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對全球經濟來說,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金融市場,美聯儲是否會真正終結貨幣緊縮政策,是很多問題的焦點。
和過去一樣,關于未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近期釋放的各種信息猶如外交辭令,云山霧罩。按照2024年1月初公布的一份美聯儲會議紀要,美聯儲有關人員在2023年年底曾暗示,美國在抑制通脹上取得了“明顯進展”。
于是,一些市場人士預計,由于通脹下降,美聯儲可能退出緊縮。美聯儲的表態,是為2024年將要發生的降息打好預防針,做好市場的心理建設。
但很多人也認為,在美聯儲明確表示會降息之前,千萬不要過度樂觀。美聯儲如果計劃在貨幣政策上進行調整,那么它會說得很明確,不會含糊其詞。作為美元貨幣政策的制定機構,它必須給市場足夠明確的預期。之前,美聯儲退出QE政策就是如此,它會提前告訴市場,自己會在某個時點縮減購買資產的規模。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具有強大的外溢性,是觀察全球經濟走向的重要信息來源。一些國家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制定,會很大程度參考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錨定”美元。但是,美聯儲也無法決定全球的經濟走向。主要經濟體的復蘇和升級,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內部動力發掘和結構性調整來實現的。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完整和獨立的貨幣主權,基本面韌性十足,經濟長期向好。但另一方面,在未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擴大有效需求的過程中,也有不少信息值得關注。
如果要觀察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的投資吸引力,那么外資流動一定是最有效的指標之一?;仡?023年,中國外資流入最吸引眼球的事件無疑是中東資本的涌入。
尤其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東資本來勢兇猛。2023年12月18日,蔚來汽車公告獲得一筆來自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 Holdings的22億美元戰略融資。這是該機構年內第二次投資蔚來。除了蔚來以外,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車等多家車企同樣吸引了中東資本的關注,要么得到后者的投資,要么達成長期合作意向。
除了車企之外,整個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產業鏈,也都是中東資本垂青的領域。比如,小馬智行、宏景智駕等專注于汽車駕駛和操控系統的科技公司,都獲得了中東資本投資。
中東資本垂青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邏輯很容易理解。形象地說,這是一種“對沖”。中東的財富積累得益于傳統石油能源的黃金時代,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曾經的石油富國必須考慮國家經濟的前途。通過石油貿易獲得的海量美元,需要投資到足以替代石油的那些新能源產業之中,從而對沖石油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的經濟風險。
中東資本在中國的投資領域遠遠不止新能源,生物科技、AI等領域的頭部創業公司或者獨角獸企業,都不斷獲得了中東資本的投資。一些中國城市還主動出擊,希望將中東資本和中國的城市創新連接起來。深圳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代表城市,2023年10月,深圳的創投機構集體奔赴中東,在中東資本圈打出了深圳的城市創新品牌。此外,深交所也先后與中東的沙特交易所集團、阿交所等,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從一級市場的投資偏好中,很容易看出中東資本到底看中什么。首先,它們看中的是中國的科創決心。一些中東的資本操盤者們相信,隨著全球貿易和科技博弈的愈演愈烈,中國必然會加速構建更加獨立自主的科創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的科技創新企業崛起,在每一個領域,都可能有會帶來超額收益的獨角獸異軍突起。
中東資本更相信中國創新的能力。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大的中產階層群體,這對任何一個領域的創業來說,都是極為有利的母國市場條件。大市場的“先天稟賦”,加上中國企業家和工程師的優秀才能,必然能造就眾多的科創奇跡。中東資本垂青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正是基于這個邏輯。
比如,截至2022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產銷總量已連續14年居全球第一。同樣,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崛起速度也是首屈一指的。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增長96.9%和93.4%。如此潛力巨大,并且超高速增長的市場,全球恐怕沒有第二個。那么,資本怎么能不垂青?
