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歡平,過玉蓉
(1.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0;2.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思政教育的精髓就是立德樹人,以達到知識傳承、能力訓練與價值導向的統一。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實施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應然,是我國高等教育現狀的實然,是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必然。對醫學專業學生來說,應在專業教育中著重強化醫德醫風教育,同時著重強化醫者仁心教育,使學生時刻將人民群眾安全與健康放在首位,重視患者,擅長交流,提高綜合素質與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自覺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的內心經歷和感受,從另一個人的角度看世界的過程,在與患者溝通的臨床背景下,共情包括想象患者情緒、感受和觀點的內在能力,對于臨床護理工作至關重要[1]。敘事醫學包括醫療經驗的表達和對敘事的反思,以促進醫護人員與患者的移情交流。反思敘事增加了自我意識和對敘述者或故事主角感受的認同,對聆聽者產生重要的影響[2]。本研究將課程思政融入敘事教育法應用于老年護理臨床教學中,分析該教學模式對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影響,為后續提升老年護理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選擇上饒市某醫院2020 級護理專業實習生60 名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0 名,均為女性;年齡20~24 歲,平均年齡(21.89±0.45)歲;文化程度:均為專科。觀察組30 名,均為女性;年齡20~23 歲,平均年齡(21.84±0.51)歲;文化程度:均為專科。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于2022 年6 月—2023 年9 月開展老年護理臨床教學,對照組實施融入課程思政的常規老年護理臨床教學。觀察組在老年護理臨床教學中實施融入課程思政的敘事教育法:(1)組織護理專業實習生聆聽老年患者的故事,并根據他們的敘述書寫記錄單,主要記錄老年患者的生活狀況、身體感覺以及心理和社會需求。記錄單重點關注患者社會、文化和道德方面的情況。觀察組討論分享老年患者的故事,并探討他們的需求。(2)組織護理專業實習生與老年患者書寫日記和交換日記,指導護理專業實習生在日記中書寫老年患者的身體和精神創傷,實現與老年患者的溝通,加深理解。護理專業實習生幫助老年患者的范圍可以根據老年患者的需要而擴大,幫助護理專業實習生進行更深入、高質量的護患溝通,并樹立基于情感、道德的個人價值觀。(3)指導護理專業實習生進行反思性寫作來回顧老年護理臨床經歷,如第一次負責護理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信息,與老年患者溝通的過程,以及對老年患者、醫療護理或醫療職業生涯的想法。教師鼓勵護理專業實習生采用不同的文體來寫作,如散文和詩歌。通過反思性寫作,培養護理專業實習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其重新審視護患關系和護士的角色,從而優化臨床護理思維,認識到關愛老年患者的重要意義,并為護理專業實習生未來的職業行為提供指導。(4)要求每位護理專業實習生在教學結束后完成兩份記錄單,與一名老年患者交換日記,并撰寫兩篇反思性論文。每2 周舉行一次2 小時的研討會,組織護理專業實習生討論自己的臨床工作、寫作和經驗,并分享反思性論文。在期末報告中,要求每位護理專業實習生陳述從本次教學中學到了什么、分享其對護理老年患者的感受和想法、討論提供人文關懷的方法。由理論和臨床教師進行審查,并根據護理專業實習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1)共情能力。使用護理人員共情能力量表[3]進行評估,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796,包括換位思考(3 個條目)、情感護理(7 個條目)、觀點采擇(10 個條目)3 個維度,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以Likert 7 級評分法計1~7 分,總分20~140 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的共情能力越強。(2)人文關懷能力。使用護理專業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4]進行評估,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01,內容效度為0.921,包括科學解決健康問題、人道利他價值等8 個維度,共45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以Likert 5 級評分法計0~4 分,總分0~180 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的人文關懷能力越強。(3)自主學習能力。采用張喜琰等[5]編制的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進行評估,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2,包括學習動機(8 個條目)、合作學習能力(5 個條目)、信息素質(6 個條目)、自我管理能力(11 個條目)4 個維度,共30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以Likert 5 級評分法計1~5 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4)教學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進行評估,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86,包括提升整體觀念、提升職業認同感、熟練護理工作等維度,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以Likert 5 級評分法計1~5 分,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的教學滿意度越高,其中得分≥80 分為滿意,得分60~79分為一般滿意,得分<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人數+一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于教學前、教學后分別評估兩組的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并比較,并于教學后對兩組進行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本研究所收回的量表和問卷均有效。
教學前,兩組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觀察組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教學前后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組間比較(±s,分)Table 1 Inter-group comparison of empathy ability and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表1 兩組教學前后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組間比較(±s,分)Table 1 Inter-group comparison of empathy ability and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組別 人文關懷能力教學后共情能力教學前觀察組對照組教學前教學后t P 98.24±10.31 99.57±10.86 0.487 0.629 118.24±11.65 107.73±10.88 3.611 0.001 79.54±8.22 80.16±8.45 0.288 0.774 106.54±10.29 98.30±10.55 3.063 0.003
