俗,其電池供應所占全球份額也一度超過了16%。
汽車出口的靚麗數據背后,是中國經濟找到了一個新的產業支點。而且,這種產業崛起并非只是結構性的崛起,即品牌商對產業鏈整合能力的提升,而是一個產業系統的全面生長,整個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鏈都在快速發展壯大,最終普惠眾多的相鄰制造業企業,成為中國出口的新動力源。
汽車產業只是出口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出口和內需、投資一起,被認為是中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即便在國際貿易博弈陰影依舊存在的2023年,出口依然可圈可點。根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
取得這一成績,殊為不易。
橫向對比來看,作為中國之外的另一個全球出口大國,德國的出口數據在2023年就表現得很一般。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進口和出口均明顯下滑,其中進口下降3.0%,出口下降1.8%。進出口的疲軟直接拖累了德國經濟,按照德國統計部門的統計,經價格調整后,2023年德國GDP比上年實際下降0.3%。
全球貿易增長的整體放緩是一個大趨勢,過去的出口大國—德國、韓國和日本的經濟,在2023年都遭受了不小的影響。在此種趨勢之下,中國的出口數據表現,可以說比較突出。
在結構上,中國的出口也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優化。在所有出口品類中,中高級產品的出口穩步增長。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2.9%,占出口總值的58.6%,提升1.3個百分點。
所謂機電產品,它指的是使用機械、電子設備的各類生產設備和生活用具,從工業機床到挖掘機,從汽車零部件到電視機,都屬于這個品類。機電產品和衣箱鞋帽等初級產品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有兩大優點:一是終端產品的附加值更高,二是它們所依賴的產業鏈更長。
首先,機電產品出口呈現出“雙增長”—出口額增長和占出口總值比重增長,背后原因正是機電產品附加值較高。此外,機電產品的第二個優點,更讓它成為了中國出口的壓艙石。
差不多在2004年前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制鞋、制衣企業,即開始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地區。這種趨勢一直沒有停止過,但這一類結構性遷移并沒有影響到中國出口的大局,原因在于作為制造業的主干,機電品類的制造業并未出現大規模外遷。
機電產業對產業配套的要求更高。一家大型的電腦生產商附近,需要集聚上百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集群才能提升生產效率,保證制程質量。同時,機電產業對物流效能和工人素質的要求,也遠遠超過衣箱鞋帽等品類,對工廠的選址會更加苛刻。因此,中國依然是機電制造業企業最優的選擇。
除了出口品類的穩步優化之外,中國的出口還呈現出業務模式的優化。根據初步統計,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38萬億元,增長15.6%。
跨境電商以互聯網平臺為中介,聯通全球的消費者和中國的生產商,極大地降低了信息的摩擦。形象地說,因為信息流動的無摩擦化,跨境電商會讓中小出口企業的競爭變得更“卷”,競爭會相當激烈。但從長遠來看,跨境電商也為中國優秀的中小企業提供了難得的全球化機遇。無論是貼牌的制造業企業接入全球制造業產業鏈,還是自有品牌通過電商平臺開拓全球市場,跨境電商都提供了更高效的通道和更廣闊的空間。
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1.83萬億元,增長19.6%;進口5483億元,增長3.9%。在跨境電商的數據中,出口數據的增長接近20%,大大超過了進口數據的增長,更超過了整體出口的增速,這已經說明趨勢正在發生。
新的一年,全球貿易市場依然波詭云譎,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會停滯。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