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789”,當下被用于概述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讓我們意識到,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同時,這一串順口的數字,并未能概括民營企業的罕見生命力,也遺漏了民營經濟中的許多生動細節。
2023年,國家多次出臺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促進民間投資的措施—7月份國務院出臺31條,8月份發改委出臺28條,9月份市場監管總局出臺22條,11月人民銀行出臺25條—僅半年時間,加起來共106條措施,發布之頻,數量之多,前所未有。
這些熱氣騰騰的措施,揭示了當下一種現實而急迫的關切:民營企業面臨前所未有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企業家們沒有畏縮,我們看到了他們從一顆螺絲釘到全產業鏈的拼搏,從拼搶訂單到自研自創的轉型,從企一代到企二代的更替,從束手束腳到制度環境不斷變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精神燦若星辰。
我們發現,他們盡管在行業屬性、歷史沿襲、區域規模、發展階段等方面稟賦迥異,但他們都呈現出了一個共同且勇敢的行為:敢闖。
這股自帶的闖勁,讓他們在變幻加速的時代,穿越了認知關、身份關、市場關、產品關、資金關、傳承關等一個接一個的生死關。憑借創新的愿望和執行的力量,他們創造了生產車間的新動能,激發了研發中心的精氣神,也生產了彌漫在街頭巷尾的人間煙火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探索和追尋,我們已經突破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突圍式思維模式,我們已然明白,企業和市場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今天我們看到的,那些仍然活躍在舞臺上持續發展的企業,不是靠吹牛,也不是靠許愿,來博取一席之地的,而是靠專心和用心,靠所創造的獨特價值,靠開放包容的經營環境,來成就自身、完善社會。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新年伊始,要讓“自己人”繼續干、繼續拼、繼續闖,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民營經濟的需求出發,落實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舉措,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讓民營企業預期穩、信心足。
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但我們慢不得、等不起,我們應當與萬千民企一同向前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