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汶鑫
關鍵詞:行政復議;行政訴訟; 復議前置;復議終局
通過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的“自由選擇”模式,可以為當事人提供更多的機會來實現他們的救濟需求,這種模式既符合司法的公正性,又能充分體現出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優點。為更好維護公平正義,建議采取更靈活的方式調整二者關系。若只依靠行政訴訟這一司法強制力手段,則不利于行政復議制度的完善,也不利于維護當事人對權利救濟方式的自由選擇。隨著全球法治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當事人自由選擇模式的理念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普遍現象,它不僅體現出對于法治的尊重,而且更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對于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治的需求。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均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實踐中,并獲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我國也應當樹立“以當事人自由選擇為原則”的真正的原則性地位,將例外性規定嚴格限定于法律,排除法規也可以設立例外標準的規定。這是由于法律與法規在出臺程序的嚴格性和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排除法規的例外性規定,可以極大減少部門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以及避免行政機關為了擺脫司法權的監督,而通過法規方式設立行政復議前置程序。過多行政復議前置的設立,一方面,會使得行政機關有更多機會利用自身行政權對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進行干預,濫用其自身行政權侵害當事人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會加大行政相對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成本,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沒有任何結果的行政復議,對當事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復議終局具有極強的效力,在實質上具有同司法終局性相一致,因此應當加強復議終局適用條件的嚴格限制。盡管行政復議是救濟行政相對人的一種重要方式,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只有當處于一個完善的法律體系中,才能夠真正實現它的最終目的。司法終局一直作為必須遵守基礎制度。然而,復議終局性何嘗不是對此的一種違抗與相悖,由于行政復議決定的行為缺乏司法依據,且上級或所屬機關解決下級行政機關與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會存在官官相護的隱患,嚴重損害當事人權益,削弱司法的權威性。基于以上考慮,必須對復議終局的適用作出嚴格規定,提高適用復議終局制度的門檻。
行政復議的救濟作用十分有限,盡管行政復議利于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管,但對于當事人自由選擇權卻造成嚴重損害,導致行政復議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要將行政復議作為一種前置性救濟措施,應當加強對行政復議前置案件范圍的審查,以便有效的實施內部救濟,從而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作為當事人維護合法權益的主要途徑,恰當的處理好二者間的關系十分重要,我國可以通過提高復議終局模式的適用門檻,嚴格復議前置模式的適用,大力推行自由選擇模式,努力貫徹司法最終救濟原則,實現對當事人權利的充分的救濟,實現二者的更好銜接。
參考文獻:
[1]王學政.論我國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制度之創新[J].中國法學,2001(4).
[2]章志遠.我國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之再思考[J].現代法學,2005(4).
[3]章志遠.論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之程序銜接[J].行政法學研究,2005(4).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