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
【摘要】教師要充分基于生活的真實情境,開展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的項目化學習活動,以驅動問題為引領,促使學生在持續性的深層勞動學習體驗活動中成為自主積極的探究者,在層次漸進的實踐探究中培育積極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提升勞動技能,涵養勞動品格。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項目化學習;主題實踐勞動
勞動教育是小學生文化啟蒙的起點,是實現人從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關鍵途徑,勞動教育具有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迪智慧、潤揚心靈的價值導向。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勞動主題課程可以在常態生活勞動、創造生產勞動和志愿服務勞動中進行,本文結合學校開展的“盤中餐—追尋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主題項目化學習為例,闡述項目化學習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分析項目內容,提出驅動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和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中小學生的節糧、愛糧、惜糧意識日益缺乏,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缺少深刻的價值認知,為了引導學生認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做尊重勞動成果的引領者和示范者,同時也為了以一種更具意義的方式紀念袁隆平,教師開展了“盤中餐—追尋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主題項目化學習實踐。在小學勞動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基于主題勞動課程的核心知識提出本質問題,但有時候本質問題過于抽象,教師要善于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趣味游戲或視頻導入等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積極融合、有效串聯,將其轉為驅動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以“盤中餐—追尋一粒米的生命之旅”項目化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挖掘的本質問題為:“大米是怎么來的?”教師積極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觀看袁隆平種植水稻的故事分享視頻,通過觀看水稻的生長歷程視頻,充分了解水稻的生命歷程,促使學生在進入情境中初步了解項目活動的主題,并通過展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驅動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了以下驅動問題:①水稻在中國的來歷?它有多久的歷史了?②水稻有哪些種類?水稻的種植和加工過程是怎樣的?③水稻六態瓶將如何制作?④水稻變成我們的糧食大米后,大米可以制作哪些食物?通過層次漸進的問題自主生成,激活學生進行深度項目探究的欲望。
二、基于項目主題,確立學習目標
在小學主題勞動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立足項目主題,以驅動問題為價值引領,自主、合作參與遞進深入的實踐勞動探究,通過在勞動體驗中完成問題設計、活動規劃、勞動體驗、問題解決、作品創作、成果展示完成一系列項目任務。小學勞動項目化學習是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發展多元思維、涵養勞動品格、樹立愿勞意識的實踐過程,教師要通過建構項目任務、搭建探究平臺、促進深層體驗等方式鼓勵學生獲得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對項目設計必須是在學生已有的勞動知識與技能之上的,充分豐盈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教師制定了以下項目化學習目標:①勞動觀念:學生能通過勞動實踐體驗,全方位、多維度地體驗糧食生產過程的艱辛,領會勞動的不易,樹立愿勞意識,逐漸在生活中學會尊重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②勞動思維:學生能在探究性實踐體驗活動中,在觀察發現、調查探究、合作活動、社會參與、勞動實踐、作品創造等過程中培養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培育必備品格,發展核心素養;③勞動能力:學生能在參與校內外耕作體驗勞動實踐中,學會認真觀察農事勞動操作要領,掌握勞動方法和技能,學會正確地使用勞動工具,提升勞動技能;④勞動習慣和品質:學生能在全程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樹立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培育積極向上的愿勞意識,形成穩定持續的勞動習慣。
三、推進項目實施,深化價值認知
1.階段一:探尋水稻文化,激活主題學習