教學后,兩組共情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教學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前后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組內比較(±s,分)Table 2 Intra-group comparison of empathy ability and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表2 兩組教學前后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組內比較(±s,分)Table 2 Intra-group comparison of empathy ability and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時間 人文關懷能力對照組共情能力觀察組教學前教學后觀察組對照組t P 98.24±10.31 118.24±11.65 4.882 0.000 99.57±10.86 107.73±10.88 4.059 0.000 79.54±8.22 106.54±10.29 4.783 0.000 80.16±8.45 98.30±10.55 4.112 0.000
教學前,兩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能力、信息素質、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觀察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能力、信息素質、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教學前后自主學習能力組間比較(±s,分)Table 3 Inter-group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表3 兩組教學前后自主學習能力組間比較(±s,分)Table 3 Inter-group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學習動機教學前27.68±2.74 27.42±2.80 0.364 0.718教學后37.33±3.65 34.56±3.24 3.109 0.003合作學習能力教學前17.67±1.87 17.54±2.02 0.259 0.797教學后21.94±2.25 20.06±2.14 3.316 0.002信息素質教學前20.88±2.42 21.03±2.65 0.229 0.820教學后25.25±2.31 23.12±2.68 3.297 0.002自我管理能力教學前38.32±3.88 38.59±4.16 0.260 0.796教學后48.77±4.90 44.87±5.13 3.011 0.004
教學后,兩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能力、信息素質、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教學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教學前后自主學習能力組內比較(±s,分)Table 4 Intra-group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表4 兩組教學前后自主學習能力組內比較(±s,分)Table 4 Intra-group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s,score)
時間教學前教學后t P學習動機觀察組27.68±2.74 37.33±3.65 5.821 0.000對照組27.42±2.80 34.56±3.24 4.675 0.000合作學習能力觀察組17.67±1.87 21.94±2.25 4.980 0.000對照組17.54±2.02 20.06±2.14 4.261 0.000信息素質觀察組20.88±2.42 25.25±2.31 5.008 0.000對照組21.03±2.65 23.12±2.68 4.213 0.000自我管理能力觀察組38.32±3.88 48.77±4.90 4.986 0.000對照組38.59±4.16 44.87±5.13 4.135 0.000
教學后,觀察組教學滿意度(96.67%) 顯著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n(%)]Table 5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本研究將課程思政融入敘事教育法應用于老年護理臨床教學中,結果顯示,教學后,觀察組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融入課程思政的敘事教育法有利于提升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分析原因可能為,在融入課程思政的敘事教育法中運用了記錄單,這是提高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徑,促使護理專業實習生傾聽老年患者的故事。通過記錄老年患者的敘述,培養了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同理心,使其理解老年患者身體、心理、社會和精神需求,有利于護理專業實習生將這些經驗用于其他老年患者的護理中,并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共情,從而提升其共情能力、人文關懷能力[6-7]。另外,運用交換日記的方法,組織護理專業實習生與老年患者交換日記,使護理專業實習生能與老年患者深入談論創傷對身心的影響等話題,并能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的生活情況,有助于護理專業實習生與老年患者進行更深層次、高質量的溝通,樹立基于情感、道德和價值的職業觀,加深對老年患者命運的同情和理解,從而提升共情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8]。
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學后,觀察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能力、信息素質、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教學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課程思政融入敘事教育法在老年護理臨床教學中應用能提升護理專業實習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學滿意度。究其原因可能為,敘事醫學是基于移情、反思、專業和信任的學習模式,應用于臨床教學,能為老年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使護理專業實習生尊重并理解老年患者的敘述,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9-10],進而提升了護理專業實習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融入課程思政的敘事教育法中,教師組織護理專業實習生進行反思性寫作,開展回顧性自我審查和批判性自我評估的實踐,有助于提升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能力、信息素質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教學滿意度。