中東資本只是眾多外資“流派”之一。在國際投資遭受貿易保護“逆流”的時代,歐美資本同樣無法放棄中國。數據說明了這一點。2023年1—1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078家,同比增長36.2%。從來源地看,英國、法國、荷蘭、瑞士、澳大利亞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93.9%、93.2%、34.1%、23.3%、14.3%(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在西方一些國家,資本對它們背后的股東負責,而不是對政客負責。因此,資本一直都會看中那些能夠帶來長期回報的投資地,而不是完全被貿易保護主義的潮流左右。從近兩年國際投資的流動看,逆全球化的趨勢,疊加全球產業鏈再配置的潮流,的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資本的流向。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依然是歐美以及中東、日韓資本理想的投資地。
中國能持續不斷地吸引優質的全球產業資本,而且外資流入走向還與內部產業升級保持“同頻”,充分說明了中國實體經濟的韌性。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優質外資特別是指向產業升級的創新資本的流入,凸顯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供給側改革的信心。但與此同時,對中國來說,需求側的改革也需要不斷推進。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什么是需求?最原始的經濟學解釋是,人們不但要有欲望,而且要有能力去購買商品和服務。所謂有效需求,其內涵和外延,早已超越了這個最原始的解釋,它指向了社會經濟運行更加廣泛的內容,即經濟運行達到良性均衡時的總需求。類似解釋比較抽象,但總體而言,需求指向了購買力。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十分穩固,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也在一定時期內客觀存在。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組合拳”,其中,提高社會整體對產能的購買力,無疑是題中之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
目前,中國內部消費正穩步恢復,旅游收入的迅速回升是最直觀的體現。2024年元旦3天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35億人次,同比增長155.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9.4%;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97.3億元,同比增長200.7%,較2019年同期增長5.6%。可見,旅游收入已恢復到新冠暴發以前的水平。
各地發掘消費動力的努力也一直在持續。2024年1月初,哈爾濱作為旅游城市的爆紅就是例證之一。有觀點認為,這是當地有意為之,希望通過營造議題,進行網絡推廣,提振城市口碑,刺激當地旅游業發展和經濟提振。但也有觀點認為,這是當地旅游業運營水平不斷提升之后,網絡自動引爆的結果,這是一種市場自發的行為。
無論如何,旅游數據的大幅回升和哈爾濱現象的出現,都說明提振內需的努力正在帶來明顯效果。昌旺的內部消費,將愈發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動力之一。
消費也不是無源之水,就好比需求這一概念中,既包含了購買欲望,也包含了購買能力,后者尤其重要。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一直在穩步提高,但在提升群眾的整體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等方面,也還存在一定的空間。
回溯過去的內需問題,不可否認,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曾是推動消費的眾多動力之一。所謂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即是指房價的升降,會導致房屋產權人財富的增減,財富的增減又會影響消費。研究發現,房價上漲不但會增加消費能力,還會導致產權人對未來更有信心,會在社會整體層面降低儲蓄率,刺激消費欲望。在2016年之前,中國樓市總體呈現出單邊上漲態勢,的確也是一些中國人比較愿意消費的時段。
但換個角度看,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并非是一種刺激消費的健康動力。首先,過高的房價會擠壓消費,即使購房者負擔得起首付,高額月供也會導致其日常支出縮減,最終不利于消費。同時,房地產的單邊上漲,會增加產業部門的成本,降低產業部門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工資也會被地租成本侵蝕,工資下降,同樣會壓低消費。因此,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方向是正確的。
提振消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必須提升勞動者收入,其關鍵是加速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尤其在全球產業鏈大調整的背景下,捍衛產業鏈,擴大就業機會。目前來看,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成效,全球投資者依然將中國視為不可替代的超級大市場和最佳投資地之一。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2023年底,越南統計部門預計,該國2023年GDP增長率從前一年的8.02%下降至5.05%,沒有達到最初所設定的6.5%的目標。對此,一些觀點認為,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包括越南、印度、墨西哥在內,全球產業鏈往這些區域進行再配置的高潮期已經過去,客觀上迫使這些區域的經濟進入調整期。
實際上,西方資本、中東資本近期對中國的投資加碼,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調整趨勢。顯然,對中國市場和中國人的創新才能,全球投資者信心依舊。2024年的中國經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