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不思凡,一位過去專門拍動畫給成年人看的中國導演,以“成人”和“暗黑”的創作風格聞名。
2017年上映的《大護法》,是中國內地首部打上自主分級“PG-13”(建議13歲以上兒童觀看)的動畫電影。反烏托邦式的寓言,血肉橫飛的槍戰,暴力,病態,殺機四起。愛《大護法》的觀眾把它捧上神壇,奉為暗黑童話的神作,厭《大護法》的觀眾把它踩進泥土,稱其為故作高深的爛片。
無論評價如何分化,一部《大護法》奠定了導演不思凡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不只是輕松的合家歡,不思凡欲借動畫這一藝術體裁,往人性與社會系統的更深處去。
6年過去,他推出新作《大雨》。
比起《大護法》的冷峻殘忍,不思凡告訴南風窗,《大雨》是一次“偏溫和的創作”,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在不思凡心中,《大雨》有一種童話性,一種更純粹的質感。
甚至可以說,《大雨》有意向主流商業電影靠攏。比起《大護法》強烈的作者性和較高的理解門檻,哪怕是學齡前的孩子,坐在電影院都可以輕易讀懂《大雨》的主線劇情。
但這不意味著不思凡在放棄表達。
倘若往更細處看,種種深邃的寓意,被不思凡安放在紛至沓來的配角與若隱若現的支線劇情中。這讓《大雨》成為一部風格清新宜人,同時經得住反復觀看,經得住討論與解讀的動畫電影。
不思凡風塵仆仆,取下圍巾。前一晚剛剛出席了首映會,今天等待他的則是一連串緊鑼密鼓的媒體訪問。不像真人電影,導演、演員、編劇都可以承擔宣傳任務,動畫電影的宣傳重擔,只能導演一個人承擔。
新作《大雨》的主人公,設定為父與子。大約六七歲的饅頭,只想和爸爸玩踩影子的游戲。父親大谷子是個被全城通緝的嫌犯,他愧疚于無法給予兒子更好的生活,對寶物生出執念,一步步走向泥潭。由此,饅頭踏上拯救大谷子的路途。
父與子的彼此救贖是令人動容的,但這種溫情,甚至可以說有些煽情的敘事風格,與不思凡以往的作品大相徑庭。畢竟前作《大護法》從頭至尾冷峻至極,主要正派角色在故事尾聲的突然死亡,在冷峻之上更添了一份殘酷。
談起《大雨》與《大護法》的不同色彩,不思凡說:“《大護法》是從上帝視角冰冷地去看人性,是對世界的客觀描述,不考慮任何人?!洞笥辍犯袷前宴R頭往下放,從黑暗中向前走,忽然看見幾束暖光,鏡頭推進光束中。”
他的手高高舉起、放下,在空中畫出一個下落的弧線。
談起這種創作色彩轉變是如何發生的,不思凡自然而然將時間撥回了六年前, 《大護法》上映后。讓我驚訝的是,《大護法》讓不思凡在中國動畫電影界一戰成名、被譽為“鬼才導演”,但他圍繞這部成名作的記憶,似乎更偏向苦惱。
《大護法》上映以后,撲面而來的評價,讓他第一次品嘗到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微妙關系。對不思凡來說,這是一次沖擊與洗禮。
不思凡欲言又止。“沖擊與洗禮”究竟意味著什么,他沒有繼續說下去。他身材高大,眉眼濃郁,聲音卻很小。即使是在安靜的會議室中,也需要屏氣凝神才能聽清他在說什么。
“沖擊與洗禮”,讓他開始籌備下一部作品時,陷進了重重考量。
“像《大護法》這種成人動畫,目前放在市場上合不合適?它的觀眾相對來說是少數,比較集中,也存在年齡的限制。有的時候我甚至覺得《大護法》不是動畫作品,即使它使用了動畫語言。我會想,怎么回歸去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童話感的動畫片?如果不用觀眾進行年齡限制,它應該是怎樣的?”他的視線終點始終落在前方某處虛空中,仿佛喃喃自語。
“我當然知道,風格特征越強、受眾就越小,這是客觀的創作規律。但我的創作依然會帶有目的性,即使只是一小撥人,我還是希望自己的設計可以被一些人喜歡?!?/p>
于是,在積極尋找風格化與大眾接受度的平衡之中,《大雨》誕生了。這一次,不再專門創作給成人觀眾,不思凡試圖從十幾歲少年的心理視角出發,去探索一種“純粹的動畫電影”應該具有的魅力。
《大雨》實現了不思凡最初的期待。它童真、干凈,以一顆純粹的孩童之心去喚醒被執念困住的成年人,無論兒童觀眾還是成年人,都能從簡單的主線故事中汲取到情感力量。
但這不意味著不思凡放棄了自己“暗黑”的美學風格。他仍然執著于刻畫激烈的槍戰,還有輕微的驚悚元素,讓人在觀看過程中始終懸著一顆心。
倘若往配角人物和支線劇情的細處看,處處是與《大護法》相似的、對社會結構與人性弱點的映射。
我請他講一講《大雨》的世界觀?!啊洞笥辍返氖澜绫緛硎且粋€平衡體,黑與白的平衡、自然與人的平衡。平衡被打破,就招致了惡果。”他說。
故事中的人類,將具有神力的生物“夜翎鳥”視作珍寶,絞盡腦汁地捕殺它們,將其羽翼制作成“夜翎緞”,當作昂貴的寶物在市面流通。捕殺之下,“夜翎鳥”數量急劇減少,瀕臨滅絕。
一種會感染人類的生物“隱蛟”,在失去天敵夜翎鳥的威脅后開始無限繁衍、泛濫成災,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自然災害。村莊變得荒蕪,一艘漆黑龐大的戲鼓船也被“隱蛟”占據,淪為怪物的巢穴。
在影片中故事發生的這一刻,大雨即將落下,隱蛟怪物與僅存的夜翎人后裔即將展開最后的殊死搏斗。