煮熟的大米晶瑩剔透、清香松軟,一粒稻種需要經過怎樣的生命之旅,才能成為飯桌上的重要糧食,這是需要學生去了解、去探尋的主題。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網絡視頻、文獻資料、繪本故事中自主了解和探尋我國水稻的歷史、來源以及傳播的途徑,并且在此基礎上將獲取的水稻知識信息,通過將水稻的關鍵信息進行整理和總結,以思維導圖和主題漫畫小報的形式將水稻的歷史呈現出來。例如,有學生通過閱讀《盤中餐》繪本故事了解到種植水稻的幾個主要階段、水稻的加工方式以及中華民族傳統的農耕文化,在全面了解水稻的種植和加工過程中學會珍惜糧食;接著,教師提供一些關于水稻文化的詩詞歌賦、科普繪本故事等項目學習資源,完成關于水稻等人文知識的搜集,如有些學生通過搜集關于水稻的詩詞《憫農》《山村》《四時田園雜興十二絕》等,在滿懷情感的吟誦中了解到古時候糧食種植的不易,激發學生珍惜糧食的觀念意識。
2.階段二:多元具身實踐,體悟勞動價值
要想提升學生的勞動品質、涵養學生的勞動品格、培育其勞動觀念,教師在小學勞動項目化學習中更要通過展開基于真實情境的創造性勞動實踐,鼓勵學生在問題解決的勞動實踐體驗中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勞動創造精神。因此,在階段二的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充分注重學生的多元具身實踐,設計了以下兩個子項目活動:①體驗水稻的種植活動;②探究水稻的種子品質。首先,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聯合當地農民伯伯的實地教導實踐,展開水稻種植全過程的勞動實踐體驗,鼓勵學生在歷時三個月的勞動實踐中,經過整地施肥、育苗、插秧、施肥、除草除蟲的實踐中獲得真切的勞動體驗,在一環扣一環的種植和觀察養護過程中認識到糧食成熟的不易,學會珍惜糧食,掌握種植水稻的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進行積極觀察,記錄種植日記并將水稻的各種形態保留下來,通過在小組內合作制作“水稻六態瓶”的形式將珍貴而又美好的水稻文化記憶保存下來。然后,在“探究水稻的種子品質”的子項目活動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實地參觀當地的碾米廠,通過觀察碾米機到觀看大米的生產總過程,全面了解水稻的種植過程,教師還可以積極聯合當地的社會資源,邀請當地農科院或農技站的工作人員到校作關于水稻種子品質提升的主題講座,引領學生在聆聽和觀察圖片中了解水稻品質提升的方法,豐富自身的科學知識。
3.階段三:勞動成果展示,知情意行統一
項目學習成果是小學勞動項目化學習區別于其他勞動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項目學習成果不僅能證明自己學到了相應的勞動技能,更直觀形象地指向實踐學習的用途。因此,為了更深層地體驗水稻文化,教師通過設計“展示大米的美食制作”這一子項目活動,引導學生在尋訪當地大米美食文化,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大米還可以制作紅糖糍粑、大米松糕、年糕、米丸子等傳統食物,并且鼓勵他們在親自動手制作美食的過程中探究當地的傳統食物文化習俗,充分感受勞動制作與創造的喜悅。例如,教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鼓勵學生在制作紅糖糍粑、制作油炸米糕等實踐勞動過程中真切體會農耕民族世世代代對大米的艱辛和創造加工,深刻體會到每一粒大米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內涵,引領學生在勞動創作中學會敬畏自然,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并且在生活中學會尊重勞動者和珍惜勞動成果。
四、設計評價量表,展開多元評價
在小學勞動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通過設計主體多元、評價內容豐富的評價量表,促進個人、小組和教師的共同進步。教師在勞動評價量表的設計中既要全方位評價學生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勞動技能的獲得,也要將勞動情緒體驗、學習態度、同伴合作、問題解決、勞動創新精神考慮在內;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勞動成果呈現,給予一定比例的結果性評價,通過個人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促使學生積極與自我對話,展開反思和正向評價,學會合理評判和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充分體現項目化學習的育人價值導向,促使學生在評價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自我管理和辯證分析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教師在小學德育中應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樹立愿勞意識,提升勞動觀念,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出力流汗的實踐過程中提升身體素質、實踐能力和知識技能,充分完善個體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質。因此,教師在勞動教育中需積極開展主題性項目化學習實踐,通過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真實鮮活的情境空間,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認知,促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實踐勞動體驗中探索并解決生活中的勞動問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提升其勞動創新精神,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沈森晨.項目化學習理念下勞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J].遼寧教育,2022(14).
[2]倪建東.校園場域下的勞動教育項目化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