借這個危機四起的世界觀,不思凡希望傳遞一種認知:“人間始終存在一些上層的資源掠奪者,攪動風云,致使世界失衡。失衡的一方發起報復,給所有人帶來災難。然后世界就始終處于這樣的輪回中:傷害、失衡、報復,接著又開始傷害、失衡……周而復始?!?/p>
他的表達不止如此。
人人渴慕的“夜翎緞”看似珍貴,卻只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寶物。“所有人都想去得到它,所有人都因此痛苦。但它的價值其實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實際上我們并不需要它??墒且坏┧腥吮痪砣肫渲校z忘了自己原有的樣子,就會變成被欲望驅使的怪物?!?/p>
身為通緝犯的父親大谷子愧疚于自己給不了饅頭優越的物質生活,執著于去戲鼓船上尋找“夜翎緞”,終被欲望吞噬,成為怪物的一員。但所謂“更好的生活”或許只存在于大谷子的幻想中,饅頭真正想要的,只是永遠和他在一起。
多數動畫創作者更愿意在動畫中展現人性的純粹,刻畫現實中不存在的勇氣與理想主義,以鼓舞人心。但同樣作為動畫導演,不思凡似乎一貫偏愛往更現實、更悲觀的一面走。這讓他的作品被定義為“暗黑系”,在中國動畫創作者中獨樹一幟、個性鮮明。
不思凡說,自己從來沒有刻意朝這一方向探尋。“只是剛好在創作階段思考了什么東西,就順著想法做了相關的內容。”
在他看來,架設一部虛構作品的世界觀,一定需要遵循一套真實可行的運行規則,才能讓觀眾理解、相信?!岸巹t肯定來源于作者本人對世界的理解。其實在我看來,饅頭和大谷子就行走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我需要給他們制造困難,于是有了這些,僅此而已?!?/p>
于是有了《大雨》—一位動畫導演這六年來對人類社會的觀察手記。
不思凡的市場期待與他的創作審美構成了某種張力。他希望《大雨》是童真的、可以被所有人理解的,同時在世界觀架構植入了獨特的、對于一部動畫作品來說或許有些繁復的設定。
這似乎讓《大雨》變得左右為難起來,一部分觀眾或許會發覺它不是那么美好純粹,一部分沖著前作《大護法》走進影院的觀眾或許會覺得它淺嘗輒止、避重就輕,不那么“過癮”。
其主線劇情—中年男人與孩子彼此救贖的故事,在《姜子牙》《深海》和其他真人電影中已經被書寫過無數個變體。饅頭與大谷子的關系固然存在獨特性,但它委實不是不思凡最擅長的東西。
而導演擅長的“暗黑美學”,被放在了主線劇情之后,作為“水面以下”的部分。除非第二或第三次走進電影院去品味,否則單純以如此之少的筆墨,大多數觀眾很難第一次觀影后就理解其中的含義。
有時候,一部作品的口碑,是由觀眾的預期塑造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在短暫的院線上映期間之內,《大雨》真正的魅力會被稍顯錯位的觀眾預期遮掩些許。
它或許會是一部“后勁更足”的作品,調整預期和反復回味以后,方顯后調的香氣。
《大雨》在市場與風格之間的猶疑,還體現在主角塑造上。小男孩饅頭是三方沖突的旁觀者,他一心救出大谷子,從不參與人類軍隊、“夜翎人”和“隱蛟”的勢力爭奪,只是匆匆路過,這讓主線與支線劇情之間生出一絲罅隙。
而這一罅隙幾乎決定了,主角缺乏推動劇情的能力,同時很難呈現明顯的成長弧光。
我把想法告訴不思凡,他回應以創作者的思考:其實他清楚地知道,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他們希望看到“更有代入感的角色”,但他自己習慣于更客觀地推動敘事,“這樣比較舒服”。
或許與自己的個性有關,不思凡說,他是個偏愛坐在角落里的人。有時他會跳上一輛公交車,坐在犄角旮旯的座位上直至抵達終點,然后再跳上另一輛即將發車的公交。倒也不是借此機會去觀察什么,他說:“就是這種在邊界之外游離的狀態讓我特別舒服和愉悅,所以我在創作中更喜歡作為旁觀者去觀看某個系統。”
饅頭是這樣,大護法也是。前者是個純粹無瑕的孩子,后者是歷經滄桑的智者。一雙是未入世的眼睛,另一雙是出世者的,借它們去觀察一個艱澀的世界,更凸顯其荒謬。
我隨即明白了《大雨》觀影中始終放不下的揪心感從何而來:觀眾從饅頭的視角出發,跟隨孩子樸素的道德直覺去判斷是非,難免會覺得其他成人角色的彼此構陷是多么吊詭,難免會覺得活在這樣的世界之中是多么無力。
不妨換一種思路,“觀察者式”主角對故事推動作用的匱乏,大概也是不思凡作品的美妙之處。
它的美妙不在于人物的崛起,而在于像孩子和智者一樣不被迷惑、保持清醒。
一如不思凡本人。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他也有一雙游離的、從不被迷惑的眼睛。我與他討論起影片中角色柳子彥的轉變,故事開始時以為她是正派,但某一瞬間她對大谷子流露出的冷漠,忽然讓我有些心驚?!八呛萌诉€是什么?”我問,“這個人物的戲劇作用究竟是怎樣的?”
“你之所以這么判斷,是因為你寄情于大谷子,希望她可以關懷他?!彼p聲說,“但她只是個信奉規則、講求職業操守的人。這就是她的樣子。”不思凡眨眨眼,眸中的反光一閃一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